燃料电池单元的制造方法以及燃料电池单元

    公开(公告)号:CN110739473A

    公开(公告)日:2020-01-31

    申请号:CN201910649721.8

    申请日:2019-07-18

    Abstract: 本公开的目的之一在于提供一种能够相对于隔板展现较高的粘合力的燃料电池单元的制造方法。本实施方式的一个方式是将包含结晶性高分子的热塑性树脂作为粘合层,并利用包含该粘合层的密封部件将一对隔板相互粘合的燃料电池单元的制造方法,包括:准备在所述一对隔板之间配置有所述密封部件的层叠构造体的准备工序;以所述热塑性树脂的熔点以上的温度对所述层叠构造体进行加热的加热工序;在所述加热工序后,将所述层叠构造体保持在所述热塑性树脂的结晶化温度的±10℃的温度范围,促进所述热塑性树脂的结晶化的第一冷却工序;以及在所述第一冷却工序后,进一步对所述层叠构造体进行冷却的第二冷却工序。

    燃料电池
    2.
    发明授权

    公开(公告)号:CN102598379B

    公开(公告)日:2015-08-05

    申请号:CN201080015837.3

    申请日:2010-01-19

    Abstract: 电极结构15容纳在框架13和14的连结部中。电极结构15的第一表面上设有第一气体扩散层19和第一气体通路形成部件21。电极结构15的第二表面上形成有第二气体扩散层20和第二气体通路形成部件22。隔板23与框架13的表面以及气体通路形成部件21的表面连结。隔板24与框架14的表面以及气体通路形成部件22的表面连结。气体通路形成部件22的平板25与隔板24之间形成有水通路28。水通路28的深度设为小于气体通路形成部件22的气体通路T2之深度的值。经由连通孔29通过毛细管作用将所生成的水从气体通路形成部件22的气体通路T2引入水通路28。通过氧化气体所产生的压力使得水通路28中的生成水移动至水通路28的下游侧。这防止了阴极侧电极催化剂层的腐蚀,并且增进了阳极侧气体通路形成部件的耐用性。从而,提供了一种能够防止发电效率降低的燃料电池。

    燃料电池组的制造方法
    5.
    发明公开

    公开(公告)号:CN110277570A

    公开(公告)日:2019-09-24

    申请号:CN201910184432.5

    申请日:2019-03-12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燃料电池组的制造方法,能够高效地制造燃料电池组,并能够提高接合精度,能够提高发电效率。在燃料电池组的制造方法中,反复根据层叠状态按分隔件(12)、电极组件(11)及分隔件(12)的顺序进行层叠而层叠为燃料电池组(1)。在将电极组件(11)向分隔件(12)层叠时,将电极组件以层叠于分隔件的状态进行按压,向电极组件(11)照射激光(R),由此将电极组件(11)的树脂框架(11B)接合于分隔件(12)。在将分隔件(12)向电极组件(11)层叠时,将分隔件以层叠于电极组件的状态进行按压,向分隔件(12)照射激光(R),由此将分隔件(12)接合于电极组件(11)的树脂框架(11B)。

    发电体
    6.
    发明授权

    公开(公告)号:CN104995778B

    公开(公告)日:2017-10-20

    申请号:CN201480008012.7

    申请日:2014-10-23

    Inventor: 林友和

    Abstract: 一种发电体,使用于燃料电池,其具备:膜电极接合体,具备电解质膜、在电解质膜的一侧的面配置的第一催化剂层、在电解质膜的另一侧的面配置的第二催化剂层、在第一催化剂层的外侧配置的第一气体扩散层、及在第二催化剂层的外侧配置的第二气体扩散层;框架,配置于膜电极接合体的周缘;以及粘结剂,将膜电极接合体与框架粘结,第一气体扩散层形成为与电解质膜相同的大小,第二气体扩散层形成为比电解质膜小,并且框架具有与由电解质膜和第二气体扩散层形成的阶梯对应的阶梯部,阶梯部具备由与第一气体扩散层相对的面和与电解质膜或第二催化剂层相对的面构成的粘结面,粘结面比构成框架的面中的不与其他的构件粘结的非粘结面的亲水性高。

    发电体
    8.
    发明公开

    公开(公告)号:CN104995778A

    公开(公告)日:2015-10-21

    申请号:CN201480008012.7

    申请日:2014-10-23

    Inventor: 林友和

    Abstract: 一种发电体,使用于燃料电池,其具备:膜电极接合体,具备电解质膜、在电解质膜的一侧的面配置的第一催化剂层、在电解质膜的另一侧的面配置的第二催化剂层、在第一催化剂层的外侧配置的第一气体扩散层、及在第二催化剂层的外侧配置的第二气体扩散层;框架,配置于膜电极接合体的周缘;以及粘结剂,将膜电极接合体与框架粘结,第一气体扩散层形成为与电解质膜相同的大小,第二气体扩散层形成为比电解质膜小,并且框架具有与由电解质膜和第二气体扩散层形成的阶梯对应的阶梯部,阶梯部具备由与第一气体扩散层相对的面和与电解质膜或第二催化剂层相对的面构成的粘结面,粘结面比构成框架的面中的不与其他的构件粘结的非粘结面的亲水性高。

    燃料电池
    9.
    发明公开

    公开(公告)号:CN102598379A

    公开(公告)日:2012-07-18

    申请号:CN201080015837.3

    申请日:2010-01-19

    Abstract: 电极结构15容纳在框架13和14的连结部中。电极结构15的第一表面上设有第一气体扩散层19和第一气体通路形成部件21。电极结构15的第二表面上形成有第二气体扩散层20和第二气体通路形成部件22。隔板23与框架13的表面以及气体通路形成部件21的表面连结。隔板24与框架14的表面以及气体通路形成部件22的表面连结。气体通路形成部件22的平板25与隔板24之间形成有水通路28。水通路28的深度设为小于气体通路形成部件22的气体通路T2之深度的值。经由连通孔29通过毛细管作用将所生成的水从气体通路形成部件22的气体通路T2引入水通路28。通过氧化气体所产生的压力使得水通路28中的生成水移动至水通路28的下游侧。这防止了阴极侧电极催化剂层的腐蚀,并且增进了阳极侧气体通路形成部件的耐用性。从而,提供了一种能够防止发电效率降低的燃料电池。

    燃料电池
    10.
    发明授权

    公开(公告)号:CN102782917B

    公开(公告)日:2014-11-12

    申请号:CN201080065069.2

    申请日:2010-03-02

    Inventor: 林友和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H01M8/0267 H01M8/0258 H01M2008/1095

    Abstract: 燃料电池具备:发电体层,其包括电解质膜、正极和负极;分隔件;和气体流路层,其具备配置于发电体层与分隔件之间的气体流路层。气体流路层具有以下结构:向分隔件侧凸的第一凸部和向发电体层侧凸的第二凸部交替地排列成的波形截面的多个波形元件进行排列,使得一个波形元件的第一凸部的顶面与相邻的波形元件的第二凸部的底面形成一体的面,且在波形元件间形成多个贯通孔。多个波形元件包括配置成与相邻的波形元件相比第一凸部及第二凸部的位置向第一方向的正侧偏离的波形元件和配置成向第一方向的负侧偏离的波形元件。沿第二凸部的位置在气体流路层的分隔件侧形成的第一反应气体流路的体积比沿第一凸部的位置在气体流路层的发电体层侧形成的第二反应气体流路的体积小。

Patent Agency Rank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