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盾构隧道用注浆装置
    2.
    发明公开

    公开(公告)号:CN116950694A

    公开(公告)日:2023-10-27

    申请号:CN202311197923.6

    申请日:2023-09-18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盾构隧道用注浆装置,涉及隧道建设工程的技术领域;其包括移动支架,移动支架的顶部沿其长度方向的两侧固定安装固定圆盘,固定圆盘的中部转动连接有圆形作业块,圆形作业块上设置有注浆机,注浆机包括T形滑块、调节架、第一注浆管、第二注浆管、密封盖、连接管道以及对接口;本发明能够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以下问题:首先现有技术仅仅设置单个注浆管,对缝隙进行注浆作业时,通过单个注浆管其注浆的效率较慢;其次由于不同的隧道其施工的工艺不同,导致其所用的管片的尺寸也不同,且隧道的内径也不同,进而导致每一片管片上注浆孔的数量并不一致,因此现有设备无法适用于不同的隧道注浆作业,从而导致其适用性较差。

    一种邻近工程建设过程中的盾构隧道变形控制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16929299B

    公开(公告)日:2023-12-05

    申请号:CN202311197880.1

    申请日:2023-09-18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隧道施工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邻近工程建设过程中的盾构隧道变形控制方法,该盾构隧道变形控制方法采用如下盾构隧道变形控制装置,该盾构隧道变形控制装置包括盾构机、支撑板、存液箱、监测单元和标记单元;本发明能够解决现有技术对隧道拱顶沉降监测的过程中存在的以下问题:无法监测隧道长度方向的沉降,从而不利于对隧道的整体监测;存在监测死角,无法精准的对隧道拱顶的整体沉降进行监测;无法判断隧道拱顶沉降的位置,进而难以对隧道的沉降进行控制和修整;本发明能够对不同直径的隧道拱顶进行全方位监测;本发明在检测出隧道拱顶的沉降变形后能够在沉降变形出喷涂标记液,从而便于施工人员快速发现并对其实施控制。

    一种邻近工程建设过程中的盾构隧道变形控制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16929299A

    公开(公告)日:2023-10-24

    申请号:CN202311197880.1

    申请日:2023-09-18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隧道施工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邻近工程建设过程中的盾构隧道变形控制方法,该盾构隧道变形控制方法采用如下盾构隧道变形控制装置,该盾构隧道变形控制装置包括盾构机、支撑板、存液箱、监测单元和标记单元;本发明能够解决现有技术对隧道拱顶沉降监测的过程中存在的以下问题:无法监测隧道长度方向的沉降,从而不利于对隧道的整体监测;存在监测死角,无法精准的对隧道拱顶的整体沉降进行监测;无法判断隧道拱顶沉降的位置,进而难以对隧道的沉降进行控制和修整;本发明能够对不同直径的隧道拱顶进行全方位监测;本发明在检测出隧道拱顶的沉降变形后能够在沉降变形出喷涂标记液,从而便于施工人员快速发现并对其实施控制。

    盾构同步双液注浆工艺现场验证试验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14165244B

    公开(公告)日:2022-12-02

    申请号:CN202111441522.1

    申请日:2021-11-30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盾构同步双液注浆工艺现场验证试验方法,其采用的试验设备包括模拟盾尾壳体内管路的管路模拟装置、模拟注浆管路出口环境并具有填料仓和注浆仓的环境模拟装置,其中填料仓和注浆仓相连通设置,且环境模拟装置具有盾尾移动、土层模拟、水土压模拟、自动保压、出口压力监测等功能,该试验方法包括如下步骤:S1、设备组装;S2、填料加压;S3、拌制A、B液的混合液;S4、模拟注浆;S5、结果分析与优化验证。本发明一方面准确获知在不同参数下的注浆效果,并通过反复验证,从而确立最优注浆工艺;另一方面,形成了一套科学可行的试验方法,具有较高的复制性,有助于实现国内盾构同步双液注浆工艺的标准化。

    盾构法隧道同步双液注浆用的浆液拌制系统

    公开(公告)号:CN114352316B

    公开(公告)日:2024-03-19

    申请号:CN202111444686.X

    申请日:2021-11-30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盾构法隧道同步双液注浆用的浆液拌制系统,拌制系统位于盾构隧道内,且与盾构机同步移动,拌制系统包括与盾构机同步连接的尾部台车;设置在尾部台车上的A浆液搅拌单元和A浆液的粉料供应单元;B浆液供应单元;及将A、B浆液混合的混合单元。本发明通过增设一节盾构机台车,并将A浆液的制浆设备跟随盾构机同步移动,实现A浆液短距离的运输,减少A浆液在与B浆液混合前的性能损耗,保证注浆质量;同时,大大减少了管道的施工量,降低劳动强度和施工成本,有效提高施工效率。

Patent Agency Rank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