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开(公告)号:CN119588913A
公开(公告)日:2025-03-11
申请号:CN202411639364.4
申请日:2024-11-18
Applicant: 华中科技大学 , 中信戴卡股份有限公司
Abstract: 本发明属于但不限于低压铸造工艺技术领域,公开了一种铸造系统温度智能控制系统及方法,集成传感模块根据铸件模具特征区域分布设置,用于实时监测模具内不同位置的温度变化;数据采集与处理模块接收来自集成传感模块的数据,并进行预处理和存储;中央控制模块接收数据采集与处理模块提供的数据,并根据预设的铸造工艺参数和实时数据,动态调整铸造设备和温度智能控制系统执行模块;执行模块包括加热装置与冷却装置,根据中央控制系统的指令,调整加热通道的工艺参数与冷却通道的工艺参数,智能调控模具温度。本发明能够提高温度控制准确性以及及时对温度进行调整,达到优化铸造工艺、减少缺陷并确保铝合金轮毂的高品质制造的目的。
-
公开(公告)号:CN117900333A
公开(公告)日:2024-04-19
申请号:CN202410226267.6
申请日:2024-02-29
Applicant: 华中科技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准静态‑电磁复合成形方法和装置,属于金属板材成形领域,成形方法包括以下步骤:(a)将待成形板料置于凹模上表面并定位;(b)第一子模具凸模下压,充分利用板料的准静态塑性变形能力,完成板料准静态冲压预成形;(c)第二子模具凸模下压至设定高度,控制电磁成形脉冲磁场发生装置对线圈模块进行充电和放电,充分利用电磁成形提高成形极限、降低残余应力及高贴模精度的优势对板料电磁成形;(d)第二子模具凸模继续下压,完成板料准静态冲压校形,获得成形工件。本发明设计的分瓣式级进凸模以及可调式的级进间距,可实现成形过程的精确调控,能有效降低对设备吨位和能量的需求,可应用于铝合金中大型薄壁构件的高精度成形。
-
公开(公告)号:CN116689627A
公开(公告)日:2023-09-05
申请号:CN202310655844.9
申请日:2023-06-05
Applicant: 华中科技大学 , 绵阳大器科技有限公司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基于自阻加热的板件热应力成形方法,包括步骤:S1、根据板件的成形要求,在板件表面预设电极以便对板件成形区域进行加热;S2、初步预设电极对板件的加热温度范围;S3、确定板件的加热温度,计算电极的加载电流和加热时间等工艺参数;S4、以上述确定的工艺参数对板件进行加工成形;S5、对成形过程中板件的温度进行监控,对成形后板件的弯曲角度进行测量,分析热应力成形效果。本发明将自阻加热技术应用于板件热应力成形,解决了现有技术存在的加热速度慢、板件厚度受限制、设备较大等问题。
-
公开(公告)号:CN113814563B
公开(公告)日:2023-03-31
申请号:CN202111059848.8
申请日:2021-09-10
Applicant: 华中科技大学 , 艾森威尔(武汉)工业技术有限公司
IPC: B23K26/12 , B23K26/348 , B23K26/60 , B23K26/08 , B23K26/70
Abstract: 本发明属于Cr‑Ni系不锈钢焊接相关技术领域,其公开了一种提高MIG焊接Cr‑Ni系不锈钢耐腐蚀性能的方法及装置,该方法包括:在保护气气氛下,在MIG焊接时采用激光束辅助MIG电弧对待焊件进行焊接,其中,所述保护气的成分为惰性气体和氮气的混合气,所述惰性气体与氮气的气流量比为22.5∶2.5~17.5∶7.5,所述激光束的能量为0.6~1.5KW,以使激光照射待焊件表面产生金属蒸汽为MIG电弧提供稳定的阴极斑点促进MIG电弧电离,同时氮气发生电离反应,提高了熔池的含氮量,进而扩大奥氏体相的凝固温度区间,加速铁素体向奥氏体的转变,提升耐腐蚀性能。
-
公开(公告)号:CN114378176A
公开(公告)日:2022-04-22
申请号:CN202011117088.7
申请日:2020-10-19
Applicant: 华中科技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属于金属材料塑性加工相关技术领域,其公开了一种柔性电磁成形装置,该装置包括:工作台,其上设有卡槽;两个分别设于底座两端部的X轴方向的第一横梁;跨接于两第一横梁并与第一横梁滑动连接的Y轴方向的第二横梁;与第二横梁滑动连接并沿Z轴方向的主轴,主轴上设有梯形丝杠,所述梯形丝杠带动主轴上下运动;设于主轴端部的万向线圈连接结构,万向线圈连接结构上设有旋转底座,所述旋转底座包括绕z轴旋转的旋转凸台和锁紧圈;旋转凸台与线圈通过万向轴连接,或者与平移横梁固定连接,平移横梁下表面连接至少一个线圈。本装置可以实现对大尺度、高性能构构件的成形需求。
-
公开(公告)号:CN114230347A
公开(公告)日:2022-03-25
申请号:CN202111596618.5
申请日:2021-12-24
Applicant: 华中科技大学 , 湖北航天技术研究院总体设计所
IPC: C04B35/573 , C04B35/577 , C04B35/56 , C04B35/622 , C04B35/628
Abstract: 本发明属于高温陶瓷基复合材相关技术领域,并公开了一种连续纤维增强ZrC/SiC复合零件的制备方法及产品。其具体步骤包括:S1采用增材制造技术制备连续纤维增强树脂初坯;S2将该初坯进行热解碳化获得碳初坯;S3在制得的碳初坯中碳纤维表面生成保护层保护连续纤维;S4将碳初坯在热固性酚醛树脂溶液中进行浸渗,固化,然后再次热解碳化进行增密;S5重复步骤S4多次获得最终的碳预制体,将该碳预制体进行Zr‑Si反应烧结,使得其中的热解碳与Zr‑Si发生反应生成ZrC‑SiC,以此获得连续纤维增强ZrC/SiC复合材料零件。通过本发明,解决SiC产品不耐高温以及碳纤维增强ZrC中成分结构分布不均的问题。
-
公开(公告)号:CN113814563A
公开(公告)日:2021-12-21
申请号:CN202111059848.8
申请日:2021-09-10
Applicant: 华中科技大学 , 艾森威尔(武汉)工业技术有限公司
IPC: B23K26/12 , B23K26/348 , B23K26/60 , B23K26/08 , B23K26/70
Abstract: 本发明属于Cr‑Ni系不锈钢焊接相关技术领域,其公开了一种提高MIG焊接Cr‑Ni系不锈钢耐腐蚀性能的方法及装置,该方法包括:在保护气气氛下,在MIG焊接时采用激光束辅助MIG电弧对待焊件进行焊接,其中,所述保护气的成分为惰性气体和氮气的混合气,所述惰性气体与氮气的气流量比为22.5∶2.5~17.5∶7.5,所述激光束的能量为0.6~1.5KW,以使激光照射待焊件表面产生金属蒸汽为MIG电弧提供稳定的阴极斑点促进MIG电弧电离,同时氮气发生电离反应,提高了熔池的含氮量,进而扩大奥氏体相的凝固温度区间,加速铁素体向奥氏体的转变,提升耐腐蚀性能。
-
公开(公告)号:CN111829888B
公开(公告)日:2021-07-27
申请号:CN201910963845.3
申请日:2019-10-11
Applicant: 华中科技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属于电磁成形用材料性能检测领域,公开了一种电磁成形用材料的力学性能实验方法,其中的电磁胀环直接实验方法包括以下步骤:(1)制备标准形状圆环试样;(2)利用有限元分析模拟胀环的电磁成形过程;(3)将标准形状圆环试样置于电磁胀环测试装置上;(4)施加电磁成形作用,实现标准形状圆环的胀形断裂;(5)计算试样的断后延伸率A;(6)利用等效展开后的条状试样检测其断后延伸率A’,利用A’与A的对比,从而比较待测试的电磁成形用材料在不同工艺下的塑性。本发明基于电磁成形工艺条件下金属材料力学性能的实验方法,能够解耦电磁成形过程中电磁力下多缩颈转移作用,使其断裂缺口情况匹配实际应用情况。
-
公开(公告)号:CN110014068B
公开(公告)日:2020-10-30
申请号:CN201910205193.7
申请日:2019-03-18
Applicant: 华中科技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属于板料冲裁领域,并具体公开了一种基于集磁器的电磁冲裁装置及方法。该装置的模具单元包括上模板、凸模和下模板,凸模与上模板连接并置于上模板与下模板之间;电磁单元与下模板连接,待冲裁板料置于凸模与电磁单元之间,电磁单元包括集磁器和线圈,集磁器将线圈产生的脉冲电流进行集聚,并在待冲裁板料表面形成电磁力从而完成冲裁过程获得成形板料;脉冲放电单元与电磁单元连接,用于向线圈放电形成脉冲电流。本发明采用“无间距”冲裁,避免了传统冲裁的凸凹模间距导致的毛刺问题,为材料轻量化提供了技术支撑;同时可根据冲裁件的形状更换线圈的形状、集磁器靠近待冲裁板料侧的形状和凸模的形状,同时满足了结构轻量化的要求。
-
公开(公告)号:CN109406747B
公开(公告)日:2020-08-14
申请号:CN201811161346.4
申请日:2018-09-30
Applicant: 华中科技大学
IPC: G01N33/204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高强钢后动态再结晶过程的分析方法,属于塑性成形领域。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1、制备圆柱试样;2、在不同变形温度、应变速率以及变形量下进行单道次压缩实验,待试样变形量达到预设值后立即对试样进行淬火处理;3、淬火后的试样沿其自身轴线方向切片;4、将切片在高温激光共聚焦中利用红外加热至目标温度后保温,并实时原位观察并拍摄金相组织变化过程的金相图片;5、由金相图片得到不同时刻的晶粒尺寸大小以及动态再结晶体积分数,进而分析不同参数对后动态再结晶过程的影响。本发明将热压缩实验方法与原位观察的实验方法相结合,可以实现实时动态观测,提升实验精度,节约材料,缩短周期,降低成本。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