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热装置及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氢气循环系统

    公开(公告)号:CN118263471A

    公开(公告)日:2024-06-28

    申请号:CN202211713435.1

    申请日:2022-12-27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散热装置及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氢气循环系统,散热装置包括底座、安装组件、散热通道及盖板,安装面上有向远离于安装面的方向延伸的第一散热筋、第二散热筋、第三散热筋和第四散热筋;第一散热筋和第二散热筋间围成的第一区域形成为第一散热通道,第三散热筋和第四散热筋间围成的第二区域形成为第二散热通道;安装面上还固定安装有第一封闭筋和第二封闭筋,第一封闭筋开设有第一开口和第二开口;第二封闭筋开设有第三开口和第四开口;第一开口、第一散热通道、第三开口、第四开口、第二散热通道和第二开口形成供冷却液流通的冷却路径。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后,可同时为氢气循环泵和氢气循环泵的控制器进行散热,集成性高。

    氢燃料电池发电系统及其工作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17895044A

    公开(公告)日:2024-04-16

    申请号:CN202410155624.4

    申请日:2024-02-04

    Abstract: 本发明属于燃料电池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氢燃料电池发电系统及其工作方法。氢燃料电池发电系统包括:箱体,其内部设置有电气室、储氢容器室和燃料电池室;以及引风装置,设置在箱体内,用于将燃料电池室内的热风引入储氢容器室内加热储氢容器。本发明的氢燃料电池发电系统体积小、集成度高,而且采用了模块化的设计理念,将电气设备、固态储氢装置、燃料电池电堆集成同一箱体内,形成了一个完整的发电系统;固态储氢装置放置在燃料电池电堆的出风口的一侧,利用燃料电池电堆反应放出的热量为储氢装置加热,既达到电堆散热的目的,也有利于氢气的释放。

    一种安装板及氢燃料电池系统
    3.
    发明公开

    公开(公告)号:CN117374355A

    公开(公告)日:2024-01-09

    申请号:CN202210784600.6

    申请日:2022-06-29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安装板及氢燃料电池系统,安装板包括上安装板与下安装板,所述上安装板、所述下安装板之间通过安装孔进行连接;所述下安装板上设有气体流道槽和液体流道槽,分别用于流通气体和液体;所述上安装板包括中转组件和盖板;所述中转组件设于所述盖板上、所述盖板设于所述下安装板上;或所述中转组件、所述盖板设于所述下安装板上;所述中转组件的底面设有开口,通过所述开口与所述下安装板的所述气体流道槽和液体流道槽连通。氢燃料电池系统包括上述的安装板,所述外接组件包括氢燃料电池电堆,所述中转组件的侧端与所述氢燃料电池电堆连通;所述安装板的下部设有空气系统组件和热管理组件。

    燃料电池DC/DC转换器能量管理的验证方法及系统

    公开(公告)号:CN119208668A

    公开(公告)日:2024-12-27

    申请号:CN202310750000.2

    申请日:2023-06-25

    Inventor: 王苁 王金伟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燃料电池电堆的DC/DC转换器能量管理的验证方法及系统,包括:将验证系统的所有部件上电;控制器控制DC/DC转换器与验证电池之间形成通路,并检测DC/DC转换器的输入电压;当检测到DC/DC转换器输入电压位于第一预设范围内,控制器发送启动命令至DC/DC转换器;检测电子负载的收放电流情况,并检测验证电池电流输出情况;当检测到DC/DC转换器的输出电压位于第二预设范围内,控制器发送指令给高压部件,高压部件开始运行;检测电子负载和验证电池运行情况;重复以上步骤,直到验证结果符合预期。从而避免损坏燃料电池,提高了测试效率和测试准确性,降低了测试成本。

    一种氢燃料电池系统集成框架
    5.
    发明公开

    公开(公告)号:CN116154248A

    公开(公告)日:2023-05-23

    申请号:CN202211711089.3

    申请日:2022-12-29

    Abstract: 本发明属于燃料电池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氢燃料电池系统集成框架,本框架包括:主安装板,其上相邻设置有管路避让部和电堆主体安装部;辅安装板,设置在主安装板的下方,其一端通过流体进出口预装面板与主安装板连接,且其另一端通过若干支撑架固定在主安装板上;其中所述电堆主体安装部设置有若干纵横交错布置的第一脊线,且所述第一脊线上开设有若干BOP安装孔,适于分别将与电堆主体相连的循环泵和中冷器等BOP部件安装在主安装板的下侧;本氢燃料电池系统集成框架可以将燃料电池系统的所有核心部件整合到了电堆主体的周围,优化了各系统部件的布局和位置关系,便于提高电堆安装的整体集成度和空间利用率,方便对外接口与整车安装。

    一种燃料电池系统控制电路及控制器

    公开(公告)号:CN116047964A

    公开(公告)日:2023-05-02

    申请号:CN202211724197.4

    申请日:2022-12-30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燃料电池系统控制电路及控制器,与燃料电池系统连接,包括:单片机;模拟量输入电路和数字量输入电路;所述模拟量输入电路和数字量输入电路采集所述燃料电池系统的模拟信号和数字信号,并传输给所述单片机;PWM输出电路;所述PWM输出电路与所述单片机的输出端连接,并与所述燃料电池系统连接;电磁阀驱动电路;所述电磁阀驱动电路与所述单片机的输出端连接,并与所述燃料电池系统连接;通信电路;所述通信电路包括CAN通信电路和RS485通信电路;所述通信电路连接所述单片机与所述燃料电池系统,负责通信传输;电源电路;所述电源电路为前述电路供电。本发明的电路集多种功能于一体,控制稳定、成本低。

    燃料电池热管理控制方法、热管理系统及燃料电池

    公开(公告)号:CN115966729A

    公开(公告)日:2023-04-14

    申请号:CN202211649970.5

    申请日:2022-12-21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燃料电池技术领域,公开了一种燃料电池热管理控制方法、热管理系统及燃料电池,在中冷器的冷却液进口设置一个冷却液流量调节单元,用于调节中冷器的冷却液进口的冷却液流量。通过空气温度检测单元实时地检测电堆进口的空气温度,在电堆进口的空气温度不符合要求时,再通过冷却液流量调节单元调节进入中冷器的冷却液流量大小,保证进入中冷器的冷却液流量适宜,实现对进入中冷器的冷却液流量的精准调节,以避免进入中冷器的流量过多而影响电堆的降温性能,最大化地利用冷却泵提供的冷却液,降低燃料电池热管理系统的功耗,提高电堆的自身性能和燃料电池热管理系统的热管理效率。

    一种去离子器及热管理系统
    8.
    发明公开

    公开(公告)号:CN116487635A

    公开(公告)日:2023-07-25

    申请号:CN202310535901.X

    申请日:2023-05-12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去离子器及热管理系统,去离子器包括外壳及过滤筒,过滤筒包括筒体,筒体包括进液口和出液口,出液口设有第一环状支撑边缘,周向向远离于过滤筒的方向延伸;当过滤筒沿外壳的轴向安装入外壳内时,筒体与外壳的内壁间形成安装空间,经进料口置入呈颗粒状的去离子材料;筒体的表面还设有沿筒体径向贯穿的通孔,当冷却液从进液口流入时,经通孔流入安装空间后,由去离子材料对冷却液去除带电离子。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后,可减少热管理系统的体积。

    一种氢燃料电池系统流体进出口预装面板

    公开(公告)号:CN219226336U

    公开(公告)日:2023-06-20

    申请号:CN202223543111.6

    申请日:2022-12-29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燃料电池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氢燃料电池系统流体进出口预装面板,本氢燃料电池系统流体进出口预装面板包括:预装面板主体,其上设置有若干预装孔;若干流体预装接口,其两端分别设置有接口,其中部设置有安装部;其中各所述流体预装接口的安装部适于通过若干紧固件固定安装在所述预装面板主体的后侧,其一端的接口适于分别穿过相应的预装孔伸出所述预装面板主体的前侧,本氢燃料电池系统流体进出口预装面板的预装面板主体上设置的各流体预装接口便于将各流体的进出口集中布置,提升了系统的集成度,方便了燃料电池系统内的各流体管路与整车的相应管路的连接。

    气液分离器
    10.
    实用新型

    公开(公告)号:CN221513966U

    公开(公告)日:2024-08-13

    申请号:CN202323300672.8

    申请日:2023-12-05

    Inventor: 王苁 王金伟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气液分离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气液分离器,其包括分离器壳体,沿所述分离器壳体的轴向开设有容置腔,所述分离器壳体的上端开设有与所述容置腔连通的进气孔和排气孔;排水盖,所述排水盖密封设置在所述分离器壳体的下端,且所述排水盖上开设有与所述容置腔连通的排水孔;浮子,所述浮子滑动设置在所述容置腔中,所述浮子的下端设置有封堵件,所述封堵件正对所述排水孔,所述封堵件用于封堵所述排水孔。本实用新型能够保证气液分离效果的同时,避免气体从排水孔处逸出,减少气体的浪费,提升产气效率。

Patent Agency Rank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