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开(公告)号:CN119642762A
公开(公告)日:2025-03-18
申请号:CN202411813629.8
申请日:2024-12-10
Applicant: 核工业北京地质研究院 , 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工程大学 , 大连理工大学
Abstract: 本申请公开了一种硬岩内部位移对比监测方法,涉及高放废物处置领域,该方法首先从已开挖巷道向待开挖TBM/钻爆巷道方向打钻孔,并在钻孔中布设TBM段/钻爆段硬岩位移监测系统;在TBM法/钻爆法开挖过程中,采用TBM段/钻爆段硬岩位移监测系统得到TBM段/钻爆段位移监测数据,根据TBM段/钻爆段位移监测数据分析TBM巷道/钻爆巷道的硬岩位移演化规律,能够提高TBM法和钻爆法开挖过程的硬岩位移响应表征的准确性;根据TBM巷道和钻爆巷道的硬岩位移演化规律分析结果指导TBM法和钻爆法开挖过程,能够实现TBM法和钻爆法的科学施工过程。
-
公开(公告)号:CN115350574A
公开(公告)日:2022-11-18
申请号:CN202210928363.6
申请日:2022-08-03
Applicant: 大连理工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气体热功能量回收及碳捕获综合利用方法和装置,包括热功能量回收系统、氧化及热量回收系统、碳捕获系统、二氧化碳精制系统、二氧化碳气化系统、碳转化系统和换热结构;热功能量回收系统与氧化及热量回收系统和二氧化碳精制系统相连,氧化及热量回收系统与碳捕获系统和二氧化碳精制系统相连,碳捕获系统与二氧化碳精制系统相连,二氧化碳气化系统与二氧化碳精制系统和碳转化系统相连。本发明将气体及系统中所有气体的能量都进行了充分回收利用,外排气体完全达到环保标准,在进行节能减排的同时,碳捕集回收精制二氧化碳,并进一步转化为甲醇等化学品和燃料等,为实现碳达峰和碳中和提供一种可行方案。
-
公开(公告)号:CN101377403A
公开(公告)日:2009-03-04
申请号:CN200810013508.X
申请日:2008-09-28
Applicant: 大连理工大学
IPC: G01B11/00
Abstract: 本发明属于机器视觉检测领域,公开了一种通过机器视觉对零件直线边缘位置进行高精度检测的方法及装置,解决小型零件装配中的高精度定位问题。其特征是,将需检测的零件放在夹具上;采用点接触地顶紧方式,利用球头柱塞使量块充分接触待检测零件边缘的侧面;数字摄像机采集量块刻线的灰度图像并传送到计算机,通过图像分析处理间接得到零件边缘的平面位置。本发明的效果和益处是该装置结构简单适应性强,解决了零件边缘存在缺陷造成视觉系统难于准确检测的难题。
-
公开(公告)号:CN114630274B
公开(公告)日:2023-03-14
申请号:CN202210329200.6
申请日:2022-03-31
Applicant: 大连理工大学
Abstract: 一种指纹定位的精度估计方法,属于导航定位技术领域。首先,在特定的环境,对一个测试点进行传统位置解算,得到定位结果。其次,计算参与位置估计的k个参考点与测试点之间的欧氏距离的最大值,并分别计算参与位置估计的k个参考点的位置与定位结果之间的距离,得到其最大值。再次,在应用环境中需要进行环境测试。最后,在此环境中对位置未知的用户进行定位后,估计定位精度。本发明不仅包含用户跨出服务区域的情况,还包括用户处于服务区内部但系统受损或受到严重干扰的情况,且在系统可用的基础上,各参考点与定位结果间的距离与定位精度具有单调性,因此以各参考点与定位结果间的距离来反向估计定位精度,估计方法更加准确、可行,能够适应复杂环境。
-
公开(公告)号:CN108893740B
公开(公告)日:2020-02-18
申请号:CN201810761459.1
申请日:2018-07-12
Applicant: 大连理工大学
IPC: C23C28/04 , C25D13/02 , C23C14/06 , C23C14/08 , C23C16/30 , C23C16/32 , C23C16/34 , C23C16/38 , C23C16/40 , B05D1/18
Abstract: 本发明一种液气相交替沉积制备高温绝缘薄膜的方法属于先进制造技术领域,涉及一种液相‑气相交替沉积制备高温绝缘薄膜的方法。该方法中交替采用液相沉积和气相沉积步骤,将绝缘材料逐层沉积到待测试件表面。该方法首先配制绝缘材料的液态浆料,接着采用液相沉积方法将液态浆料按照特定厚度沉积到待测试件上,经过烘干和高温烧结,获得第I绝缘层;然后采用气相沉积方法,在第I绝缘层上沉积第II绝缘层;以此类推,多次交替重复液相沉积步骤和气相沉积步骤,最终获得所需厚度的高温绝缘薄膜。该方法制备的高温绝缘薄膜具有结构致密、厚度可控、绝缘性和稳定性好等特点,有效提升了绝缘薄膜在高温下的绝缘电阻。
-
公开(公告)号:CN108893740A
公开(公告)日:2018-11-27
申请号:CN201810761459.1
申请日:2018-07-12
Applicant: 大连理工大学
IPC: C23C28/04 , C25D13/02 , C23C14/06 , C23C14/08 , C23C16/30 , C23C16/32 , C23C16/34 , C23C16/38 , C23C16/40 , B05D1/18
Abstract: 本发明一种液气相交替沉积制备高温绝缘薄膜的方法属于先进制造技术领域,涉及一种液相-气相交替沉积制备高温绝缘薄膜的方法。该方法中交替采用液相沉积和气相沉积步骤,将绝缘材料逐层沉积到待测试件表面。该方法首先配制绝缘材料的液态浆料,接着采用液相沉积方法将液态浆料按照特定厚度沉积到待测试件上,经过烘干和高温烧结,获得第I绝缘层;然后采用气相沉积方法,在第I绝缘层上沉积第II绝缘层;以此类推,多次交替重复液相沉积步骤和气相沉积步骤,最终获得所需厚度的高温绝缘薄膜。该方法制备的高温绝缘薄膜具有结构致密、厚度可控、绝缘性和稳定性好等特点,有效提升了绝缘薄膜在高温下的绝缘电阻。
-
公开(公告)号:CN106622865A
公开(公告)日:2017-05-10
申请号:CN201611116791.X
申请日:2016-12-07
Applicant: 大连理工大学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B05C5/0291 , B05C11/10
Abstract: 本发明一种采用胶形矫正器控制微胶滴形态的方法属于微小零件连接领域,涉及一种采用胶形矫正器控制微胶滴形态的方法。该方法采用一种具有约束功能面的胶形矫正器控制微胶滴在待粘接表面的形状,通过微流体方法制备胶形矫正器上的约束功能面。首先进行胶形矫正器的加工,并用微细电火花加工出胶形矫正器上的胶口和导向孔;然后通过微流体方法制备胶形矫正器约束功能面。最后,将装有胶形矫正器的夹具安装到Z向定位滑台的工作台面上,按要求进行点胶。该方法能够控制微胶滴在待粘接表面的形状,提高微小零件胶连一致性和成功率,方法操作灵活,对所需不同胶滴图案可以采用不同的微流道模板实现,并且胶形矫正器是可重用的。
-
公开(公告)号:CN103862281B
公开(公告)日:2016-03-02
申请号:CN201410088433.7
申请日:2014-03-11
Applicant: 大连理工大学
IPC: B23P21/00
Abstract: 本发明属于精密装配技术领域,具体是一种用于微小型零件的装配方法,其特征在于:首先将微小型零件弹簧片置于设有真空吸附装置的装配底座上,调整好位置后将真空吸附电磁阀打开,位于底座上的直径孔将尺寸为几毫米的微小型零件吸附固定住,点胶粘剂,操作机械手,拾取尺寸为几十微米的微小型零件,调整位置将其置于几毫米的微小型零件上,旋下摆件调整压板,保持夹具的吸附块、微小型零件以及基座一同固定在装配夹具单元上,这样可起到对微小型零件的位置和姿态的保持作用。该装配方法适用于微小型零件的装配,在装配过程中可固定微小型零件的位置,防止其扰动变形,提高了装配精度。
-
公开(公告)号:CN118607275A
公开(公告)日:2024-09-06
申请号:CN202410514601.8
申请日:2024-04-26
Applicant: 大连理工大学
IPC: G06F30/23 , G06N3/126 , G06F111/04 , G06F111/06 , G06F119/02 , G06F119/14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考虑损伤容限的新型点阵结构的创新构型方法,属于工程力学的结构优化技术领域,包括以下步骤:建立点阵结构几何模型;对点阵结构几何模型进行准静态压缩试验;通过宏观力学实测参数与仿真分析相结合,建立精细有限元模型,并引入J‑C损伤本构模型模拟精细有限元模型的力学行为以及受压过程中的损伤失效;通过试验‑仿真交叉验证对点阵结构的损伤失效以及精细有限元模型的损伤失效进行验证;基于已验证的精细有限元模型,通过遗传算法对点阵结构进行参数优化,得到考虑损伤容限的新型点阵结构。本发明解决了传统构建没有考虑点阵损伤容限,在保证疲劳强度、冲击强度达标的同时,不能实现点阵结构质量尽可能轻的问题。
-
公开(公告)号:CN118395728A
公开(公告)日:2024-07-26
申请号:CN202410617495.6
申请日:2024-05-17
Applicant: 大连理工大学
IPC: G06F30/20 , G06F17/10 , G06F111/04 , G06F119/02 , G06F119/14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应力约束多尺度可靠性拓扑优化方法。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初始化迭代步数以及工程构件的宏观设计变量、微观设计变量和随机变量,建立工程结构的应力约束多尺度可靠性优化模型;根据迭代步数和保换度转换法对工程结构的应力约束多尺度可靠性优化模型进行更新,以更新工程构件的宏观设计变量、微观设计变量和随机变量,获取满足收敛条件的工程构件的宏观设计变量和微观设计变量;根据满足收敛条件的工程构件的宏观设计变量和微观设计变量,获取工程结构的拓扑优化结果。本发明采用半解析方法有效提高了工程结构可靠性分析的准确度,并且还采用了保真度转换法,在保持工程结构优化高精度的前提下提高了优化过程的效率。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