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辆后部结构
    1.
    发明授权

    公开(公告)号:CN108928398B

    公开(公告)日:2021-12-10

    申请号:CN201810503563.0

    申请日:2018-05-23

    Abstract: 一种车辆后部结构包括布置在后轮胎罩的车辆前后方向上的后方的底罩。所述底罩包括空气入口,在所述车辆前后方向上从前侧朝向后侧流动的空气被摄入所述空气入口中使得所述空气在车辆宽度方向上向外流动。所述底罩进一步包括在所述车辆宽度方向上比所述空气入口靠外侧的位置处设置的空气出口。所述空气出口为从所述空气入口在所述车辆宽度方向上向外流动的所述空气在所述车辆宽度方向上向外并且在车辆高度方向上向下排放出的空气出口。

    车辆后部结构
    2.
    发明公开

    公开(公告)号:CN108928398A

    公开(公告)日:2018-12-04

    申请号:CN201810503563.0

    申请日:2018-05-23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B62D35/02 B62D25/18

    Abstract: 一种车辆后部结构包括布置在后轮胎罩的车辆前后方向上的后方的底罩。所述底罩包括空气入口,在所述车辆前后方向上从前侧朝向后侧流动的空气被摄入所述空气入口中使得所述空气在车辆宽度方向上向外流动。所述底罩进一步包括在所述车辆宽度方向上比所述空气入口靠外侧的位置处设置的空气出口。所述空气出口为从所述空气入口在所述车辆宽度方向上向外流动的所述空气在所述车辆宽度方向上向外并且在车辆高度方向上向下排放出的空气出口。

    车身下部构造
    3.
    发明公开

    公开(公告)号:CN103958331A

    公开(公告)日:2014-07-30

    申请号:CN201180075287.9

    申请日:2011-12-07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B62D25/2036 B60R16/0215 B62D25/2045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车身下部构造,其课题在于确保乘客的脚下空间并且降低地板部。侧部的车身下部构造(10),具备:门槛上部构件(16),其具有:构成门槛(12)的上部并且沿车辆宽度方向延伸的上壁部(16A)、位于相比上述上壁部(16A)靠车辆宽度方向内侧且车辆下侧的位置,并且在车辆上下方向延伸的内壁部(16B)、以及连结上述上壁部(16A)的辆宽度方向内侧的端部与上述内壁部(16B)的上端部的连结壁部(16D);门槛下部构件(18),其构成上述门槛(12)的下部;配线束(28),其沿着上述门槛(12)在车辆前后方向上延伸,且至少一部分(28A)在车辆正面视角中位于由上述连结壁部(16D)、上述上壁部(16A)的朝车辆宽度方向内侧延长的延长线(16E)以及上述内壁部(16B)的朝车辆上侧延长的延长线(16F)形成的截面内。

    车辆底部结构
    4.
    发明授权

    公开(公告)号:CN109131590B

    公开(公告)日:2021-08-03

    申请号:CN201810631055.0

    申请日:2018-06-19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车辆底部结构。车辆底部结构包括流动调节构件,所述流动调节构件被设置在突出构件的后方,当从车辆宽度方向观察时,所述突出构件比下边梁、前保险杠或后保险杠的下表面进一步朝向车辆下侧突出,所述流动调节构件被构造成在车辆的行驶期间调节从车辆前侧沿着所述突出构件朝向车辆后侧流动的空气流。流动调节构件具有主部和设置在流动引导构件的端部的下部处的引导部,引导部相对于主部朝向车辆后侧倾斜,使得引导部和车辆的后端之间的距离随着接近引导部的在车辆宽度方向上的端部而减小。

    挡泥板内衬
    5.
    发明公开

    公开(公告)号:CN109969267A

    公开(公告)日:2019-07-05

    申请号:CN201811588904.5

    申请日:2018-12-25

    Inventor: 杵岛史彦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挡泥板内衬,包括挡泥板内衬主体,该挡泥板内衬主体设于车辆的构成车轮罩的挡泥板的拱形部。所述挡泥板内衬主体具有凹部,所述凹部从所述挡泥板内衬主体的车辆上下方向上部设置至所述挡泥板内衬主体的车辆前后方向后部,并且在所述后部比在所述上部更大地向车辆前后方向后方凹陷。

    车身构造
    6.
    发明公开

    公开(公告)号:CN103118928A

    公开(公告)日:2013-05-22

    申请号:CN201180045954.9

    申请日:2011-09-01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B62D21/15 B62D25/20 B62D25/2036

    Abstract: 提供车身构造,降低成本并提高偏心碰撞时的碰撞性能。车身构造(10)具备:地板面板上部构件(20);在地板面板上部构件(20)的车辆宽度方向外侧沿车辆前后方向延伸设置、具有在车辆上下方向被分割的门槛上部构件(32)及门槛下部构件(34)的门槛(30);在形成于地板面板上部构件(20)的车辆宽度方向中央部的通道部(22)与门槛(30)间的中央部沿车辆前后方向延伸设置,配置于前纵梁(12)的车辆后侧的地板加强件(40);及在门槛(30)与地板加强件(40)间沿车辆前后方向延伸设置,配置于地板面板上部构件(20)的车辆下侧,经凸缘部(63)与门槛下部构件(34)形成一体的中间加强件下部构件(54)。

    车辆底部结构
    7.
    发明公开

    公开(公告)号:CN109131590A

    公开(公告)日:2019-01-04

    申请号:CN201810631055.0

    申请日:2018-06-19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B62D35/02 B62D25/18 B62D35/005 B62D37/02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车辆底部结构。车辆底部结构包括流动调节构件,所述流动调节构件被设置在突出构件的后方,当从车辆宽度方向观察时,所述突出构件比下边梁、前保险杠或后保险杠的下表面进一步朝向车辆下侧突出,所述流动调节构件被构造成在车辆的行驶期间调节从车辆前侧沿着所述突出构件朝向车辆后侧流动的空气流。流动调节构件具有主部和设置在流动引导构件的端部的下部处的引导部,引导部相对于主部朝向车辆后侧倾斜,使得引导部和车辆的后端之间的距离随着接近引导部的在车辆宽度方向上的端部而减小。

    车身前部结构
    8.
    发明授权

    公开(公告)号:CN104619576B

    公开(公告)日:2016-11-16

    申请号:CN201380047955.6

    申请日:2013-08-26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B62D35/00 B62D25/025 B62D25/16 B62D35/02 Y02T10/88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车身前部结构,在应用了车身前部结构(S1)的车辆(10)中,在拱形部(40)的后端部的后侧形成有开口部(48),开口部(48)与空气流道(38)连通并向车辆后侧开放。而且,在车辆(10)行驶时,流入空气流道(38)的空气从车辆前侧向车辆后侧流动并从开口部(48)向车辆后侧排出。即,由于在空气流道(38)内主要产生朝向车辆后侧的气流(B),所以抑制了空气流道(38)内的空气向车轮罩(34)侧吹出。由此,由于抑制了从空气流道(38)经由车轮罩(34)而向车轮罩(34)的车辆宽度方向外侧吹出的气流的产生,所以抑制了在车轮罩(34)的车辆宽度方向外侧流动的行驶风与该气流碰撞的情况。通过以上方式,能够使车辆(10)的操纵稳定性良好。

    车轮罩后部结构
    9.
    发明公开

    公开(公告)号:CN105102313A

    公开(公告)日:2015-11-25

    申请号:CN201480018557.6

    申请日:2014-03-05

    Abstract: 在应用了车轮罩后部结构(S1)的车辆(10)中,引导部(30)的上壁(40)的弯曲部(44)在侧面观察时以朝向车辆下侧斜前方鼓出的方式而与排出部(34)连接。而且,由于流通于流道(36)内的空气流(F1)通过附壁作用而沿着上壁(40)流动,因此在沿着弯曲部(44)而流动的空气流(F1)中,朝向车辆后侧流动的流动分量将增大。因此,从排出部(34)排出的空气流(F1)的风向与流通于车辆(10)的地板下侧空间的空气流(F2)的风向大致一致。由此,能够以抑制了从排出部(34)排出的空气流(F1)的流速的降低的状态,使空气流(F1)与空气流(F2)顺利地汇合。

    车辆的前部车身结构
    10.
    发明授权

    公开(公告)号:CN100390008C

    公开(公告)日:2008-05-28

    申请号:CN200380107470.8

    申请日:2003-12-10

    Inventor: 杵岛史彦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B62D21/155

    Abstract: 在本发明的车辆的前部车身结构中,在发生完全重叠碰撞和斜向碰撞时都能良好地吸收冲击。当从前方作用于斜向碰撞侧的前纵梁(10、12)上的负荷大于等于规定数值时,斜向碰撞侧的前纵梁(10、12)变形,由此前悬架(20)转动。因此,贯通前悬架(20)的螺栓(58)接合到设置在斜向碰撞侧的前纵梁(10、12)上的后侧安装托架(50、52)的细长缝(82)的支部(82B)中,从而保持斜向碰撞侧的前纵梁(10、12)和前悬架(20)的固定状态。

Patent Agency Rank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