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通过调控结晶过程来动态调节超疏水膜孔径的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15738763B

    公开(公告)日:2024-05-03

    申请号:CN202211470795.3

    申请日:2022-11-22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通过调控结晶过程来动态调节超疏水膜孔径的方法,包括以下步骤:(1)脱氟PVDF制备;(2)超疏水膜制备:将PVDF与脱氟PVDF溶于二甲基亚砜中,搅拌至均匀,然后将溶液刮涂在基板上,漂浮在液氮上方待完全结晶后,之后置于水中浸泡12‑24h,晾干,得到超疏水膜。本发明的孔径可调是依靠溶质(PVDF和脱氟PVDF)与溶剂(DMSO)在不同组合基板上共同结晶形成的。该法制备的超疏水膜符合膜蒸馏用膜要求,并且具有稳定的超疏水性和高通量性质,在膜蒸馏用膜领域中极具竞争力。

    一种基于光能驱动-厌氧氨氧化工艺去除氨氮的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15403139B

    公开(公告)日:2024-01-26

    申请号:CN202210951417.0

    申请日:2022-08-09

    Inventor: 乔森 郭美薇 汪超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基于光能驱动‑厌氧氨氧化工艺去除氨氮的方法,属于水处理技术领域。所述方法包括以下步骤:在厌氧条件下将厌氧氨氧化菌与硫化镉半导体充分接触,在35℃温度下培养孵育20‑24h,得到厌氧氨氧化菌结合硫化镉半导体生物混合系统;将厌氧氨氧化菌结合硫化镉半导体生物混合系统投入到厌氧反应器中,以胱氨酸作为牺牲剂,进行光照,去除含氨氮废水中氨氮。本发明提供的光催化半导体协同厌氧氨氧化菌降解氨氮的方法,利用微生物作为载体,与硫化镉纳米颗粒相结合,具有较高的光电子激发能力和光空穴产生能力、较好的稳定性等多种优势。

    一种利用膜曝气培养微藻的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08795768A

    公开(公告)日:2018-11-13

    申请号:CN201810354628.X

    申请日:2018-04-19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C12N1/12 C02F3/322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利用膜曝气培养微藻的方法,属于微藻培养技术领域。本发明所述微藻为小球藻;所述培养液为:硝酸钠1.5g/L,磷酸氢二钾0.04g/L,硫酸镁0.075g/L,氯化钙0.036g/L,柠檬酸0.006g/L,柠檬酸铁铵0.006g/L,乙二胺四乙酸二纳0.01g/L,微量元素溶液1mL/L,pH为7.0。本发明优化了培养条件,实现了通过利用中空纤维膜曝气来减小二氧化碳气泡大小,提高二氧化碳利用率的同时,加快微藻的生长速度,从而为微藻的培养以及二氧化碳的利用提供一种经济、有效的新技术。

    一种铬复合污染废水处理的方法及装置

    公开(公告)号:CN105776527A

    公开(公告)日:2016-07-20

    申请号:CN201610179593.1

    申请日:2016-03-25

    Abstract: 一种铬复合污染废水处理的方法及装置,将污泥通过筛网去除大颗粒物质,向污泥中添加铬复合污染废水,同时加入可生物降解合物作为固体碳源,污泥后同时对生物载体进行有效的挂膜,将驯化后的混合物投入到上流式填料床装置中;六价铬复合污染废水投加适量固体碳源,连续模式下运行,完成废水处理过程。所述的上流式填料床装置,由水质监测口、固体取样口、箱体、塑料网盘、泵构成;箱体下端设有进水口,箱体设有水质监测口、固体取样口和塑料网盘。本发明实现了六价铬和氧化态污染物的共去除及络合态三价铬的有效固定,可连续运行,处理废水的构成中可作为处理硝酸盐,亚硝酸盐等的厌氧反应器单独使用或作为氨氮处理过程中的反硝化过程的一个单元使用。

    一种还原转化硝基芳烃类废水的铁-粉煤灰-高岭土填料及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04591368A

    公开(公告)日:2015-05-06

    申请号:CN201510038334.2

    申请日:2015-01-26

    Abstract: 一种还原转化硝基芳烃类废水的铁-粉煤灰-高岭土填料及方法,将填料装入反应器还原转化硝基芳烃类物质,硝基芳烃类废水浓度为100-1000mg/L,pH为2-3,水力停留时间为0.5-2天,流速为0.5mL/min。相比于铁粉和铁/铜二元体系,长期运行填料对硝基芳烃类的还原效果较好。当硝基甲苯初始浓度为1000mg/L,运行40天后硝基甲苯的还原转化率仍在60%左右。铁-粉煤灰-高岭土填料一方面提高增加零价铁与污染物的接触面积,提高对难降解硝基芳烃类的还原转化效率;另一方面减少铁粉流失,提高铁粉利用效率,降低还原成本。

    一种多孔高传质PVA包埋载体及其制备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02586221A

    公开(公告)日:2012-07-18

    申请号:CN201210060681.1

    申请日:2012-03-08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多孔高传质PVA包埋载体及其制备方法。所述的方法为在PVA中加入碳酸氢钠(SB)和浓盐酸来制备包埋载体。本发明通过加入碳酸氢钠和盐酸,使反应体系产生大量的气泡,制备出的包埋载体比传统包埋载体具有更好的孔隙,提高了载体传质能力和微生物的包容量;降低了硼酸的用量,减少了对包埋体中微生物的伤害;其原料易得,生产成本较低,制备方法工艺简便,非常适合环境微生物及其环境保护行业的广泛应用,并有利于工业化生产。

    一种生物炭/镁气凝胶珠除磷吸附剂的制备方法及其应用

    公开(公告)号:CN116116388A

    公开(公告)日:2023-05-16

    申请号:CN202310049897.6

    申请日:2023-02-01

    Inventor: 乔森 韩琴琴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生物炭/镁气凝胶珠除磷吸附剂的制备方法及其在吸附回收磷中的应用,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污泥生物炭的制备:将脱水污泥在N2条件下400‑800℃碳化;再将其加到HCl溶液中搅拌洗净,烘干研磨过筛得到洗净的污泥生物炭;气凝胶珠的制备:将壳聚糖溶解在乙酸溶液中,待混合均匀加入所述洗净的污泥生物炭搅拌,加入MgCl2继续搅拌;使用注射器将混合溶液均速滴加到碱性水溶液中,静置后洗净;再浸渍在戊二醛溶液中后洗净;冷冻干燥至恒重,即得。本发明制备的生物炭/镁气凝胶珠除磷吸附剂吸附容量高、易回收、物理化学稳定性高,是可以规模化制造和应用的除磷吸附剂。

    一种以氧化亚氮为主要产物的微生物脱硝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09351177B

    公开(公告)日:2021-07-09

    申请号:CN201811482904.7

    申请日:2018-12-05

    Inventor: 乔森 于聪 周集体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以氧化亚氮为主要产物的微生物脱硝方法,属于污染物的生物处理技术领域。本发明所述微生物脱硝方法为:利用浓度为30‑50mM的Fe(Ⅱ)EDTA‑NO来抑制氧化亚氮还原酶的活性,使反应产物停留在氧化亚氮阶段。本发明利用反硝化细菌将Fe(Ⅱ)EDTA‑NO中的NO进行脱除,与相应的物理化学方法相比,本发明所述方法的NO脱除效率较高、操作简单、节约能源、无二次污染,且理论上Fe(Ⅱ)EDTA可以重复使用。

    一种在电化学强化作用下可产生羟基自由基的多孔碳-碳纳米管中空纤维膜的制备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10124531A

    公开(公告)日:2019-08-16

    申请号:CN201910426068.9

    申请日:2019-05-21

    Inventor: 乔森 杨月 全燮

    Abstract: 本发明属于纳米材料组装技术领域,涉及一种在电化学强化作用下可产生羟基自由基的多孔碳-碳纳米管中空纤维膜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涉及的制备方法是通过以下步骤来实现的:第一步,制备多孔碳的前驱体Zif-8;第二步,制备多孔碳;第三步,将碳纳米管在浓酸溶液中酸化,引入亲水性基团;第四步,形成混合均匀的纺丝液;第五步,湿法纺丝形成中空纤维膜。第六步和第七步分别为去除有机溶剂和PVB,形成目标材料。其优点在于:制备工艺简单,无需昂贵的设备,方法灵活可控。在电助助下通过O2的还原产生H2O2,随后,H2O2与Fe2+的偶联产生·OH自由基。·OH自由基用于降解污染物,Fe3+通过电辅助还原为Fe2+。因此,Fe2+/Fe3+实现了有效的循环。

    一种快速启动厌氧氨氧化反应器的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04016478A

    公开(公告)日:2014-09-03

    申请号:CN201410293521.0

    申请日:2014-06-25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快速启动厌氧氨氧化反应器的方法,属于厌氧氨氧化反应领域。一种快速启动厌氧氨氧化反应器的方法,将活性污泥作为种泥,以人工模拟含氮废水为培养液,连续运行反应器至少50天,其中,所述人工模拟含氮废水由下述组分组成且各组分浓度为:氨氮30~60mg/L,亚硝酸盐氮30~60mg/L,碳酸氢钾125mg/L,磷酸二氢钾54mg/L,硫酸亚铁0.5~5mg/L。该方法操作简单易行,无需任何额外的能量消耗,所用的铁元素来源丰富,是一种实用、高效、环保的微生物富集技术。

Patent Agency Rank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