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急倾斜特厚煤层掘进巷道迎头卸压防冲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19801525A

    公开(公告)日:2025-04-11

    申请号:CN202510030110.0

    申请日:2025-01-08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急倾斜特厚煤层掘进巷道迎头卸压防冲方法,属于矿山技术领域,所述方法包括:采集急倾斜特厚煤层掘进巷道的迎头围岩应力并确定主要冲击影响应力;确定急倾斜特厚煤层掘进巷道的迎头围岩应力峰值区和潜在峰值区;制定急倾斜特厚煤层掘进巷道的迎头围岩卸压措施方案;监测围岩破坏释放的能量的数值;基于围岩破坏释放的能量的数值,判断是否存在冲击地压危险,若存在,更改急倾斜特厚煤层掘进巷道的迎头围岩卸压措施方案的措施参数,重复判断是否存在冲击地压危险;若不存在,则当前的急倾斜特厚煤层掘进巷道的迎头围岩卸压措施方案有效,本方法通过科学的应力分析和具体的卸压措施有效地降低围岩的冲击地压、提高矿井生产效率。

    近直立煤层地压冲击防治方法
    2.
    发明公开

    公开(公告)号:CN117248908A

    公开(公告)日:2023-12-19

    申请号:CN202311442294.9

    申请日:2023-10-31

    Abstract: 本申请提供了一种近直立煤层地压冲击防治方法。该方法包括:在采矿区的开采过程中,获取采矿区的多个位置点的应力集中系数;根据采矿区的各位置点的应力集中系数,确定高应力区;向高应力区的顶板的深部和高应力区底板的深部均钻取钻孔,对高应力区的顶板的钻孔以及高应力区的底板的钻孔进行爆破,向高应力区的近直立煤层的深部钻取钻孔,以降低高应力区包含的第一巷道的部分区域发生地压冲击的概率,以降低高应力区包含的第二巷道的部分区域发生地压冲击的概率。该方法解决了现有技术中单采用顶底板卸压爆破的方式,对近直立煤层采空区应力非常高的区域的巷道冲击地压的防治效果不理想的问题。

    巷道非对称支护方法
    4.
    发明公开

    公开(公告)号:CN116255178A

    公开(公告)日:2023-06-13

    申请号:CN202310337496.0

    申请日:2023-03-30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巷道非对称支护方法,包括:S10、对待支护巷道周围的煤层进行微震监测,以得到微震事件空间分布特征;S20、根据待支护巷道所在环境的地质条件,构建地质三维模型,并进行静载应力计算,以获得待支护巷道周围的围岩应力场分布特征;S30、根据微震事件空间分布特征和围岩应力场分布特征,确定待支护巷道的悬顶挤压区域、岩柱撬动区域和塑性分布区域;S40、根据悬顶挤压区域、岩柱撬动区域、塑性分布区域和围岩应力场分布特征确定对于待支护巷道的支护方式;S50、采用支护方式对待支护巷道进行支护。本发明方法可以有效针对急倾斜煤层进行有效支护,降低了冲击地压的危险性,进而保证了急倾斜煤层的围岩稳定性。

    煤岩体的卸压策略的确定方法、装置、和存储介质

    公开(公告)号:CN119686733A

    公开(公告)日:2025-03-25

    申请号:CN202411611689.1

    申请日:2024-11-12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煤岩体的卸压策略的确定方法、装置、和存储介质。其中,该方法包括:获取煤岩体的基础数据,其中,基础数据用于模拟煤岩体的物理力学参数和/或边界条件;基于基础数据,对煤岩体进行模拟,得到模拟结果;基于模拟结果,确定煤岩体的初始卸压策略;按照初始卸压策略对煤岩体进行卸压,并获取煤岩体在卸压过程中的实际稳定信息与实际能量积聚信息,其中,实际稳定信息用于指示在卸压过程中煤岩体的应力分布情况,实际能量积聚信息用于指示在卸压过程中煤岩体内部的应变能量积累程度;基于实际稳定信息与实际能量积聚信息,调整初始卸压策略,得到目标卸压策略。本发明解决了无法降低煤岩体的应力集中程度的技术问题。

    急倾斜特厚煤层覆岩改性方法
    8.
    发明公开

    公开(公告)号:CN114542070A

    公开(公告)日:2022-05-27

    申请号:CN202210231855.X

    申请日:2022-03-09

    Abstract: 本发明提出一种急倾斜特厚煤层覆岩改性方法,包括:根据急倾斜特厚煤层地质覆层条件和物理力学参数得到煤层开采参数;根据煤层开采参数进行三维建模,并根据实际对急倾斜特厚煤层覆岩采掘过程中每一个微震事件的定位和释放的能量在三维建模上构建急倾斜特厚煤层覆岩的能量场展布规律图;在能量场展布规律图上画出能量释放的总区域,以及总区域内的低能量区域和高能量区域;将采掘工作面的位置顺次与总区域内的低能量区域、高能量区域连接,得到微震聚集路径,微震聚集路径为采掘扰动下能量的传导及释放路径;对低能量区域、高能量区域和微震聚集路径开展改性措施。本发明解决了现有技术中工程实施成本高昂,工序比较复杂的技术问题。

    一种近直立煤层的冲击地压预警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14526121A

    公开(公告)日:2022-05-24

    申请号:CN202210208628.5

    申请日:2022-03-03

    Abstract: 本申请公开了一种近直立煤层的冲击地压预警方法,包括根据最近若干次大能量微震事件的能量数据,确定冲击地压发生的主导能级;划分主导能级频次波动区间,并根据最近若干次大能量微震事件的能量数据中主导能级的频次数据确定各个所述主导能级频次波动区间的波动临界值;获取统计日及其前后设定天数的主导能级频次数据;根据所述统计日及其前后设定天数的主导能级频次数据和所述主导能级频次波动区间的波动临界值,对冲击地压事件进行预警。本申请基于对以往大能量微震事件的能量数据进行规律分析,能够针对不同煤矿进行预警分析,具有更高的预警准确性。

    巷道的冲击地压的预测方法、装置和电子设备

    公开(公告)号:CN119466990A

    公开(公告)日:2025-02-18

    申请号:CN202411657311.5

    申请日:2024-11-19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巷道的冲击地压的预测方法、装置和电子设备。其中,该方法包括:对矿井中目标巷道进行监测,得到微震监测数据,其中,微震监测数据用于表示位于目标巷道周围的煤层和岩层发生震动事件的程度;基于微震监测数据,确定目标巷道的冲击地压监测指标,其中,冲击地压监测指标用于表示目标巷道中冲击地压的前兆特征和演化规律,冲击地压为在发生震动事件过程中,由煤层的内部能量和岩层的内部能量累积而形成;利用预测模型,基于冲击地压监测指标,预测冲击地压的冲击强度等级,其中,预测模型为利用冲击地压监测指标样本和冲击强度等级样本,对神经网络模型进行训练得到。本发明解决了对巷道的冲击地压的预测的准确性低的技术问题。

Patent Agency Rank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