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适应于烟囱的余热回收节能装置

    公开(公告)号:CN103423759B

    公开(公告)日:2015-09-30

    申请号:CN201310394852.9

    申请日:2013-09-03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Y02E20/363

    Abstract: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适应于烟囱的余热回收节能装置,包括中空结构的上导通环和下导通环,上导通环和下导通环之间安装热交换管,热交换管与上导通环、下导通环均连通,上导通环和下导通环分别通过连接片固定在烟囱内壁上,上导通环上设置进水口和出水口。本发明将烟气热量回收,回收的热量根据需要可用作锅炉补水和生活用水,其使用自动清洁装置对吸附在热交换管表面的灰尘和凝结在热交换管表面的酸性冷凝水及时清理,提高了热交换管的热传递效率,不但实现了对烟气中余热的高效回收,还避免了酸性冷凝水对热交换管和锅炉的腐蚀,提高锅炉和余热回收装置的热交换管的使用寿命。

    一种基于IPMC电致动材料简化结构多自由度机械抓手

    公开(公告)号:CN103963066A

    公开(公告)日:2014-08-06

    申请号:CN201410174672.4

    申请日:2014-04-28

    Abstract: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基于IPMC电致动材料简化结构多自由度机械抓手,当施加电激励信号,电信号经由组合电极传递给旋转盘上表面的六条IPMC肌肉条,协同配合弯曲驱动,作用力通过驱动支撑传递至驱动支架,经由驱动支架传递至旋转盘上,产生绕旋转盘表层驱动单向转矩,使得旋转盘绕着轴实现旋转运动,实现旋转盘的转动输出;在电激励信号下,驱动抓取部件处的IPMC肌肉条经由组合电极电流供应,带动驱动支架的关节运动,两个关节间可以独立控制,且三个抓手间实现协调、配合,完成整个抓取过程。本发明设计符合节能环保的绿色设计理念;各个驱动关节独立控制,提高了机械抓手抓取的灵活性。

    适应于锅炉烟囱的余热回收节能装置及包含该装置的烟囱

    公开(公告)号:CN103438472A

    公开(公告)日:2013-12-11

    申请号:CN201310394815.8

    申请日:2013-09-03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Y02E20/363

    Abstract: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适应于锅炉烟囱的余热回收节能装置及包含该装置的烟囱,适应于锅炉烟囱的余热回收节能装置包括上导通环、下导通环,上导通环和下导通环之间安装热交换管,上导通环和下导通环均为中空结构,且均与热交换管相连通,上导通环通过上连接板固定在烟囱内部的上方位置,下导通环通过下连接板固定在烟囱内部的下方位置,上导通环上分别设置进水口和出水口;包含适应于锅炉烟囱的余热回收节能装置的烟囱,其烟囱内壁的截面为圆形,上导通环处的烟囱内壁直径大于其它部位的烟囱内壁直径,导轨的上端部位于上导通环处。本发明可以提高热交换时的温差,提升了热交换管内水的升温速度。

    一种多肌肉组合的仿心脏水下推进器

    公开(公告)号:CN103935495A

    公开(公告)日:2014-07-23

    申请号:CN201410174637.2

    申请日:2014-04-28

    Abstract: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多肌肉组合的仿心脏水下推进器,通过弹性连接材料连接两片IPMC肌肉丝、两端侧连接电极结构组合装配成IPMC肌肉单元,对组IPMC肌肉单元串联组合装配组成IPMC肌肉束,不同组的IPMC肌肉束通过并联插空连接于圆形组合肌肉支撑板构成组合肌肉,组合肌肉多层分布装配构成肌肉组,肌肉组采用动力支撑板层层组合装配,前端固定活塞板,末端装配连接于储水腔及射水腔内侧;储水腔及射水腔中间采用两腔通道连接,储水腔的进水孔固定于壳体上,射水腔采用结构支撑板固定于支撑杆,其垂直轴线方向布置射水孔。本发明解决了传统方案大噪声与扰动的问题,相比仿生长鳍波式推进具备更高效能。

    一种组合结构电致动材料律动式驱动的水下推进器

    公开(公告)号:CN103935494A

    公开(公告)日:2014-07-23

    申请号:CN201410174649.5

    申请日:2014-04-28

    Abstract: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组合结构电致动材料律动式驱动的水下推进器,水流经由鸭嘴入口进入可控鸭嘴,自软管入口流入供水软管,而当压力超过一定设计值后活塞头关闭,最终流入供水口保证水流的供给;在控制电信号的激励下,驱动电极驱动单排多层的单条IPMC肌肉条的叠加,通过对其单排IPMC肌肉条施加相同的激励信号实现IPMC肌肉条运动,进而带动弹性隔膜的扇形收张合运动,相邻侧的储水腔进行异步张合运动,相对侧的储水腔同部张合运动,来完成水下推进器的动力供给,不同的信号控制,可以实现小角度的高频运动,少量并持续喷水,最终达到律动式驱动的目的。本发明低噪声、水下扰动小、稳定性好。

    一种快速转向运动的仿生水下推进器

    公开(公告)号:CN103935493A

    公开(公告)日:2014-07-23

    申请号:CN201410174646.1

    申请日:2014-04-28

    Abstract: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快速转向运动的仿生水下推进器,在驱动周期开始时,储水腔处于收缩状态,外界水通过进水孔进入储水腔内,经由上、下弹性薄膜的配合,实现水流在储水腔内的波浪式推进运动,当储水腔内的压强达到固定值,瓣膜喷嘴的IPMC瓣膜张开,水流进入喷水腔,经由上、下弹性薄膜的配合,实现水流在喷水腔内的再次波浪式推进运动,当压力达到喷水鸭嘴的设定值,实现水流喷射,推进推进器的前进运动;中间两侧弹性薄膜是相互协调配合,实现三通道的动力部分的波浪式推进运动;当采用快速转向运动时,通过控制部件控制8根SMA丝的弯曲,使得弯曲喷嘴的弯曲,实现不同方向的射流变化。本发明解决了水下推进器的快速转向运动问题。

    一种组合结构电致动材料律动式驱动的水下推进器

    公开(公告)号:CN103935494B

    公开(公告)日:2016-05-04

    申请号:CN201410174649.5

    申请日:2014-04-28

    Abstract: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组合结构电致动材料律动式驱动的水下推进器,水流经由鸭嘴入口进入可控鸭嘴,自软管入口流入供水软管,而当压力超过一定设计值后活塞头关闭,最终流入供水口保证水流的供给;在控制电信号的激励下,驱动电极驱动单排多层的单条IPMC肌肉条的叠加,通过对其单排IPMC肌肉条施加相同的激励信号实现IPMC肌肉条运动,进而带动弹性隔膜的扇形收张合运动,相邻侧的储水腔进行异步张合运动,相对侧的储水腔同部张合运动,来完成水下推进器的动力供给,不同的信号控制,可以实现小角度的高频运动,少量并持续喷水,最终达到律动式驱动的目的。本发明低噪声、水下扰动小、稳定性好。

    一种快速转向运动的仿生水下推进器

    公开(公告)号:CN103935493B

    公开(公告)日:2016-05-04

    申请号:CN201410174646.1

    申请日:2014-04-28

    Abstract: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快速转向运动的仿生水下推进器,在驱动周期开始时,储水腔处于收缩状态,外界水通过进水孔进入储水腔内,经由上、下弹性薄膜的配合,实现水流在储水腔内的波浪式推进运动,当储水腔内的压强达到固定值,瓣膜喷嘴的IPMC瓣膜张开,水流进入喷水腔,经由上、下弹性薄膜的配合,实现水流在喷水腔内的再次波浪式推进运动,当压力达到喷水鸭嘴的设定值,实现水流喷射,推进推进器的前进运动;中间两侧弹性薄膜是相互协调配合,实现三通道的动力部分的波浪式推进运动;当采用快速转向运动时,通过控制部件控制8根SMA丝的弯曲,使得弯曲喷嘴的弯曲,实现不同方向的射流变化。本发明解决了水下推进器的快速转向运动问题。

    一种适用于测试射流及非光滑表面摩擦阻力的实验装置

    公开(公告)号:CN103575501A

    公开(公告)日:2014-02-12

    申请号:CN201310556299.4

    申请日:2013-11-11

    Abstract: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适用于测试射流及非光滑表面摩擦阻力的实验装置,包括测试模块、驱动模块、供水模块等,当运动流体与内筒壁产生粘性摩擦阻力时,此阻力将转化为扭矩传递至配水空心轴。利用悬臂杆与配水空心轴相配合,从而将摩擦阻力按照一定比例放大后转化推力输出,利用与悬臂杆端部相配合的感应杆传递至测力计底座上部的数显推拉力计,经由计算机记录并进行数据处理。本发明体积小、造价低、噪声弱、日常维护方便、不受实验环境条件限制、实验模型容易加工;实验装置能够实现对射流表面及非光滑表面减阻效果的测试,亦能进行常规流体力学实验。

    一种基于IPMC组合肌肉的仿心脏水下推进器

    公开(公告)号:CN103935492A

    公开(公告)日:2014-07-23

    申请号:CN201410131605.4

    申请日:2014-04-02

    Abstract: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基于IPMC组合肌肉的仿心脏水下推进器,由IPMC组合肌肉动力部件、自清洁过滤头、心房压力腔、心室压力腔、射流推进部分、射流调向部分组成。自清洁过滤部分包括过滤孔构成外罩,内部设计层过滤网,回流软管连接控制阀门与三通分流头;心房压力腔及心室压力腔主要是进水隔板及IPMC组合肌肉构成了心房压力腔III的结构,且在心房压力腔上的活塞具有通水单向阀,通过IPMC组合肌肉动力部件、倒流通道、出水孔等构成了心室压力腔,两个压力腔通过单向阀连接,整个房压力腔及心室压力腔是通过六个并行圆周排布方式组成,最后通过单向阀由出水孔出流。本发明在水下作业时,具有低噪声、低扰动性及低能耗等优点。

Patent Agency Rank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