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开(公告)号:CN111755710B
公开(公告)日:2024-08-30
申请号:CN201910239201.X
申请日:2019-03-27
Applicant: 北京卫蓝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 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
IPC: H01M6/16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锂一次电池电解液,包括有机溶剂、添加剂、其他添加剂和锂盐,所述添加剂包括Li2Sx、R1‑S‑R2、R1‑S‑S‑R2和R1‑S‑S‑S‑R2中的任意一种或两种以上的混合物,其中,x=2‑8,R、R1和R2分别选自烷基、烯基、炔基、芳香基、卤代烷基、醛基和羧基中的其中一种。本发明通过加入有机或无机多硫化物作为锂一次电解液的添加剂,可以使锂一次电池在正极放电完成后还可继续还原放电提供容量,显著提高锂一次电池的能量密度;本发明还提供了该电解液的制备方法,该方法操作简单,实用性强且应用范围广。
-
公开(公告)号:CN118281299A
公开(公告)日:2024-07-02
申请号:CN202211716663.4
申请日:2022-12-29
Applicant: 北京卫蓝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IPC: H01M10/0562 , H01M10/058 , H01M10/052 , H01M10/054 , B82Y30/00 , B82Y40/00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锂离子电池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无机氧化物固态电解质纳米粉体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一种固态锂/钠二次电池。本发明提供的纳米粉体的粒径跨度A满足:0.5≤A≤1.5,其中,A=(D90‑D10)/D50,且D90、D10和D50均为所述纳米粉体的体积粒径。该纳米粉体具有易分散、无团聚和较高的一致性;同时,将该纳米粉体用于固态锂/钠二次电池,能够有效提高固态锂/钠二次电池的安全性能。
-
公开(公告)号:CN118198362A
公开(公告)日:2024-06-14
申请号:CN202211612593.8
申请日:2022-12-14
Applicant: 北京卫蓝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IPC: H01M4/62 , H01M10/42 , H01M10/052 , H01M10/0525 , B82Y30/00 , B82Y40/00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电化学技术领域,公开了改性方酸锂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所述改性方酸锂包括方酸锂和至少部分包覆在所述方酸锂外的导电剂;其中,所述导电剂的添加量为所述方酸锂的0.1‑5wt%。本发明通过在方酸锂的制备过程中添加适量导电剂,使得导电剂均匀分散在方酸锂表面,提高了方酸锂的导电性。并通过控制乙醇的用量使得改性方酸锂同时具有纳米颗粒和微米棒两种形貌,两种形貌的存在使得方酸锂颗粒不易团聚,在匀浆过程中方酸锂分散更均匀,改善了极片表面的平整性。本发明具有两种形貌的方酸锂作为添加剂时,在自身补锂容量发挥的同时不会影响主材容量发挥。
-
公开(公告)号:CN117996204A
公开(公告)日:2024-05-07
申请号:CN202311285031.1
申请日:2023-09-28
Applicant: 北京卫蓝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IPC: H01M10/058 , H01M10/0565 , H01M10/0525
Abstract: 一种原位固化电解质前驱液,包括第一组分、第二组分、第三组分、催化剂、引发剂和电解液;所述第一组分包括至少一种第一单体,所述第一单体含有逐步聚合官能团和连锁聚合官能团,并且所述的逐步聚合官能度为2;所述第二组分包括至少一种第二单体,所述第二单体能够与第一单体发生共聚反应;所述第三组分包括至少一种第三单体,所述第三单体含有逐步聚合官能团和连锁聚合官能团,并且所述的逐步聚合官能度为1。
-
公开(公告)号:CN114361671B
公开(公告)日:2024-04-12
申请号:CN202011607970.X
申请日:2020-12-30
Applicant: 北京卫蓝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IPC: H01M50/204 , H01M50/244 , H01M50/249 , H01M50/503 , H01M50/507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无极耳电池模组,包括电芯、电极输出铜排、绝缘件和保持件;电芯的壳体表面为其电极;电芯为多个,各电芯依次排列,且相邻的电芯通过其壳体表面进行电连接,形成电芯组;电极输出铜排与电芯组中最外侧的电芯电连接,并引出所述电芯组的正、负极;绝缘件至少包覆在电芯组外周;保持件将电芯组固定,并且绝缘件位于电芯组和保持件之间。该无极耳电池模组由多个无极耳的电芯构成电芯组,各电芯通过自身壳体表面处的正负极完成电连接,相比于现有带极耳锂电池组成的模组,不会发生极耳占用较大空间的情况,既降低无极耳电池模组的装配厚度,又避免整个无极耳电池模组的体积比能量产生较大衰减。
-
公开(公告)号:CN117825264A
公开(公告)日:2024-04-05
申请号:CN202211201667.9
申请日:2022-09-29
Applicant: 北京卫蓝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IPC: G01N19/04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测试电池极片剥离力的方法,其中,选取三个或三个以上相同待测极片,所述极片包含箔材和涂布在所述箔材两面的电极材料,用粘接剂将所述极片粘接在测试基板上,保留极片至少一端从端部起至少50mm的部分不发生粘接,确定剥离角度,所述剥离角度为在牵引力作用下极片不发生粘接部分旋转的角度,在所述确定的剥离角度下,牵引所述不发生粘接的一端进行剥离测试,各个极片在剥离测试中对应的剥离速度各不相同,极片完全剥离后,观察箔材的折痕数量,将折痕数量小于给定阈值的情况下所测得的剥离力取平均值。
-
公开(公告)号:CN117477101A
公开(公告)日:2024-01-30
申请号:CN202210873030.8
申请日:2022-07-21
Applicant: 华电内蒙古能源有限公司 , 北京卫蓝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IPC: H01M10/615 , H01M10/617 , H01M10/625 , H01M10/633 , H01M10/6571 , H01M50/569 , H01M10/54 , H01M10/48
Abstract: 本发明实施例公开了一种梯次利用电池模组的自适应加热方法,包括步骤S01、采集电池模组的内阻R;步骤S02、根据公式P=aR+b计算加热装置的加热功率,式中P为加热装置的加热功率,R为电池模组的内阻,a为加热功率随内阻变化的线性相关系数,a为负常数,b为非负常数;步骤S03、将加热装置的加热功率调节为P。本发明根据电池模组的内阻和发热功率单独配备加热器,通过采集和分析内阻模拟计算电池模组的自发热功率,匹配和调节加热装置的加热功率,保证较高的电池模组温度一致性,较高的电池系统热管理效率,提高了电池系统的有效容量,增加了电池系统的使用寿命。
-
公开(公告)号:CN117457906A
公开(公告)日:2024-01-26
申请号:CN202310731098.7
申请日:2023-06-19
Applicant: 北京卫蓝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IPC: H01M4/62 , H01M4/36 , H01M4/38 , H01M10/052
Abstract: 本申请涉及金属锂二次电池用复合材料技术领域,公开了一种改性金属锂复合材料及其制备方法以及金属锂二次电池。所述复合材料包括金属锂以及在所述金属锂的表面上原位形成的界面层,所述界面层至少含有Li‑金属合金相、Li3P和Li2Se双无机相。该改性的金属锂复合材料具有原位形成的界面层结构,其中合金相界面层可以引导Li离子均匀的在电极表面沉积/剥离,抑制副反应发生并获得无枝晶锂金属负极,同时形成具有高离子导电特性的双无机相界面层降低界面阻抗,也具有较好的机械强度,这种原位形成的多组份协同作用诱导了界面层与锂金属的紧密接触,降低界面电阻,增强界面相容性,提升电化学性能。
-
公开(公告)号:CN114914391B
公开(公告)日:2023-12-26
申请号:CN202110178590.7
申请日:2021-02-09
Applicant: 北京卫蓝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IPC: H01M4/13 , H01M10/0525 , H01M10/0585 , H01M50/54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电池技术领域,特别是一种锂电池及锂电池模组,锂电池包括:电芯,具有正极引出端和负极引出端;壳体,包覆在电芯的外表面;正极极耳和/或负极极耳,正极极耳与正极引出端连接并贴覆在壳体的侧面,负极极耳与负极引出端连接并贴覆在壳体的侧面;本发明的锂电池采用将正极极耳和/或负极极耳贴覆在电芯的侧面使得锂电池的侧面形成导电面,叠加串联时相邻两个锂电池之间通过侧面接触实现电连接,改进了当前的螺栓连接或焊接的方式,提升电池的可靠性,而本发明的锂电池模组通过上述至少两个锂电池层叠成组,优化了现有工艺,省去常规电芯所采用的汇流排结构,提高成组率和体积比能量。
-
公开(公告)号:CN117199372A
公开(公告)日:2023-12-08
申请号:CN202311174536.0
申请日:2023-09-12
Applicant: 北京卫蓝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IPC: H01M4/62 , H01M10/42 , H01M10/653 , H01M10/654
Abstract: 本申请公开一种浆料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该浆料包括粒子材料、线状材料和二维平面结构材料;所述线状材料的长径比≥200;粒子材料、线状材料和二维平面结构材料互相交联,形成网状结构。本申请通过采用粒子材料、线状材料和二维平面结构材料,与电极活性物质和集流体形成良好的界面接触,并形成连续三维传输网络,导热能力和综合性能优于传统的导热材料。完整的导热网络使浆料具有良好的热传导性,大幅提升电池的散热性能。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