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池模块、电池冷却系统和电池系统

    公开(公告)号:CN116914314A

    公开(公告)日:2023-10-20

    申请号:CN202310904865.X

    申请日:2023-07-21

    Abstract: 本发明属于电池散热领域,公开了一种电池模块、电池冷却系统和电池系统;电池模块包括:外壳,所述外壳内部包含若干电芯,所述电芯之间设置有支撑件,支撑件之间形成过水通道,外壳的两端连接有进水组件和出水组件;电池冷却系统,用于装载若干电池模块,包括:若干进水输送通道和出水输送通道;总进出水通道与所述进水输送通道以及所述出水输送通道连通,其上设置有总进水口和总出水口,所述进水输送通道与若干所述电池模块的进水组件连通,所述出水输送通道与若干所述电池模块的所述出水组件连通;本申请能实现电池模块内部的循环冷却,同时使得冷却液流经整个电池模块,实现全面降温的效果,保持电池系统内部电芯温度一致性,提高了散热效率。

    换热装置及电池系统
    6.
    发明公开

    公开(公告)号:CN117810598A

    公开(公告)日:2024-04-02

    申请号:CN202410008675.4

    申请日:2024-01-02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换热装置及电池系统,包括换热板本体;换热板本体包括第一换热腔,第一换热腔由第一换热板和第二换热板相对设置形成,第一换热腔被多个第一隔板分隔成多个第一换热通道;第一隔板沿换热板本体的厚度方向设有第一排气通道。第一隔板将第一换热腔分隔成多个第一换热通道,使换热介质能够遍布第一换热腔,通过第一换热腔内的换热介质的温差更小,能够更加均衡地传递热量;第一排气通道用于将换热装置一侧的电芯堆叠体释放的可燃性气体或有毒气体排出,第一排气通道设于第一隔板上既能紧密贴合电芯堆叠体,又与第一换热通道相互独立互不影响,最大程度利用了换热装置的空间,避免电池模组的能量密度下降。

    电池支架及电池包
    8.
    发明公开

    公开(公告)号:CN116345053A

    公开(公告)日:2023-06-27

    申请号:CN202310398630.8

    申请日:2023-04-14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电池支架及电池包,电池支架用于将第一电池模组沿第一方向固定于第二电池模组的一侧,第二电池模组设置有排气口,电池支架包括本体,本体上设置有排气通道、导流结构以及用于固定第一电池模组的模组安装位,本体包括朝向第一电池模组的第一表面以及朝向第二电池模组的第二表面,排气通道包括设置于第一表面的出气口以及设置于第二表面的进气口,排气通道与第二电池模组的排气口相连通,模组安装位设置于第一表面,排气通道的出气口与模组安装位错位设置,导流结构对应设置于排气通道的出气口,用于将第二电池模组经排气通道排出的高温气体导向至电池包的泄压阀。通过电池支架使第二电池模组热失控时产生的高温气体及时得到排放。

    电池组及其电池管理单元的固定装置

    公开(公告)号:CN218513599U

    公开(公告)日:2023-02-21

    申请号:CN202222780649.2

    申请日:2022-10-21

    Abstract: 本申请提供一种电池组及其电池管理单元的固定装置用于固定电池管理单元。固定装置包括外壳和固定件,用于容纳电池管理单元的外壳和用于固定外壳的固定件;外壳设有第一连接部和第二连接部;固定件的两端分别具有第一固定部和第二固定部,第一固定部用于固定外壳的第一连接部,第二固定部具有固定槽,固定槽用于卡接固定与第一连接部位于外壳同侧的第二连接部。固定件将位于外壳同一侧的第一连接部和第二连接部固定,固定件位于外壳的侧部,外壳与固定件配合占用空间较小,因而能够合理利用电池组内部的空间,提高电池组的能量密度。

    换热装置及电池系统
    10.
    实用新型

    公开(公告)号:CN221552002U

    公开(公告)日:2024-08-16

    申请号:CN202420008150.6

    申请日:2024-01-02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换热装置及电池系统,包括换热板本体;换热板本体包括第一换热腔,第一换热腔由第一换热板和第二换热板相对设置形成,第一换热腔被多个第一隔板分隔成多个第一换热通道;第一隔板沿换热板本体的厚度方向设有第一排气通道。第一隔板将第一换热腔分隔成多个第一换热通道,使换热介质能够遍布第一换热腔,通过第一换热腔内的换热介质的温差更小,能够更加均衡地传递热量;第一排气通道用于将换热装置一侧的电芯堆叠体释放的可燃性气体或有毒气体排出,第一排气通道设于第一隔板上既能紧密贴合电芯堆叠体,又与第一换热通道相互独立互不影响,最大程度利用了换热装置的空间,避免电池模组的能量密度下降。

Patent Agency Rank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