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开(公告)号:CN114720425A
公开(公告)日:2022-07-08
申请号:CN202210456532.0
申请日:2022-04-24
Applicant: 安徽气象信息有限公司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基于图像识别的能见度监测系统及方法,发明属于能见度监测技术领域,包括散射检测模块、图像模块和服务器;所述散射检测模块基于散射法进行能见度检测,获得散射能见度;所述图像模块用于在进行散射能见度检测时采集对应的检测图像,并通过采集的检测图像进行能见度值修正,具体方法包括:选取目标物,当散射检测模块进行能见度检测时,进行图像采集,分为目标物图像和散射图像,基于图像法计算能见度,标记为图像能见度;对散射图像进行环境分析,获得散射修正系数,根据综合能见度公式获得综合能见度;通过散射检测模块和图像模块之间的相互配合,实现监测互补,提高监测精度,避免出现单一监测造成较大误差的问题。
-
公开(公告)号:CN113110653A
公开(公告)日:2021-07-13
申请号:CN202110390117.5
申请日:2021-04-12
Applicant: 安徽气象信息有限公司
Abstract: 本发明属于防冻设备领域,涉及风传感器防护技术,具体是一种基于物联网的机械式风传感器防冻装置,包括处理器,所述处理器通信连接有环境检测模块、温度检测模块、控制器、续航分析模块、维修检测模块以及存储模块,所述温度检测模块与控制器通信连接,所述环境检测模块与维修检测模块通信连接;所述环境检测模块用于通过湿度数据、静电数据以及灰尘数据对防冻装置内部的环境进行检测分析。本发明可以对风传感器工作部位的温度进行检测分析,并且在出现高温或低温情况时,通过温度检测模块对温度进行进一步的检测,对异常温度进行等级划分,将分析得到的异常温度等级通过处理器发送至管理人员的手机终端。
-
公开(公告)号:CN119901975A
公开(公告)日:2025-04-29
申请号:CN202411833154.9
申请日:2024-12-13
Applicant: 安徽气象信息有限公司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雷电预警技术领域,具体是一种移动式农村防雷报警设备,包括:支撑底座;可控式监测单元,所述可控式监测单元与所述支撑底座相连;报警器;自动收放式脚轮单元,所述自动收放式脚轮单元与所述支撑底座相连,且与所述可控式监测单元相连;其中,所述可控式监测单元包括:电场仪、旋转式角度测量组件、收放式支撑组件和多元分段式驱控组件,通过设置可控式监测单元,配合自动收放式脚轮单元,不仅能方便人们对设备进行移动,而且能实现对设备的收放,还能对视野立体角进行多方位的检测,快速判断出当前安装位置是否符合要求,进而提高了安装效率。
-
公开(公告)号:CN113110653B
公开(公告)日:2022-03-29
申请号:CN202110390117.5
申请日:2021-04-12
Applicant: 安徽气象信息有限公司
Abstract: 本发明属于防冻设备领域,涉及风传感器防护技术,具体是一种基于物联网的机械式风传感器防冻装置,包括处理器,所述处理器通信连接有环境检测模块、温度检测模块、控制器、续航分析模块、维修检测模块以及存储模块,所述温度检测模块与控制器通信连接,所述环境检测模块与维修检测模块通信连接;所述环境检测模块用于通过湿度数据、静电数据以及灰尘数据对防冻装置内部的环境进行检测分析。本发明可以对风传感器工作部位的温度进行检测分析,并且在出现高温或低温情况时,通过温度检测模块对温度进行进一步的检测,对异常温度进行等级划分,将分析得到的异常温度等级通过处理器发送至管理人员的手机终端。
-
公开(公告)号:CN119785316A
公开(公告)日:2025-04-08
申请号:CN202510266871.6
申请日:2025-03-07
Applicant: 安徽省公共气象服务中心 , 安徽气象信息有限公司
IPC: G06V20/56 , B60W50/14 , G06V10/143 , G06V10/44 , G06V10/54 , G06V10/764 , G06V20/58 , G01W1/02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天气数据处理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冰雪路面识别方法及装置,所述方法包括通过车载摄像头获取道路可见光视频与热红外视频,基于可见光视频与热红外视频获取图像数据和车道线数据;向路侧气象站发送请求,获取路侧气象站的气象数据;基于如下算式计算每个车道的总分:积雪总分i=第一图像数据得分i×w1+第一气象数据得分i×w2+第一车道线数据得分i×w3,i表示第i车道;当积雪总分i≥0.7时,判定为积雪路面;当有积雪总分小于0.7的车道时,向驾驶员推荐该车道,当所有车道积雪总分均≥0.7,向驾驶员推荐总分最低的车道。本发明不需要沿道路布设大量传感器,同时结合车道线信息提升了识别的准确性。
-
公开(公告)号:CN119471863A
公开(公告)日:2025-02-18
申请号:CN202510065537.4
申请日:2025-01-16
Applicant: 安徽气象信息有限公司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基于气象预警机的气象灾害预警方法及系统,涉及暴雨预警技术领域,将待预测暴雨的区域划分为若干子区域,气象预警机预测子区域得到待降雨量,并计算子区域的次生灾害发生概率;并判断子区域是否发生次生灾害;收集子区域的人口密度、地下水位和下水道容量构建数据集得到受影响值,结合各子区域待降雨量及是否发生次生灾害,确定子区域的暴雨影响风险等级并通过气象预警机发出对应的预警;能够考虑暴雨的影响以及暴雨引起的其他可能发生的次生灾害,减小灾害带来的损失;且能够对区域进行细化考虑,确保低风险区域不会防范过度,减少资源浪费,同时高风险区域应急支持充足不暴露在危险中,增强整体防护效果。
-
公开(公告)号:CN117557919A
公开(公告)日:2024-02-13
申请号:CN202311342753.6
申请日:2023-10-17
Applicant: 安徽省公共气象服务中心(安徽省突发公共事件预警信息发布中心) , 安徽气象信息有限公司
Abstract: 融合FY‑4A卫星与站点观测数据的雾区识别系统,属于雾区系统技术领域,为了解决站点单站监测结果精度高,但受经济、地理环境等因素制约,部分交通线路能见度监测站点数量不足如国省道、江河湖面等,大雾监测受限的问题;本申请通过雾区数字化子系统流程化输出基于卫星数据以及站点数据联合下的雾区格点文件,以及通过数字化提取子系统汲取雾区数字化子系统中的各个数据进行多元学习建模,最后达到使用站点能见度观测数据对模型计算结果进行订正,完善雾区识别结果的准确性的目的。
-
公开(公告)号:CN118733693A
公开(公告)日:2024-10-01
申请号:CN202410802039.9
申请日:2024-06-20
Applicant: 安徽大学 , 安徽气象信息有限公司 , 安徽省气象科学研究所(安徽省生态气象和卫星遥感中心、安徽省农业气象中心)
IPC: G06F16/29 , G06F18/214 , G06F18/22
Abstract: 本发明属于人工智能应用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卫星遥感反演近地面PM2.5瞬时浓度的估算方法,步骤如下:数据预处理与数据匹配,匹配负责实现时空匹配、数据转换、数据裁切、多源数据融合;模型训练与图集输出,负责实现模型构建、模型训练、数据与图集输出。本发明通过Python编程语言,对多年日间小时级遥感大数据做清洗;基于LGBM机器学习模型,输出缺失时空数值与可视化图集;搭建一套完整的针对FY‑4A AGRI传感器所产L1级通道数据的近地面PM2.5瞬时浓度反演系统。为相关环境监测部门更全面、直观的掌握具体区域的近地面PM2.5时空变迁状态提供支持。
-
公开(公告)号:CN114689177A
公开(公告)日:2022-07-01
申请号:CN202210601073.0
申请日:2022-05-30
Applicant: 安徽气象信息有限公司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卫星检测火点技术领域,且公开了一种用于能有效提高卫星检测火点系统,所述温度感应摄像头的底部固定连接有支撑杆,所述支撑杆的外壁套接有转动舱,所述转动舱的外壁固定连接有齿轮外舱,所述齿轮外舱的外壁螺纹连接有传动齿轮,所述传动齿轮的底部固定连接有伺服电机,本发明通过伺服电机会实时通电,通过传动齿轮、齿轮外舱的传动,驱动其支撑杆、温度感应摄像头进行实时转动,当其温度感应摄像头检测到固定区域内出现热量变化时,其会进行实时记录处理,并将其记录视频发送到预警中心去,方便其工作人员进行起火原因的调查,同时预警中心还可以通过卫星遥感检测技术进行该区域的实时检测处理。
-
公开(公告)号:CN112964900A
公开(公告)日:2021-06-15
申请号:CN202110390182.8
申请日:2021-04-12
Applicant: 安徽气象信息有限公司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具有加热功能的超声波风传感器,包括壳体,所述壳体的上端设置有安装板,所述安装板的上端面且位于边沿处设置有四个支撑连接柱,四个所述支撑连接柱为中空结构,四个所述支撑连接柱的上端连接有顶盖,所述顶盖的上端一侧设置有指北针;所述安装板的上端面且位于边沿处设置有四个超声波传感器,四个所述超声波传感器分别固定安装在四个支撑连接柱之间;所述顶盖和安装板的形状均为圆盘形,且顶盖和安装板的边沿处均向下倾斜,所述顶盖的内部设置有第一加热条,所述安装板的内部设置有第二加热条,所述第一加热条与顶盖边沿向下倾斜处相对应,所述第二加热条与安装板的边沿向下倾斜处相对应。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