-
公开(公告)号:CN119737406A
公开(公告)日:2025-04-01
申请号:CN202411891893.3
申请日:2024-12-20
Applicant: 中国科学院微小卫星创新研究院 , 上海微小卫星工程中心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一种碟簧式减振器,其采用碟簧式构型,且包括侧壁、上端面及下端面,其中侧壁为非球面曲面,上端面设置于侧壁的第一端,且为环形平面,下端面设置于侧壁的与其第一端相对的第二端,且为环形平面,其中下端面的直径大于上端面。采用碟簧式设计,极大地提升了减振器的横向刚度,进而可实现精确轴线定向的减振效果,解决常规减振器非定向吸能带来的无指向能力的问题,提高减振系统的指向精度及横向刚度。
-
公开(公告)号:CN119825856A
公开(公告)日:2025-04-15
申请号:CN202510190533.9
申请日:2025-02-20
Applicant: 中国科学院微小卫星创新研究院 , 上海微小卫星工程中心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一种基于金属蜂窝结构的环形减振器,其包括缓冲模块以及金属板,其中缓冲模块为环形,且包括蜂窝结构,该蜂窝结构沿环形减振器的中心轴方向设置,且其密度根据环形减振器所需的低通滤波阈值及压溃空间确定,金属板设置于缓冲模块的两端,且覆盖蜂窝结构的端面。环形结构可减小局部应力,优化系统的受力均匀度,而蜂窝结构,一方面可以降低减振器的整体质量,另一方面其仅在指定冲击能量阈值以上才会发生压溃变形产生作用,极大地保留了初始动能,进而可提高整体系统效能。
-
公开(公告)号:CN119664851A
公开(公告)日:2025-03-21
申请号:CN202411951411.9
申请日:2024-12-27
Applicant: 中国科学院微小卫星创新研究院 , 上海微小卫星工程中心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带有二级减振的抗大冲击飞行器结构,包括:飞行器结构本体,其内部设置有多个星内单机;多个第一级减振器,其套设在所述飞行器结构本体上,且被配置为通过自身压缩形变来削减所述飞行器结构本体受到的冲击过载力;多个第二级减振器,其设置在所述多个星内单机与所述飞行器结构本体之间,进一步削减所述星内单机受到的冲击过载力;以及驱动部件,其与所述第一级减振器紧密接触,且被配置为承受冲击过载力,并将冲击过载力传递给所述第一级减振器。本发明的抗大冲击飞行器结构中设置有第一级减振器和第二级减振器,通过二级复合减振可实现时域近万g级冲击的大衰减比减振,保护飞行器单机的正常工作。
-
公开(公告)号:CN119737405A
公开(公告)日:2025-04-01
申请号:CN202411891890.X
申请日:2024-12-20
Applicant: 中国科学院微小卫星创新研究院 , 上海微小卫星工程中心
IPC: F16F1/18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一种咬合式金属片减振器,其包括咬合座及金属片,其中咬合座为环状,且包括底座以及咬合齿,其中咬合齿周向均匀地分布于底座的第一表面,金属片设置于两个相对设置的咬合座之间,其中两个咬合座的咬合齿分别与金属片的相对的两个表面接触,且金属片为环状。形变金属片通过两组咬合座固定在中部,通过咬合座的相对挤压动作迫使金属片发生拉伸形变,间接实现利用金属材料的拉伸性能实现减振吸能的功能需求。
-
公开(公告)号:CN119659983A
公开(公告)日:2025-03-21
申请号:CN202411951404.9
申请日:2024-12-27
Applicant: 中国科学院微小卫星创新研究院 , 上海微小卫星工程中心
IPC: B64G1/22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抗瞬时大过载的空间飞行器结构,包括:主体结构,其包括:多个承力柱,其外表面围成回旋体,且被配置为承受过载冲击力;以及多个支架梁,其设置在相邻两个承力柱之间,且被配置为给飞行器单机提供安装点;以及多个端部连接结构,其位于所述主体结构的两端,且具有第一螺纹。空间飞行器结构采用回旋体构型,有效提高了结构的稳定性和强度,回旋体结构增加了结构的横向刚度,有效提升飞行器的指向精度,增大结构的临界屈服载荷系数,解决结构在受到大过载冲击时因构型失稳产生破坏的问题,并确保结构在承受瞬时过载时的均匀受力,避免出现应力集中造成破坏。
-
公开(公告)号:CN116062194A
公开(公告)日:2023-05-05
申请号:CN202310131173.6
申请日:2023-02-17
Applicant: 中国科学院微小卫星创新研究院 , 上海微小卫星工程中心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隐蔽式子母星结构和子星分离控制方法,其中子母星结构包括:母星和子星组件(200),其中,母星包括平台舱(100)和载荷舱(300),平台舱(100)上方连接载荷舱(300),载荷舱(300)内设置有子星组件(200);载荷舱(300)具有封闭和不封闭两种状态,当载荷舱顶板(302)处于展开状态时能够露出置于载荷舱(300)内的子星组件(200);子星组件(200)包括子星(201)和分离机构(202),子星(201)通过分离机构(202)设置在载荷舱(300)内。本发明能够为子星(201)分离前提供良好的温度环境及抗辐照环境,且子星(201)分离前隐藏在载荷舱(300)内,其实际用途不容易被观测和发现。
-
公开(公告)号:CN219790536U
公开(公告)日:2023-10-03
申请号:CN202320246011.2
申请日:2023-02-17
Applicant: 中国科学院微小卫星创新研究院 , 上海微小卫星工程中心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隐蔽式子母星结构,包括:母星和子星组件(200),其中,母星包括平台舱(100)和载荷舱(300),平台舱(100)上方连接载荷舱(300),载荷舱(300)内设置有子星组件(200);载荷舱(300)具有封闭和不封闭两种状态,当载荷舱顶板(302)处于展开状态时能够露出置于载荷舱(300)内的子星组件(200);子星组件(200)包括子星(201)和分离机构(202),子星(201)通过分离机构(202)设置在载荷舱(300)内。本实用新型能够为子星(201)分离前提供良好的温度环境及抗辐照环境,且子星(201)分离前隐藏在载荷舱(300)内,其实际用途不容易被观测和发现。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