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开(公告)号:CN104560791B
公开(公告)日:2017-05-10
申请号:CN201410774202.1
申请日:2014-12-16
Applicant: 华南农业大学
IPC: C12N1/20 , A62D3/02 , C02F3/34 , C12R1/07 , A62D101/04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株降解农药的苏云金芽孢杆菌及其应用。所述菌株为苏云金芽孢杆菌(Bacillus thuringiensis) Bt‑1,菌种保藏号为CCTCC M 2013680。Bt‑1在20~40 °C、pH 6.0~9.0和接种量0.05~0.25 g/L下能有效降解嘧菌酯、醚菌酯、吡唑醚菌酯、高效氯氰菊酯、溴氰菊酯、高效氯氟氰菊酯和甲氰菊酯等农药,降解率达到80%以上。Bt‑1安全性高,环境适应性强,降解效率高,使用方便,可用于去除蔬菜、果树、茶叶、棉花、烟草等农作物中的农药残留,解决农业生产中农药残留超标问题,生产无公害绿色农产品;也可用于修复农药污染的土壤、水体等自然环境,解决环境污染问题,保护生态环境和人类健康。
-
公开(公告)号:CN104560791A
公开(公告)日:2015-04-29
申请号:CN201410774202.1
申请日:2014-12-16
Applicant: 华南农业大学
IPC: C12N1/20 , A62D3/02 , C02F3/34 , C12R1/07 , A62D101/04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C12R1/075 , A62D3/02 , A62D2101/04 , C02F3/34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株降解农药的苏云金芽孢杆菌及其应用。所述菌株为苏云金芽孢杆菌(Bacillus thuringiensis)Bt-1,菌种保藏号为CCTCC M 2013680。Bt-1在20~40℃、pH6.0~9.0和接种量0.05~0.25g/L下能有效降解嘧菌酯、醚菌酯、吡唑醚菌酯、高效氯氰菊酯、溴氰菊酯、高效氯氟氰菊酯和甲氰菊酯等农药,降解率达到80%以上。Bt-1安全性高,环境适应性强,降解效率高,使用方便,可用于去除蔬菜、果树、茶叶、棉花、烟草等农作物中的农药残留,解决农业生产中农药残留超标问题,生产无公害绿色农产品;也可用于修复农药污染的土壤、水体等自然环境,解决环境污染问题,保护生态环境和人类健康。
-
公开(公告)号:CN104548470A
公开(公告)日:2015-04-29
申请号:CN201410774304.3
申请日:2014-12-16
Applicant: 华南农业大学
IPC: A62D3/02 , A62D101/04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A62D3/02 , A62D2101/04
Abstract: 本发明属于生物技术领域,具体公开了一种高效降解农药的方法,即将苏云金芽孢杆菌Bt-1在温度31°C、pH 7.6和接种量为0.1g/L的条件下降解嘧菌酯、醚菌酯、吡唑醚菌酯、高效氯氰菊酯、溴氰菊酯、高效氯氟氰菊酯和甲氰菊酯等农药,在最优降解工艺条件下苏云金芽孢杆菌Bt-1降解效果明显提高,对上述农药的降解率达到80%以上,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论和应用价值。
-
公开(公告)号:CN117363584A
公开(公告)日:2024-01-09
申请号:CN202311130686.1
申请日:2023-09-01
Applicant: 华南农业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茄科雷尔氏菌噬菌体及其应用,该噬菌体于保藏于广东省微生物菌种保藏中心,保藏编号为GDMCC No:63601‑B1,其为一种裂解性噬菌体,具有裂解青枯菌的能力,能够用于预防及治疗植物木麻黄青枯病,减少植物木麻黄青枯病的影响,降低损失,由于噬菌体有不会污染土壤,不影响土壤微生物组等优点,该方法可用于生物防控。
-
公开(公告)号:CN110607311A
公开(公告)日:2019-12-24
申请号:CN201910731498.1
申请日:2019-08-08
Applicant: 华南农业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DSF群体感应信号降解基因及其应用。所述降解基因为从硝基还原假单胞菌菌株HS-18中分离得到的对群体感应信号DSF家族信号有显著降解作用的降解基因dig1、dig2、dig3、dig4。在非致病菌或生防菌中异源表达所述降解基因,能显著提高非致病菌或生防菌对DSF的降解能力。在DSF家族信号介导的致病菌中异源表达所述降解基因,能显著影响受DSF家族信号调控的毒力因子的表达,降低了致病菌对植物寄主的致病力。因此在对DSF家族信号介导的致病菌的生物防治方面具有重要的实际应用价值和应用前景。
-
公开(公告)号:CN103757067B
公开(公告)日:2016-08-17
申请号:CN201310591823.1
申请日:2013-11-22
Applicant: 华南农业大学 , 新加坡分子与细胞生物研究院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利用水稻基腐病原Dickeya zeae产生广谱抗生素zeamine的高产培养基及培养方法。所述1L培养基含有1~30 g碳源、0.5~5 g氮源、0.05~5 g无机盐类和0.1~5 g氨基酸。所述碳源为葡萄糖、蔗糖、甘露醇、甘油或果糖中的一种或几种;氮源为硫酸铵、硝酸钠、硝酸铵或氯化铵中的一种或几种;无机盐类为硫酸亚铁、氯化钙、氯化锰、硫酸镁或氯化钾中的一种或几种;氨基酸为天冬氨酸、天冬酰胺或脯氨酸中的一种或几种。采用本发明培养基得到的抗生素产量比使用基础培养基得到的抗生素产量多20~30倍,而且,本发明培养基成分简单,配制简便,成本低,易于抗生素的纯化、分离,培养方法操作简单,培养条件容易控制,有利于抗生素的大量制备。
-
公开(公告)号:CN104667475A
公开(公告)日:2015-06-03
申请号:CN201410774356.0
申请日:2014-12-16
Applicant: 华南农业大学
IPC: A62D3/02 , A62D101/04 , A62D101/26 , A62D101/28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A62D3/02 , A62D2101/04 , A62D2101/26 , A62D2101/28
Abstract: 本发明属于生物技术领域,具体公开了一种利用苍白杆菌高效降解嘧菌酯的方法。即将苍白杆菌SH14在温度30.2°C、pH7.9和接种量为0.2g/L的条件下降解嘧菌酯,苍白杆菌SH14对50 mg/L的嘧菌酯的降解率达85%以上;本发明所述方法为以后苍白杆菌SH14大规模工业生产和应用提供理论实践依据,具有广泛的意义。
-
公开(公告)号:CN113122553B
公开(公告)日:2023-03-31
申请号:CN202110303045.6
申请日:2021-03-22
Applicant: 华南农业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属于分子生物防治技术领域,本发明在前期研究中发现,硝基还原假单胞菌HS‑18能够高效降解C4~C14酰基链长的AHLs信号分子的基础上,通过分子生物学技术,克隆出了N‑酰基高丝氨酸内酯酰基转移酶编码基因。本发明所述的N‑酰基高丝氨酸内酯酰基转移酶编码基因对AHLs具有广谱的淬灭活性,对不同碳链长度及不同取代基修饰的N‑酰基高丝氨酸内酯都具有良好的降解效果。前人的研究结果表明大多数的N‑酰基高丝氨酸内酯酰基转移酶编码基因对长链AHLs具有更好的淬灭活性。本发明为丰富N‑酰基高丝氨酸内酯酰基转移酶编码基因资源奠定了重要基础。
-
公开(公告)号:CN110607311B
公开(公告)日:2021-07-20
申请号:CN201910731498.1
申请日:2019-08-08
Applicant: 华南农业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DSF群体感应信号降解基因及其应用。所述降解基因为从硝基还原假单胞菌菌株HS‑18中分离得到的对群体感应信号DSF家族信号有显著降解作用的降解基因dig1、dig2、dig3、dig4。在非致病菌或生防菌中异源表达所述降解基因,能显著提高非致病菌或生防菌对DSF的降解能力。在DSF家族信号介导的致病菌中异源表达所述降解基因,能显著影响受DSF家族信号调控的毒力因子的表达,降低了致病菌对植物寄主的致病力。因此在对DSF家族信号介导的致病菌的生物防治方面具有重要的实际应用价值和应用前景。
-
公开(公告)号:CN113106111A
公开(公告)日:2021-07-13
申请号:CN202110304249.1
申请日:2021-03-22
Applicant: 华南农业大学
IPC: C12N15/55 , C12N9/80 , C12N15/70 , C12N1/21 , A01N63/60 , A01N63/50 , A01N63/20 , A01N57/16 , A01P1/00 , C12R1/19
Abstract: 本发明属于分子生物防治技术领域,本发明在前期研究中发现,硝基还原假单胞菌HS‑18能够高效降解C4~C14酰基链长的AHLs信号分子的基础上,通过分子生物学技术,克隆出了N‑酰基高丝氨酸内酯酰基转移酶编码基因。本发明在前期研究中发现,硝基还原假单胞菌HS‑18能够高效降解C4~C14酰基链长的AHLs信号分子的基础上,通过分子生物学技术,克隆出了N‑酰基高丝氨酸内酯酰基转移酶编码基因。该基因对不同侧链长度和不同侧链取代带基的AHLs具有广谱且高效的淬灭活性。依赖AHLs致病的病原菌中表达所述的N‑高丝氨酸内酯淬灭基因能够显著削弱致病菌的运动性、生物膜形成及胞外酶等毒力因子的产生,同时显著削弱了致病菌对寄主植物的致病性。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