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开(公告)号:CN117374312A
公开(公告)日:2024-01-09
申请号:CN202311132559.5
申请日:2023-09-01
Applicant: 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科技创新研究院)
IPC: H01M8/0228 , H01M8/0226 , H01M8/0215 , B05D1/38 , B05D3/04 , B05D7/14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一种固体氧化物电池连接体保护涂层及其制备方法,所述固体氧化物电池连接体保护涂层,包括层叠设置的第一涂层和第二涂层;所述第一涂层包括尖晶石、稀土化合物;所述第二涂层包括尖晶石、烧结助剂。本发明基于Cr离子和O离子的迁移特点,提供一种具有两层结构的固体氧化物电池连接体的保护涂层,其中第一涂层作为与固体氧化物电池连接体接触的内层,起到限制Cr和Fe向外扩散的作用,具有阻Cr和阻Fe功能。第二涂层作为外界接触的外层,起到限制O向内扩散的作用,具有阻O功能,最大限度的使高电阻Cr2O3层的生长速率得到降低,有效改善尖晶石涂层高温抗氧化性能。
-
公开(公告)号:CN119121391B
公开(公告)日:2025-04-08
申请号:CN202411254058.9
申请日:2024-09-09
Applicant: 哈尔滨工业大学
Abstract: 水平梯度结晶法制备单晶生长用碲铟铅多晶料的方法,它涉及碲铟铅多晶料的制备方法。它是要解决现有PIT单晶体开裂严重、光学吸收强的技术问题。本方法:称取Pb源、In源、Te源和In2Te3原料放在一个坩埚中,将提供气氛压力的Te放在另一个坩埚中,再将两个坩埚置于石英管两端,充入惰性气体后熔封;将石英管放入双温区水平管式炉中,原料坩埚放在高温区,另一坩埚放在低温区,经过反应阶段、均质化阶段、梯度结晶阶段和降温阶段,得到碲铟铅多晶料。用该多晶料生长单晶,厚度为4.385mm并双面抛光的晶片在2.09μm处光学吸收小于0.17cm‑1,可借助激光器泵浦输出中远红外激光,用于工业、医疗和能源领域。
-
公开(公告)号:CN118914270B
公开(公告)日:2025-02-14
申请号:CN202410956519.0
申请日:2024-07-17
Applicant: 哈尔滨工业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属于红外热波技术领域,提供一种考虑空间热损失的热扩散率测量方法,进而可以测量出十分精确的材料热扩散系数。本发明包括以下步骤:步骤S1:将待测样品试件前表面与光源发射器保持统一水平位置,使得光源发射器发出的调制热光源能够完全照射到待测样品试件前表面;步骤S2:通过光源发射器设置具有不同调制频率的调制信号,分别对待测样品的前表面施加不同调制频率的热激励,使得样品在其内部产生热扩散并在表面产生热辐射;步骤S3:利用红外热像仪采集并记录样品试件上表面在不同调制频率下的温度场数据;步骤S4:建立热学模型;步骤S5:提取温度响应相位和振幅深度信息,得到不同调制频率下的随深度变化的温度场数据分布结果。
-
公开(公告)号:CN119121407A
公开(公告)日:2024-12-13
申请号:CN202411254059.3
申请日:2024-09-09
Applicant: 哈尔滨工业大学
Abstract: 一种减少重力影响生长低光学吸收高均匀性碲铟铅单晶的方法,它涉及碲铟铅单晶的生长方法。它是要解决现有的PIT晶体生长方法存在晶体开裂严重、光学吸收强、晶体内部元素分布不均匀的问题。本方法:将Pb源、In源和Te源和额外的In2Te3置于圆筒状坩埚中,再向石英管中加入单质Te后熔融密封;将石英管放入倾斜单温区管式炉中反应,得到PIT多晶,再将多晶料装入带有籽晶阱的热解氮化硼坩埚内并放入石英管中真空密封;在多温区水平晶体生长炉中进行单晶生长,得到PIT单晶体。切成的6mm厚双面抛光晶片在2~3μm波段内透过率接近60%,在2.09μm处光学吸收小于0.11cm‑1,可用于工业、医疗和能源领域。
-
公开(公告)号:CN114785003B
公开(公告)日:2024-10-18
申请号:CN202210617052.8
申请日:2022-06-01
Applicant: 哈尔滨工业大学
IPC: H02K1/02 , H02K1/2726 , H02K15/03
Abstract: 本发明提出一种基于双相材料的永磁转子结构、制备方法及多极内置式转子结构。所述转子结构包括转子铁心、永磁体和转轴;所述转子铁心包括转子铁心磁桥部分和转子铁心主磁路;所述永磁体两端设置转子铁心磁桥部分;所述永磁体位于转子中间;所述转轴的轴线方向垂直于d轴和q轴;所述转子铁心采用双相材料,使得不同区域具有不同的材料特性,所述转子铁心磁桥部分位于导磁能力差或机械强度高的材料区域,所述转子铁心主磁路位于导磁区域。所述转子结构可有效提高永磁转子的机械强度、降低转子漏磁,实现电机具备高速度、高功率密度、高效率运行的能力。
-
公开(公告)号:CN118745250A
公开(公告)日:2024-10-08
申请号:CN202410825263.X
申请日:2024-06-25
Applicant: 哈尔滨工业大学
IPC: C08G81/00 , C09J163/02 , C09J187/00 , C09J11/08
Abstract: 本发明提出了一种纤维素纳米晶无溶剂流体及其制备方法与其在胶粘剂中的应用,该纤维素纳米晶无溶剂流体为核心‑冠层结构,以纤维素纳米晶为核,将柔性长链低聚物接枝在表面作为冠层,所述纤维素纳米晶为球状、棒状或针状。本发明制备的纤维素纳米晶无溶剂流体实现了室温下纳米晶由固相向液相的转变,得到具有优异分散稳定性和室温流动性的新型生物基纳米功能材料,优异的流动性使其易于在环氧树脂基体中均匀分散,并且刚性核心和柔性冠层使其软硬兼具,作为单一改性剂可实现环氧树脂的增强增韧,同时,低聚物冠层中的活性胺基与基体中的环氧基发生交联反应,提高了球形纤维素纳米晶与环氧基体的界面相互作用,从而有效提高环氧胶的粘接性能。
-
公开(公告)号:CN118221942A
公开(公告)日:2024-06-21
申请号:CN202410348562.9
申请日:2024-03-26
Applicant: 哈尔滨工业大学
IPC: C08G77/398 , C09J183/08 , C09J11/04 , C09J11/08 , C09J11/06
Abstract: 为了解决硅基聚合物存在机械性能差、与基材粘结弱和残留物强度低等问题,本发明提出了一种杂原子改性硅树脂及其耐高温粘接剂制备方法,包括:将三官能度硅氧烷单体与二官能度硅氧烷单体溶于有机溶剂A,混合后滴加酸性水溶液,升温反应后,去除溶剂得到低粘度硅树脂前驱体;将酰基二茂铁溶于有机溶剂B,滴加杂原子溶液,滴加完毕后继续反应,降温结晶提纯得到酰基二茂铁与杂原子的配体化合物;将低粘度硅树脂前驱体、酰基二茂铁与杂原子的配体化合物溶于醇类溶剂A,反应后去除溶剂,得到杂原子改性硅树脂。本发明制备的杂原子改性硅树脂具有优异的耐高温性能,制备的耐高温粘接剂在较宽温域内具备良好的高温粘接密封性能和较高的高温力学强度。
-
公开(公告)号:CN116587294A
公开(公告)日:2023-08-15
申请号:CN202310440384.8
申请日:2023-04-23
Applicant: 哈尔滨工业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提出了一种面向FAST馈源支撑缆索的检测作业装置,属于机器人领域。解决缆索、电缆和光缆不好观测以及机械臂寿命容易受到影响的问题。它包括运动执行装置、视觉采集装置和控制器,运动执行装置包括协作双臂安装固定组件和机械臂组件,机械臂组件设置有两个,两个机械臂组件对称布置在协作双臂安装固定组件的左右两侧,每个机械臂组件的末端设置一个视觉采集装置,两个视觉采集装置协同动作用于实时跟踪电缆与光缆,协作双臂安装固定组件包括两个吸附组件,每个吸附组件用于在非工作状态时吸附对应侧的机械臂组件,机械臂组件和视觉采集装置均与控制器电性连接。它主要用于缆索检测。
-
公开(公告)号:CN116532740A
公开(公告)日:2023-08-04
申请号:CN202310697605.X
申请日:2023-06-13
Applicant: 哈尔滨工业大学
IPC: B23K1/00 , B23K103/00 , B23K103/14
Abstract: 一种用金属与玻璃钎料分步钎焊氟化镁陶瓷与钛合金的方法,涉及一种钎焊氟化镁陶瓷与钛合金的方法。本发明是要解决氟化镁陶瓷由于F‑Mg键能大,采用活性钎料难以润湿,导致接头的室温剪切强度低的技术问题。本发明采用金属钎焊与玻璃钎焊分步连接技术,选用Ni基高温合金作为中间过渡层,在母材氟化镁陶瓷与Ni基高温合金中间层之间选用玻璃钎料,在Ni基高温合金中间层与钛合金之间选择金属钎料,上述两个界面所使用的钎料的熔化温度差超过100℃,因此本发明采用两步焊接工艺。本发明为氟化镁陶瓷在光学窗口的应用提供了技术支持。
-
公开(公告)号:CN116025803A
公开(公告)日:2023-04-28
申请号:CN202211709525.3
申请日:2022-12-29
Applicant: 哈尔滨工业大学
IPC: F16L55/26 , F16L55/28 , F16L55/40 , F16L101/30
Abstract: 一种管道检修机器人及系统,涉及机器人领域。为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传统的人工检测方法会造成较长时间的停电,可能危害人员人身安全,检修效率低的问题,本发明提供的技术方案为:一种管道检修机器人,包括:管壁附着组件用于将机器人主体吸附在管道内壁;全向移动组件设置在机器人主体靠近管道内壁的一端,用于为机器人主体提供在管道内壁上移动的能力;管道作业组件设置在机器人主体的侧壁上,用于完成预设动作;感知组件用于获取管道内的环境信息、机器人自身的姿态信息和自身各组件的运行信息;控制组件用于根据感知组件获取的信息,为管壁附着组件、全向移动组件、管道作业组件和感知组件提供控制信号。适合应用于GIS管道检修工作中。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