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开(公告)号:CN106132781A
公开(公告)日:2016-11-16
申请号:CN201480077469.3
申请日:2014-08-08
Applicant: 丰田铁工株式会社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B21D47/02 , B21C23/002 , B21D53/88 , B60R19/18 , B60R2019/182 , B62D21/152 , B62D25/082 , B62D29/008
Abstract: 即使是具有宽度尺寸比较窄的部位的车辆用构造部件也能够使用中空挤压型材进行适当地制造。通过挤压成形制造连结外侧板(22)和内侧板(24)的、上连结板(26)、下连结板(28)、肋(30、32)都被设为弯折形状的中空挤压型材(50),并以使该上连结板、下连结板、肋平坦延展的方式使该中空挤压型材的纵长方向上的两端部的外侧板分别局部地离开内侧板并扩宽至宽度尺寸W2。由此,即使是宽度窄部分的宽度尺寸W1较小的车辆用保险杠加强件(10),也能够使用中空挤压型材在抑制破裂、破损等的同时适当地制造。另外,向模具(62)的成形面(68)按压外侧板而扩宽至宽度尺寸W2,所以能够利用该成形面(68)来以高精度细致地设定扩宽形状。
-
公开(公告)号:CN104284814A
公开(公告)日:2015-01-14
申请号:CN201280071986.0
申请日:2012-09-20
Applicant: 丰田铁工株式会社
Inventor: 中西诚
Abstract: 一种车辆用冲击吸收部件,使筒状体适当地变形直到压缩变形后半部分,能够确保足够的压缩行程并且一直到最后都能够稳定地得到预定的冲击能量吸收性能。用于将筒状体20固定设置于安装板22的第一支架40具有跨过三个侧壁30、34、36固定并且具备角部56、58的固定板部44,该第一支架40经由连结板部46固定于安装板22。在这种情况下,刚性由于角部56、58的存在而变高,能够以高的定位强度固定筒状体20,因此能够适当地维持筒状体20的姿态直到压缩变形后半部分,并且直到最后都能够稳定地得到基于筒状体20的压溃的冲击能量吸收性能。并且,在角部56、58设有切口60、62,因此能够容许筒状体20的变形,维持预定的冲击能量吸收性能并且确保足够的压缩行程。
-
公开(公告)号:CN107107849B
公开(公告)日:2020-07-24
申请号:CN201580067293.8
申请日:2015-11-26
Applicant: 丰田铁工株式会社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在包括小重叠的偏移碰撞在内的各种碰撞状况下提高冲击吸收性能的车身前部构造。由于外侧侧壁(30)的倾斜角比内侧侧壁(31)的倾斜角大,并且保险杠梁(14)的车宽方向两端部中的车辆前方侧的面(54)的、至少从车宽方向的终端部(14e)到与纵梁(12)的车宽方向外侧的外形线(12s)对应的位置的部分相对于车辆前后方向垂直,所以即使在小重叠的偏移碰撞时也能够将碰撞物相对于车辆向车辆外侧相对位移的量抑制为小,从而能够将碰撞负载适当地向车辆后方侧的部件传递。即,能够提供在包括小重叠的偏移碰撞在内的各种碰撞状况下提高冲击吸收性能的车身前部构造(8)。
-
公开(公告)号:CN105916713B
公开(公告)日:2018-01-09
申请号:CN201480069319.8
申请日:2014-04-01
Applicant: 丰田铁工株式会社
IPC: B60J5/00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B62D21/157 , B60J5/0437 , B60J5/0443 , B62D21/02 , B62D27/065 , B62D29/00
Abstract: 抑制安装部的压弯并稳定地得到管部带来的加强性能。安装座32经由筒状部38以朝座面32f侧突出的方式设置,所以该座面32f能够以紧贴安装对象20的方式配设并稳固地固定。另外,在位于筒状部38的两侧的两侧端部分别设置有侧部凸缘40、42,在相对于管部12的中心线O垂直的剖面中,在安装座32的两侧形成有通过上述筒状部38以及侧部凸缘40、42朝座面32f的相反侧凹陷成U字形的回曲部44、46,所以提高针对具有管部12的长边方向的分量的外力的刚性,抑制安装部14的压弯,稳定地得到管部12的加强性能。
-
公开(公告)号:CN104995065A
公开(公告)日:2015-10-21
申请号:CN201380073142.4
申请日:2013-09-12
Applicant: 丰田铁工株式会社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B60R19/34 , B60R2019/247 , B60R2019/262
Abstract: 提高从车辆的斜向施加冲击载荷的情况下的抗侧翻性能,使得能够更稳定地得到冲击吸收性能。一对平板状的分隔壁40、42夹着凹槽部32、33上下隔开地设置而将车宽方向的两侧的大宽度侧壁30、31连结,并且一对分隔壁40、42倾斜使得相互的间隔随着朝向车宽方向的车辆内侧而变窄,所以相对于从车辆的斜外侧施加的冲击载荷的抗侧翻性能提高。由此,即使在从车辆的斜向施加冲击载荷而产生力矩载荷M的情况下,也能够通过该一对分隔壁40、42的存在而抑制侧翻从而稳定地得到优异的冲击吸收性能。
-
公开(公告)号:CN106132781B
公开(公告)日:2018-03-02
申请号:CN201480077469.3
申请日:2014-08-08
Applicant: 丰田铁工株式会社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B21D47/02 , B21C23/002 , B21D53/88 , B60R19/18 , B60R2019/182 , B62D21/152 , B62D25/082 , B62D29/008
Abstract: 即使是具有宽度尺寸比较窄的部位的车辆用构造部件也能够使用中空挤压型材进行适当地制造。通过挤压成形制造连结外侧板(22)和内侧板(24)的、上连结板(26)、下连结板(28)、肋(30、32)都被设为弯折形状的中空挤压型材(50),并以使该上连结板、下连结板、肋平坦延展的方式使该中空挤压型材的纵长方向上的两端部的外侧板分别局部地离开内侧板并扩宽至宽度尺寸W2。由此,即使是宽度窄部分的宽度尺寸W1较小的车辆用保险杠加强件(10),也能够使用中空挤压型材在抑制破裂、破损等的同时适当地制造。另外,向模具(62)的成形面(68)按压外侧板而扩宽至宽度尺寸W2,所以能够利用该成形面(68)来以高精度细致地设定扩宽形状。
-
公开(公告)号:CN101767557B
公开(公告)日:2012-12-05
申请号:CN200910258850.0
申请日:2009-12-25
Applicant: 丰田铁工株式会社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车辆用冲击吸收部件。凸缘(68)设在直齿轮变速器(50)的一对窄侧壁(66)的外侧(沿上下方向)上。各凸缘(68)设为在其中央部分与窄侧壁(66)连接,其两侧部分(翼状凸缘(70a,70b))平行于窄侧壁(66)且朝向彼此相反的方向延伸。因此,即便在冲击负荷沿车辆的倾斜方向作用于直齿轮变速器(50)时,由于凸缘(68)的设置,也能够抑制直齿轮变速器(50)横向倒下,以可靠地获得优良的冲击吸收性能。因为凸缘(68)形成为平行于窄侧壁(66),所以能够适当地防止冲击吸收部件由于沿车辆倾斜方向作用的冲击负荷而横向倒下,并能够使冲击吸收部件的尺寸紧凑。结果,冲击吸收部件在车辆上的安装性提高。
-
公开(公告)号:CN102001319A
公开(公告)日:2011-04-06
申请号:CN201010272030.X
申请日:2010-09-02
Applicant: 丰田铁工株式会社
Inventor: 中西诚
IPC: B60R19/34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B60R19/34
Abstract: 一种车辆用冲击吸收部件,其包括具有平板状的多个侧壁并具有多边形截面的中空筒状体;其设置于车身侧部件和保险杠部件之间使得该筒状体的轴向与车辆前后方向一致,且当其沿轴向受到压缩负荷时,该吸收部件通过被压皱成手风琴状而吸收冲击能,筒状体特征在于:在平坦板状的第一侧壁中成对的侧端缘部以预定宽度彼此重叠并彼此沿轴向一体地接合,形成封闭多边形截面;该筒状体包括非对称的锥形部,位于第一侧壁的相对侧而与第一侧壁相面对的第二侧壁相对于轴向比第一侧壁更沿轴向倾斜;在第一侧壁的侧端缘部彼此重叠的重叠部设有应力集中部,使该集中部不达到具有多边形截面的筒状件的脊线,当该吸收部件被压皱成手风琴状时用作开始塑性变形的起点。
-
公开(公告)号:CN107107849A
公开(公告)日:2017-08-29
申请号:CN201580067293.8
申请日:2015-11-26
Applicant: 丰田铁工株式会社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B60R19/34 , B62D21/152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在包括小重叠的偏移碰撞在内的各种碰撞状况下提高冲击吸收性能的车身前部构造。由于外侧侧壁(30)的倾斜角比内侧侧壁(31)的倾斜角大,并且保险杠梁(14)的车宽方向两端部中的车辆前方侧的面(54)的、至少从车宽方向的终端部(14e)到与纵梁(12)的车宽方向外侧的外形线(12s)对应的位置的部分相对于车辆前后方向垂直,所以即使在小重叠的偏移碰撞时也能够将碰撞物相对于车辆向车辆外侧相对位移的量抑制为小,从而能够将碰撞负载适当地向车辆后方侧的部件传递。即,能够提供在包括小重叠的偏移碰撞在内的各种碰撞状况下提高冲击吸收性能的车身前部构造(8)。
-
公开(公告)号:CN101104396B
公开(公告)日:2012-01-11
申请号:CN200710126988.6
申请日:2007-07-04
Applicant: 丰田铁工株式会社
IPC: B60R19/34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车辆用冲击吸收部件(14L,14R),其具有中空筒形形状且被配置在车辆的侧构件(12L,12R)和保险杠杆(10)之间,该冲击吸收部件在受到压力时沿着其轴线在轴向被压皱成波纹形状以通过变形吸收冲击能量,其中,(a)该冲击吸收部件包括中空筒形的本体部(20;80;90)和本体部的两轴向端部分别固定焊接于其上的一对安装盘(54,56);(b)本体部至少在其一个轴向端部具有至少在轴向上突出并与本体部形成一体的法兰(68,70);(c)安装盘具有平行于法兰形成并与该法兰面接触的附着支承部(76);并且(d)在法兰与附着支承部面接触的状态下,本体部固定焊接到安装盘上。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