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开(公告)号:CN114626409B
公开(公告)日:2023-09-26
申请号:CN202210156748.5
申请日:2022-02-21
Applicant: 中铁第四勘察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 , 西南交通大学
IPC: G06F18/00 , G06F18/213
Abstract: 本发明属于地震动信号分析领域,公开了一种近断层加速度脉冲识别方法、存储介质及计算机设备。分两步进行:首先,采用移动平均法滤除原始速度记录中的高频成分,提取出速度脉冲;然后使用峰点法,确定脉冲起始时刻和终止时刻,计算出速度脉冲能量,并由该能量判别原始速度记录是否包含典型速度脉冲。其次,根据速度脉冲起始时刻和终止时刻截取原始加速度记录,得到加速度局部序列;计算该序列中最大半周期脉冲能量,并由该能量与序列总能量之比作为加速度脉冲的自动化识别指标。本发明提出了一种基于最大半周期脉冲能量的加速度脉冲自动化识别指标,在精细化地震动输入、满足近断层工程结构的抗震设计标准方面具有重要工程应用价值。
-
公开(公告)号:CN114626409A
公开(公告)日:2022-06-14
申请号:CN202210156748.5
申请日:2022-02-21
Applicant: 中铁第四勘察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 , 西南交通大学
IPC: G06K9/00
Abstract: 本发明属于地震动信号分析领域,公开了一种近断层加速度脉冲识别方法、存储介质及计算机设备。分两步进行:首先,采用移动平均法滤除原始速度记录中的高频成分,提取出速度脉冲;然后使用峰点法,确定脉冲起始时刻和终止时刻,计算出速度脉冲能量,并由该能量判别原始速度记录是否包含典型速度脉冲。其次,根据速度脉冲起始时刻和终止时刻截取原始加速度记录,得到加速度局部序列;计算该序列中最大半周期脉冲能量,并由该能量与序列总能量之比作为加速度脉冲的自动化识别指标。本发明提出了一种基于最大半周期脉冲能量的加速度脉冲自动化识别指标,在精细化地震动输入、满足近断层工程结构的抗震设计标准方面具有重要工程应用价值。
-
公开(公告)号:CN115308792A
公开(公告)日:2022-11-08
申请号:CN202210770072.9
申请日:2022-06-30
Applicant: 中铁第四勘察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
IPC: G01V1/28
Abstract: 本申请提供了一种地震动反应谱的拟合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及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方法包括:获得地震动参数;根据所述地震动参数,确定加速度设计反应谱;根据所述地震动参数和所述加速度设计反应谱,计算得到功率谱;基于所述功率谱,生成地震动时程;对所述地震动时程进行小波变换,拟合得到地震动反应谱。通过本申请,能够在使用较少的地震动参数时保障拟合的地震动反应谱的高精度。
-
公开(公告)号:CN119808254A
公开(公告)日:2025-04-11
申请号:CN202510290529.X
申请日:2025-03-12
Applicant: 西南交通大学
IPC: G06F30/13 , G06F30/23 , G06F17/13 , G06F17/15 , G06F119/14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考虑协调受力的边坡刚柔组合加固结构动力计算方法,涉及边坡刚柔组合加固结构动力计算方法技术领域。所述计算方法包括以下步骤:S1:建立考虑锚索‑框架结构‑岩土体受力协调的动力平衡微分方程;S2:给出动力平衡微分方程的边界条件;S3:给出动力平衡微分方程的初始条件;S4:结合边界和初始条件进行求解,得到地震作用下边坡刚柔组合加固结构各部位的加速度、位移和弯矩的分布函数和锚索轴力函数;S5:根据步骤S4获得的函数计算获得不同时刻的加速度、位移、弯矩以及轴力。本发明通过考虑协调受力能够更准确地计算边坡刚柔组合加固结构在动力作用下的变形与受力,为地震荷载作用下边坡刚柔组合加固结构的设计提供技术支持。
-
公开(公告)号:CN114755117A
公开(公告)日:2022-07-15
申请号:CN202210663760.5
申请日:2022-06-14
Applicant: 西南交通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基于振动台的土石混合体多向动态剪切测试系统及方法,包括:控制系统、与控制系统通信连接的振动台、设置在振动台顶端的剪切盒、以及与控制系统通信连接的动力机构;振动台的四周设置有振动台基础、以及设置在振动台基础上的水平作动器,每个水平作动器的输出端与振动台的四周的侧壁连接且位于同一平面;振动台基础上设置有反力架,反力架上设置有竖向作动器,竖向作动器的输出端与剪切盒的顶端连接,动力机构根据控制系统的指令对水平作动器和竖向作动器提供动力源。本发明通过水平作动器和竖向作动器、振动台实现多方向独立应力加载,真实的模拟土石混合体在多向地震作用下的力学特性。
-
公开(公告)号:CN117538181A
公开(公告)日:2024-02-09
申请号:CN202311060706.2
申请日:2023-08-22
Applicant: 西南交通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大型双向动态环剪试验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伺服控制系统、测力装置、剪切盒和量测系统,所述伺服控制系统和所述测力装置配合,用于调节并控制剪切盒内试样承受的荷载方式、荷载大小和/或振动频率;所述剪切盒,用于为所述试样提供一个模拟封闭压力、模拟施加水压进行反压饱和、模拟地下水含量、模拟固结超孔压消散过程或剪切时孔压消散过程的试验环境;所述量测系统,至少用于测量加载在试样上的荷载方式、荷载大小和/或振动频率。用于岩土体试样的动态轴向、扭转环剪加载测试,实现多向地震高压排水或不排水环境下土体滑动面的剪切及形成,获取多向地震荷载下岩土体的动力学特性,可为地震、降雨等外力作用引起的边坡失稳机理及高速远程滑动提供佐证。
-
公开(公告)号:CN115563779B
公开(公告)日:2024-01-23
申请号:CN202211227217.7
申请日:2022-10-09
Applicant: 西南交通大学
IPC: G06F30/20 , E02D17/20 , G06F119/14
Abstract: 本发明属于边坡稳定性分析技术领域,公开了一种基于强度参数弱化特性的地震边坡稳定性分析方法,基于岩桥与节理面强度参数的弱化特征,求解节理面的强度参数;求解各滑块的尺寸及面积;两滑块的绝对速度与相对速度组成速度场,求解各滑块的绝对速度与相对速度;分别考虑节理间岩桥的张拉破坏和剪切破坏,求解边坡的内部能耗和外力做功;对节理面和岩桥的强度参数进行折减,将折减系数FS作为目标函数进行优化求解,得到临界安全系数和最不利潜在滑动面的位置;比较考虑节理间岩桥剪切破坏和张拉破坏分别得到的安全系数,最终确定目标边坡的破坏模式及相对应的安全系数和潜在滑裂面。本发明能够使地震稳定性分析结果更加真实可信。
-
公开(公告)号:CN119000239A
公开(公告)日:2024-11-22
申请号:CN202410945387.1
申请日:2024-07-15
Applicant: 西南交通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岩土体力学试验领域,具体公开了一种封闭式试样全包裹透明环剪剪切盒及重塑土制样方法,剪切盒包括上剪切盒和下剪切盒,上剪切盒包括:压力室顶盖、第一反压接口、第二反压接口,第一反压接口、第二反压接口依靠其尾部螺丝固定于压力室顶盖;下剪切盒包括:压力室底座、第一孔压接口、第二孔压接口;第一孔压接口、第二孔压接口依靠其尾部螺丝固定于压力室底座;压力室顶盖上设置有排气孔,压力室腔体完全位于下剪切盒。本发明封闭式试样全包裹透明环剪剪切盒可在压力室内直接进行重塑土试样的制作,高速加载过程中,试样残渣由于装置整体良好的封闭性不会有溢出,同时,通过透明剪切盒能清晰地观察土体剪切带的形成过程及位置。
-
公开(公告)号:CN116086979B
公开(公告)日:2024-07-05
申请号:CN202310210856.0
申请日:2023-03-07
Applicant: 西南交通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属于地质断层活动特性领域,公开了一种滑板式断层多角度黏滑模拟装置及试验方法,装置包括托承支架组件、加载组件和托板组件;托承支架组件包括支架底座、侧挡板、侧支架、顶部横杆和中隔板;加载组件包括压力支架、压力板、滑板、导轨和压力杆,滑板与压力板滑动连接,滑板包覆在压力板外,导轨设置在支架底座或中隔板上,压力杆通过伺服系统进行驱动;托板组件包括轨道板、主托板和副托板,主托板由上托板和下托板组成。本发明实现了在实验室利用液压伺服系统驱动粗糙岩块沿预设斜面运动来模拟地质断层黏滑现象,同时解决了模拟地质断层黏滑现象时驱动压力板与试件之间存在滑动摩擦力而导致试验结果失真的问题,适用于断层黏滑机理研究。
-
公开(公告)号:CN114239352B
公开(公告)日:2024-04-30
申请号:CN202111524038.5
申请日:2021-12-14
IPC: G06F30/23 , G06F30/28 , G06T17/05 , G06F119/14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地理信息系统的虚拟地理环境研究技术领域,公开了一种深度积分流体模型和块体系统的流固耦合方法,本发明将改进的3D DDA模型与常规DFS模型耦合,确定耦合结构内部相互作用力,在计算流阻力时,利用流体和块体运动速度的相互关系,通过动态调整地面高程的方式等效计算流阻力;本方法可实现3D DDA与DFS的交互,能够模拟分析复杂三维地形条件下含有任意形状多面体块体的泥石流的运动演化过程,用于评估含有大块体物质(如漂石、块石及树木等)的含大体积物质泥石流的发展演化过程,更加符合泥石流地质灾害的真实场景。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