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开(公告)号:CN114412503A
公开(公告)日:2022-04-29
申请号:CN202210093096.5
申请日:2022-01-26
Applicant: 华设设计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 南京工业大学 , 苏州市吴中区交通工程建设服务中心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防止垃圾场渗滤液侵蚀隧道衬砌结构的复合阻隔防护方法。该阻隔防护结构由注浆阻隔层和吸附防护层构成。所述注浆阻隔层是指将破碎松散围岩体经超细水泥和高聚物(亲水性丙烯酸盐)混合高压注浆加固后所形成的、兼具防渗和加固效果的岩土层,超细水泥和高聚物混合浆液中超细水泥与水的质量掺比范围为0.8‑1.0,高聚物与水的质量掺比范围为2‑5%;所述吸附防护层是指在隧道初衬和防水土工布间喷射一层厚3mm‑6mm的膨润土层,具有吸附残余侵蚀性有毒有害离子的作用,膨润土泥浆配比(膨润土与水的质量比)范围为1:5‑1:10,并掺加有5‑8%的速凝剂。
-
公开(公告)号:CN114483082B
公开(公告)日:2024-09-24
申请号:CN202210093097.X
申请日:2022-01-26
Applicant: 华设设计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 南京工业大学
IPC: E21D11/00 , E21D11/10 , E21D11/38 , E21F16/02 , B32B1/00 , B32B5/02 , B32B13/04 , B32B27/06 , B32B27/32 , B32B33/00 , C02F1/44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下穿垃圾填埋场的隧道截污防排水系统及其施工方法,该系统设置在隧道初支与衬砌之间以及隧道仰拱内,包括排水层、阻隔层、防水排污层、中央排污沟、排水侧沟、DTRO反渗透处理器。其中,排水层包括纵向排水盲管、环向排水盲管、止水条、连通管、COD监测传感器、电子阀门;阻隔层包括无纺土工布、三维双向土工格室、钠基膨润土;防水排污层包括HDPE土工膜、纵向排污盲管、环向排污盲管、止水条和连通管;中央排污沟主要排放污水;排水侧沟主要排放地下水;DTRO反渗透处理器设置在中央排污沟检查井内。本发明旨在解决填埋场滤液渗漏时,利用隧道防排水系统进行隔污、截污与导排处理,提高隧道地下水污染物防控能力。
-
公开(公告)号:CN116227722A
公开(公告)日:2023-06-06
申请号:CN202310253218.7
申请日:2023-03-16
Applicant: 华设设计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 南京工业大学
IPC: G06Q10/04 , G06Q10/0631 , G06Q10/0639 , G06Q50/06
Abstract: 本发明是一种适应生态用水需求的山岭隧道防排水系统排水量控制方法,解决山岭隧道防排水系统排放地下水失控,导致隧道上覆地表植物易发生生态破坏问题。借助将地下水渗流场求解方程与一维土壤水基质势公式联立,以植物有效吸水根部的土壤含水率下限值与持续时间来量化定义植物生态性枯萎判别指标,建立隧道排水量、地下水分布、地表土壤水分布特征、植物蒸腾量、植物吸水量、降雨补给量等因素关联方程,采用全局优化搜索,得到不同程度生态脆弱区山岭隧道防排水系统排水量的最优控制值。本发明构建了工程要素、地质要素、水文要素、土壤要素与生态要素之间联动影响的量化分析,提供了隧道防排水系统排水控制对隧址区生态环境保护的定量依据。
-
公开(公告)号:CN114483082A
公开(公告)日:2022-05-13
申请号:CN202210093097.X
申请日:2022-01-26
Applicant: 华设设计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 南京工业大学
IPC: E21D11/00 , E21D11/10 , E21D11/38 , E21F16/02 , B32B1/00 , B32B5/02 , B32B13/04 , B32B27/06 , B32B27/32 , B32B33/00 , C02F1/44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下穿垃圾填埋场的隧道截污防排水系统及其施工方法,该系统设置在隧道初支与衬砌之间以及隧道仰拱内,包括排水层、阻隔层、防水排污层、中央排污沟、排水侧沟、DTRO反渗透处理器。其中,排水层包括纵向排水盲管、环向排水盲管、止水条、连通管、COD监测传感器、电子阀门;阻隔层包括无纺土工布、三维双向土工格室、钠基膨润土;防水排污层包括HDPE土工膜、纵向排污盲管、环向排污盲管、止水条和连通管;中央排污沟主要排放污水;排水侧沟主要排放地下水;DTRO反渗透处理器设置在中央排污沟检查井内。本发明旨在解决填埋场滤液渗漏时,利用隧道防排水系统进行隔污、截污与导排处理,提高隧道地下水污染物防控能力。
-
公开(公告)号:CN117196313B
公开(公告)日:2024-07-26
申请号:CN202311241043.4
申请日:2023-09-25
Applicant: 华设设计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 南京工业大学 , 苏州市吴中区交通工程建设服务中心 , 苏州交投建设管理有限公司
IPC: G06Q10/0635 , G06Q50/08 , G06F18/2113 , G06F18/2135 , G06F18/243 , G06N5/01 , G06N20/20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隧道施工塌方事故耦合风险源识别方法,包括:基于隧道施工塌方事故及监测过程得到分类数据集;基于分类数据集得到致灾因素风险指标值和单一致灾因素频次率;基于致灾因素风险指标值和单一致灾因素频次率得到若干单一风险源和风险源对应的风险值;基于GeoDetector算法对分类数据集和若干单一风险源进行数据挖掘得到隧道塌方事故的多风险耦合路径;基于风险值和所述多风险耦合路径得到多风险耦合关联值,基于多风险耦合关联值得到隧道施工塌方事故耦合风险源组合。本发明实现了基于隧道施工塌方事故监测数据的耦合风险源量化识别,提高隧道施工风险的预测准确性,保障隧道施工风险管控的安全性。
-
公开(公告)号:CN118209016A
公开(公告)日:2024-06-18
申请号:CN202410497048.1
申请日:2024-04-24
Applicant: 华设设计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 南京工业大学 , 苏州市吴中区交通工程建设服务中心 , 苏州交投建设管理有限公司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浅埋隧道控制振动影响的爆破施工方法,步骤包括:基于待爆破隧道掌子面的岩石物理力学参数,设计爆破参数;基于爆破参数,确定爆破孔布局;基于爆破孔布局,进行爆筒安放并完成爆破。本发明解决了山区城市建设中浅埋隧道施工掘进爆破振动会对周边建筑物安全产生严重影响的问题;同时还具有施工过程简单,施工成本低,所使用到的施工设备较少和减震隔离效果好等优点。
-
公开(公告)号:CN117196313A
公开(公告)日:2023-12-08
申请号:CN202311241043.4
申请日:2023-09-25
Applicant: 华设设计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 南京工业大学 , 苏州市吴中区交通工程建设服务中心 , 苏州交投建设管理有限公司
IPC: G06Q10/0635 , G06Q50/08 , G06F18/2113 , G06F18/2135 , G06F18/243 , G06N5/01 , G06N20/20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隧道施工塌方事故耦合风险源识别方法,包括:基于隧道施工塌方事故及监测过程得到分类数据集;基于分类数据集得到致灾因素风险指标值和单一致灾因素频次率;基于致灾因素风险指标值和单一致灾因素频次率得到若干单一风险源和风险源对应的风险值;基于GeoDetector算法对分类数据集和若干单一风险源进行数据挖掘得到隧道塌方事故的多风险耦合路径;基于风险值和所述多风险耦合路径得到多风险耦合关联值,基于多风险耦合关联值得到隧道施工塌方事故耦合风险源组合。本发明实现了基于隧道施工塌方事故监测数据的耦合风险源量化识别,提高隧道施工风险的预测准确性,保障隧道施工风险管控的安全性。
-
公开(公告)号:CN117107825A
公开(公告)日:2023-11-24
申请号:CN202311231660.6
申请日:2023-09-22
Applicant: 南京工业大学 , 华设设计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IPC: E02D29/16 , E02D31/02 , E02D31/04 , E02D29/045
Abstract: 本发明属于隧道工程技术领域,尤其涉及承受多向错动的明挖隧道变形缝防渗结构与施工方法,包括:沿隧道长度方向浇注在隧道内侧壁上的第一衬砌混凝土与第二衬砌混凝土,所述第一衬砌混凝土与所述第二衬砌混凝土之间留有变形缝,所述变形缝内设置有防渗结构;本发明中,通过在变形缝内设置装配式中埋钢边橡胶止水带,装配式中埋钢边橡胶止水带内部结构之间的错动可以适应变形缝的平面错动或者法向错动而不会影响防水性能,从而避免了变形缝两侧隧道错动导致防渗结构的防渗效果减弱甚至失效的情况发生。
-
公开(公告)号:CN119860265A
公开(公告)日:2025-04-22
申请号:CN202510049502.1
申请日:2025-01-13
Applicant: 南京工业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隧道排水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寒区隧道明洞段保温防水排水系统及施工方法,系统设置在隧道初支与二衬之间,从内至外依次为保温层、热能反射膜、石墨烯纳米发热膜、PVC防水板,内置温度传感器,PVC防水板外布置环向与纵向排水盲管,通过自动温控系统进行温度监测和供电发热,避免雨水积存渗透和冻害。本发明相对于传统电缆或管道加热,采取面传热方式而不是线传热方式;相对地源热泵或通风热幕,采取直接接触传导,而不是间接传导模式,而且石墨烯发热膜发生劣损后仍能正常工作,改变传统寒区主动加热措施的传热效率低、能耗高、系统复杂、维护不便等诸多不利因素。
-
公开(公告)号:CN119689471A
公开(公告)日:2025-03-25
申请号:CN202510193298.0
申请日:2025-02-21
Applicant: 南京工业大学
IPC: G01S13/90 , G06T17/20 , G06V10/762 , G06V10/80
Abstract: 本发明提出一种基于形变速率差异的时序InSAR滑坡变形监测融合方法,包括获取并预处理监测区域的合成孔径雷达影像,得到处理后的SAR影像集数据,接着分别用Stacking‑InSAR获取线性变形速率,PS‑InSAR提取PS点高精度形变速,SBAS‑InSAR得到非线性形变速率;依据各技术数据点形变速率结合轨道与几何信息生成坐标,用ArcGIS和K‑Means聚类划分蠕滑、加速、临滑变形区。之后在区域分界线内对新增图像用SBAS‑InSAR处理,获取动态形变信息;最后对三种监测技术的形变速率加权平均。有效提高复杂地形和环境下滑坡变形监测精度,克服单一干涉测量因矢量监测点密度及形变速率问题产生的误差,通过精确监测分析滑坡演化、确定范围、预测趋势及预警提供有力科学支撑。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