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辆前方构造
    1.
    发明授权

    公开(公告)号:CN110356474B

    公开(公告)日:2022-03-18

    申请号:CN201910280700.3

    申请日:2019-04-09

    Abstract: 本公开的目的在于实现一种在比设想大的载荷向角撑件输入的情况下能够将该载荷向前纵梁传递的车辆前方构造。在电动车辆中,具备设置于车辆前方的两侧方的前纵梁和设置于所述前纵梁的前方且具有比前纵梁向车宽方向外侧扩展的形状的碰撞吸能盒。另外,三角角撑件安装于前纵梁和碰撞吸能盒。三角角撑件具有从与前纵梁的接合部向外且向斜前方延伸的斜形状部。另外,在三角角撑件的近旁沿着其斜形状部而安装有加强衬板。

    车辆前部构造
    2.
    发明授权

    公开(公告)号:CN109747717B

    公开(公告)日:2021-04-06

    申请号:CN201811272747.7

    申请日:2018-10-30

    Abstract: 一种车辆前部构造,具备:一对前纵梁,在车宽方向上隔开间隔而配置,分别在车辆前后方向上延伸;角撑件,安装于各前纵梁的车宽方向外侧面,比所述前纵梁向车宽方向外侧突出,并且随着去往车辆后方而车宽方向尺寸变小;及MC横梁,架设于所述一对前纵梁之间,在与所述角撑件的后端相同的车辆前后方向位置处,所述MC横梁与所述前纵梁以在车宽方向上分离开的状态正对。

    车辆前部结构
    3.
    发明公开

    公开(公告)号:CN108860040A

    公开(公告)日:2018-11-23

    申请号:CN201810456528.8

    申请日:2018-05-14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B60R19/34 B62D21/02 B62D21/152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车辆前部结构,具备碰撞吸能盒,所述碰撞吸能盒具有沿车辆前后方向延伸的方筒状,延伸至比前纵梁靠车辆宽度方向外侧,设于所述前纵梁与保险杠加强件之间。所述碰撞吸能盒具有沿车辆宽度方向配置有多列诱导槽列的上板和下板,所述诱导槽列是通过在车辆前后方向上以预定间隔配置多个沿车辆宽度方向延伸的诱导槽而形成的。所述诱导槽列包括:由第一诱导槽构成的第一诱导槽列及由比所述第一诱导槽长的第二诱导槽构成且配置于比所述第一诱导槽列靠车辆宽度方向内侧的第二诱导槽列。

    车辆前部结构
    4.
    发明授权

    公开(公告)号:CN108860040B

    公开(公告)日:2021-09-10

    申请号:CN201810456528.8

    申请日:2018-05-14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车辆前部结构,具备碰撞吸能盒,所述碰撞吸能盒具有沿车辆前后方向延伸的方筒状,延伸至比前纵梁靠车辆宽度方向外侧,设于所述前纵梁与保险杠加强件之间。所述碰撞吸能盒具有沿车辆宽度方向配置有多列诱导槽列的上板和下板,所述诱导槽列是通过在车辆前后方向上以预定间隔配置多个沿车辆宽度方向延伸的诱导槽而形成的。所述诱导槽列包括:由第一诱导槽构成的第一诱导槽列及由比所述第一诱导槽长的第二诱导槽构成且配置于比所述第一诱导槽列靠车辆宽度方向内侧的第二诱导槽列。

    车辆前方构造
    5.
    发明公开

    公开(公告)号:CN110356474A

    公开(公告)日:2019-10-22

    申请号:CN201910280700.3

    申请日:2019-04-09

    Abstract: 本公开的目的在于实现一种在比设想大的载荷向角撑件输入的情况下能够将该载荷向前纵梁传递的车辆前方构造。在电动车辆中,具备设置于车辆前方的两侧方的前纵梁和设置于所述前纵梁的前方且具有比前纵梁向车宽方向外侧扩展的形状的碰撞吸能盒。另外,三角角撑件安装于前纵梁和碰撞吸能盒。三角角撑件具有从与前纵梁的接合部向外且向斜前方延伸的斜形状部。另外,在三角角撑件的近旁沿着其斜形状部而安装有加强衬板。

    车辆前部构造
    6.
    发明公开

    公开(公告)号:CN109747717A

    公开(公告)日:2019-05-14

    申请号:CN201811272747.7

    申请日:2018-10-30

    Abstract: 一种车辆前部构造,具备:一对前纵梁,在车宽方向上隔开间隔而配置,分别在车辆前后方向上延伸;角撑件,安装于各前纵梁的车宽方向外侧面,比所述前纵梁向车宽方向外侧突出,并且随着去往车辆后方而车宽方向尺寸变小;及MC横梁,架设于所述一对前纵梁之间,在与所述角撑件的后端相同的车辆前后方向位置处,所述MC横梁与所述前纵梁以在车宽方向上分离开的状态正对。

    电动车的车体下部结构
    7.
    实用新型

    公开(公告)号:CN210235100U

    公开(公告)日:2020-04-03

    申请号:CN201920877703.0

    申请日:2019-06-12

    Inventor: 佐武晃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电动车的车体下部结构。该电动车的车体下部结构包括悬架构件、电池、下框架、线束、及电池保护盖。将电池保护盖的后端部与下框架固定连接的第2紧固部包括安装在下框架上的紧固构件、和形成在电池保护盖上的紧固孔,该紧固孔具有固定用孔和脱离用孔。基于上述结构,在电动车发生正面碰撞时,电池保护盖的后端部能脱离下框架,从而能避免将碰撞负荷施加到下框架上而使其变形,因而,能防止电池和线束向车体下方移动而导致线束与悬架构件相碰的情况发生。

    汽车
    8.
    实用新型
    汽车 有权

    公开(公告)号:CN219428026U

    公开(公告)日:2023-07-28

    申请号:CN202320534491.2

    申请日:2023-03-13

    Inventor: 佐武晃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汽车。该汽车具备行李舱,该行李舱能够装载具有作为行驶驱动源的电动机、向该电动机供电的蓄电池、及该蓄电池充电时使用的受电插头的电动二轮车,在行李舱的地板上设置有固定组件,固定组件具备将电动二轮车可拆卸地固定在车体上的固定装置、及供电动二轮车的受电插头插入的供电插座,该供电插座配置在对准被固定装置固定后的电动二轮车的受电插头的位置,电动二轮车被固定装置固定的同时受电插头插入到供电插座中。基于本实用新型的上述结构,能够使将电动二轮车固定于车体及对该电动二轮车的蓄电池充电的操作简化。

Patent Agency Rank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