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辆用侧车门结构
    1.
    发明公开

    公开(公告)号:CN107031354A

    公开(公告)日:2017-08-11

    申请号:CN201610810929.X

    申请日:2016-09-08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B60J5/0425 B60R21/21 B60R2021/0006

    Abstract: 本申请提供一种车辆用侧车门结构,具有:外面板,其构成侧车门的车辆宽度方向外侧的部分,且在车辆上下方向以及车辆前后方向上延伸;内面板,其构成所述侧车门的车辆宽度方向内侧的部分,且在车辆上下方向以及车辆前后方向上延伸,并与所述外面板一起形成内部空间;防撞梁,其被构成为在车辆前后方向上延伸的笔直的管状,并被配置于所述内部空间内的所述外面板侧,且长度方向的两端部被固定于所述内面板上;感测用托架,其被设置于所述防撞梁上,并从该防撞梁起朝向所述外面板伸出。

    车辆用侧车门结构
    2.
    发明授权

    公开(公告)号:CN107031354B

    公开(公告)日:2019-07-30

    申请号:CN201610810929.X

    申请日:2016-09-08

    Abstract: 本申请提供一种车辆用侧车门结构,具有:外面板,其构成侧车门的车辆宽度方向外侧的部分,且在车辆上下方向以及车辆前后方向上延伸;内面板,其构成所述侧车门的车辆宽度方向内侧的部分,且在车辆上下方向以及车辆前后方向上延伸,并与所述外面板一起形成内部空间;防撞梁,其被构成为在车辆前后方向上延伸的笔直的管状,并被配置于所述内部空间内的所述外面板侧,且长度方向的两端部被固定于所述内面板上;感测用托架,其被设置于所述防撞梁上,并从该防撞梁起朝向所述外面板伸出。

    具备侧面碰撞传感器的车身下部结构

    公开(公告)号:CN104812658B

    公开(公告)日:2017-03-08

    申请号:CN201280077383.1

    申请日:2012-11-30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B62D25/025 B60R21/0136 B62D21/157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能够通过车体结构的改良来实现传感的提前化的具备侧面碰撞传感器的车身下部结构。在下边梁(12)的封闭截面(30)内,配置有纵截面形状被设为大致Z形状的第一载荷传递部件(40)。第一载荷传递部件(40)的第一接合部(40B)在被夹持于下边梁外板(26)的上凸缘(26D)与下边梁内板(28)的上凸缘(28D)之间的状态下被接合,第二接合部(40C)被接合于下边梁外板(26)的纵壁部(26A)的高度方向中间部上。主体部(40A)倾斜地连接第一接合部(40B)和第二接合部(40C),从而使在侧面碰撞时被输入至下边梁外板(26)上的载荷以最短距离而向下边梁内板(28)的上壁部(28B)侧传递。

    具备侧面碰撞传感器的车身下部结构

    公开(公告)号:CN104812658A

    公开(公告)日:2015-07-29

    申请号:CN201280077383.1

    申请日:2012-11-30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B62D25/025 B60R21/0136 B62D21/157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能够通过车体结构的改良来实现传感的提前化的具备侧面碰撞传感器的车身下部结构。在下边梁(12)的封闭截面(30)内,配置有纵截面形状被设为大致Z形状的第一载荷传递部件(40)。第一载荷传递部件(40)的第一接合部(40B)在被夹持于下边梁外板(26)的上凸缘(26D)与下边梁内板(28)的上凸缘(28D)之间的状态下被接合,第二接合部(40C)被接合于下边梁外板(26)的纵壁部(26A)的高度方向中间部上。主体部(40A)倾斜地连接第一接合部(40B)和第二接合部(40C),从而使在侧面碰撞时被输入至下边梁外板(26)上的载荷以最短距离而向下边梁内板(28)的上壁部(28B)侧传递。

    车辆前部结构
    5.
    实用新型

    公开(公告)号:CN214356285U

    公开(公告)日:2021-10-08

    申请号:CN202120267004.1

    申请日:2021-01-29

    Inventor: 金田一哲圣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车辆前部结构。该车辆前部结构具备配置在发动机舱内的发动机、配置在发动机的侧面的车身构件、设置在发动机与车身构件之间的空间内的电气部件、及将电气部件与车身构件连结的连结支架,该连结支架包括,将电气部件的车宽方向外侧的端部与车身构件连结的第1支架;及将比电气部件的车宽方向外侧的端部更靠近车宽方向内侧的部位与车身构件连结、且在车宽方向上的刚性高于第1支架在车宽方向上的刚性的第2支架。基于本实用新型的上述结构,能够防止在车辆发生侧面碰撞时位于车身构件与发动机之间的电气部件受到挤压而破损的情况发生。

Patent Agency Rank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