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开(公告)号:CN119362731A
公开(公告)日:2025-01-24
申请号:CN202411490482.3
申请日:2024-10-24
Applicant: 广西电网有限责任公司电力科学研究院 , 重庆大学
Abstract: 本申请提供一种基于T型三电平的双向无线充电系统的控制方法,用于解决现有双向无线充电系统控制方法中冗余开关模态多控制复杂的问题。具体步骤为:设定直流电压参考值并与采集到的直流电压值相减后,经过PI调节器得到电流参考值,采集电网侧三相电流值与三相电压值;将三相电压值和电流值进行adc/dq转换分别输出扰动变量和电流输出变量,将轴扰动变量输入锁相环装置进行相位检测;将电流输出变量以及电流参考值输入电流环解耦装置进行解耦,输出电压参考值;将电压参考值进行adc/dq逆向转换,输出三相电压参考值并进行SVPWM调制。本申请的控制方法实现了充电与并网模式的切换,且并网模式下的并网电流谐波满足并网要求。
-
公开(公告)号:CN118889717A
公开(公告)日:2024-11-01
申请号:CN202410906858.8
申请日:2024-07-08
Applicant: 广西电网有限责任公司电力科学研究院 , 重庆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动态无线电能传输技术领域,具体公开了一种短导轨式动态无线充电系统及其控制方法,针对短导轨式动态无线充电系统在短导轨模式下的过渡区域存在严重的功率跌落问题,发射端和接收端均采用LCC‑S串联混合拓扑网络,构成输入串联输出串联(ISOS)的双能量传输通道,避免了因为互感值跌落引起的电流激增问题;在发射端和接收端采用解耦的DDQ线圈,其中LCC型网络用于Q线圈,S网络用于DD线圈,利于实现电流恒定输出;通过配置相应的电感与电容值,使系统的输出电流与负载无关,在此基础上,优化参数Lf的取值以及选取两个相邻接收端的最优间距,使短导轨式动态无线充电系统的电流输出波动率满足要求。
-
公开(公告)号:CN118801587A
公开(公告)日:2024-10-18
申请号:CN202410906944.9
申请日:2024-07-08
Applicant: 广西电网有限责任公司电力科学研究院 , 重庆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无线电能传输技术领域,具体公开了一种双层PCB线圈及基于此的无线充电异物检测方法及系统,该双层PCB线圈包括由上及下层级设置的顶层线圈、PCB基板和底层线圈,PCB基板用于产生寄生电容,并与顶层线圈和底层线圈自身的电感形成LC并联补偿特性,在保证检测线圈高灵敏度的同时,提高了系统的集成度。该方法及系统针对检测线圈参数偏移的问题,基于检测线圈阻抗值阈值确定在检测线圈自共振频率附近的最佳激励频率,以对检测线圈进行激励,在最佳激励频率下放大检测线圈的信号变化,以提高检测线圈的灵敏度,以抵消检测线圈参数漂移的不利影响。在最佳激励频率下通过计算检测线圈的振幅比和相位差实现对生物体和金属异物的一体化检测。
-
公开(公告)号:CN119543479A
公开(公告)日:2025-02-28
申请号:CN202411496373.2
申请日:2024-10-25
Applicant: 广西电网有限责任公司电力科学研究院 , 重庆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无线电能传输(Wireless Power Transfer,WPT)技术领域,具体公开了一种基于分区计算的WPT系统耦合机构损耗计算方法与系统,针对线圈磁场强度分布不均匀和磁通密度分布不均匀的特点,对连续的线圈的磁场强度分布图和磁芯的磁通密度模分布图进行离散化,得到不同的线圈分区和磁芯分区,并计算各个线圈分区的面积占比和磁芯分区的体积占比,而每个线圈分区以该线圈分区的磁场强度峰值作为参与计算的磁场强度值,每个磁芯分区以该磁芯分区的磁通密度峰值作为参与计算的磁通密度,从而在现有的损耗计算模型的基础上,单独计算每个分区的损耗,最后进行求和,得到线圈、磁芯的总损耗,进一步得到耦合机构的总损耗。实验验证了本发明的准确性。
-
公开(公告)号:CN119598779A
公开(公告)日:2025-03-11
申请号:CN202411452052.2
申请日:2024-10-17
Applicant: 广西电网有限责任公司电力科学研究院 , 重庆大学
IPC: G06F30/23 , G06F30/27 , G06N3/0499 , H02J50/10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磁耦合无线电能传输技术领域,具体公开了一种基于神经网络的多参数WPT系统金属异物检测方法及系统,其基于M种辨识参数的不同组合能够唯一确定WPT系统的不同工作状态的一一关系,根据N种工作状态下对应的M种辨识参数构建神经网络模型和数据集,并采用构建的数据集对神经网络模型进行训练及测试,得到的神经网络模型可针对任一组M种辨识参数输出对应的工作状态,从而确定是否含金属异物。本发明将WPT系统的多参数融合,利用神经网络模型对系统不同工况下的金属异物检测进行研究,能判断工作条件的改变以及能在一定位置识别一定尺寸的金属异物。
-
公开(公告)号:CN119543480A
公开(公告)日:2025-02-28
申请号:CN202411498995.9
申请日:2024-10-25
Applicant: 广西电网有限责任公司电力科学研究院 , 重庆大学
IPC: H02J50/70 , H02J50/12 , H02M1/12 , H02M7/5387
Abstract: 本申请提供一种WPT系统共模传导噪声的抑制方法及系统,用于解决现有WPT系统高频输入侧和输出侧的传导干扰大的技术问题。包括原边电路和副边电路,所述原边电路包括直流电源、输出电容、全桥逆变电路、原边补偿电路和原边线圈,所述副边电路包括副边线圈、副边补偿电路、整流电路、输出电容和负载,所述直流电源与输出电容之间设置有线性阻抗网络LISN,所述输出电容与全桥逆变电路之间设置有无源对消电路。本申请通过将平衡电容法与无源对消电路相结合消除了原副边谐振电容产生的共模传导噪声以及因桥口电位快速变化和谐振电容引起的共模传导干扰。
-
公开(公告)号:CN119030331A
公开(公告)日:2024-11-26
申请号:CN202411206253.4
申请日:2024-08-30
Applicant: 广西电网有限责任公司电力科学研究院 , 重庆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无线电能传输技术领域,具体公开了一种适用于多模块并联S‑S型MC‑WPT系统及其控制方法,其使用模块投切策略来提升较远工况时的系统传输效率,即当系统的开环输入输出功率增大,副边移相的占空比降低到某一值时,通过切出原边或副边的若干个全桥模块,来等效降低系统的开环输入输出功率,使MC‑WPT系统在输入电压和输出电压不变的情况下,增大副边有源桥的移相角,即提升副边有源桥的占空比,以减小开关管的开关损耗,实现系统总体效率的提升。
-
公开(公告)号:CN119527087A
公开(公告)日:2025-02-28
申请号:CN202411497755.7
申请日:2024-10-25
Applicant: 广西电网有限责任公司电力科学研究院 , 重庆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无线电能传输技术领域,具体公开了一种静态无线充电系统功率调节方法及系统,针对系统输出电压波动,设计降压buck电路,通过实时检测系统输出电压,进一步与参考输出电压作对比,配合电压环动态控制降压buck电路中MOS管的占空比,实现对系统输出电压的动态恒压调节,使得系统输出功率稳定。另外,基于发射端逆变电压的波动,通过实时检测高频逆变输出电压与电流以进行电压环电流环控制,实现发射端逆变电压的稳定输出,有利于系统输出功率的进一步稳定。对比结果表明,本发明提供的静态无线充电系统功率调节方法及系统,能够快速地稳定静态无线充电系统的输出功率。
-
公开(公告)号:CN119519439A
公开(公告)日:2025-02-25
申请号:CN202411452772.9
申请日:2024-10-17
Applicant: 广西电网有限责任公司电力科学研究院 , 重庆大学
Abstract: 本申请提供一种MC‑WPT系统的副边空载恒压控制方法,MC‑WPT系统为双向无线充电系统。用于解决现有双向无线充电系统副边恒压控制系统复杂控制响应慢的技术问题。具体步骤为:构建双向无线充电系统的电流和电压应力表达式以及有功无功功率与负载电流表达式;对系统的负载电流表达式进行分析,获取影响参数,根据负载电流、负载电压和输出功率的数学关系,在影响参数中选取控制参数;通过选取的影响参数对系统空载时的负载电压进行恒压控制。本申请通过对双向无线充电系统进行分析,选取系统外移相位角作为副边空载恒压控制参数对副边空载时进行恒压控制,该控制方法无需原边和副边进行通信或过多的电压电流量采集,降低了恒压控制的复杂度。
-
公开(公告)号:CN119519165A
公开(公告)日:2025-02-25
申请号:CN202411485229.9
申请日:2024-10-23
Applicant: 广西电网有限责任公司电力科学研究院 , 重庆大学
Abstract: 本申请提供一种双向无线充电系统的宽范围自抗扰控制方法,用于解决现有BWPT系统在宽范围工况下的传输稳定性差以及传输效率低的技术问题。具体步骤为:设定系统参考功角;采集第n次采样时电能接收端电路的实时输出电流和电压信号,计算系统功角;判定计算的系统功角与系统参考功角是否相等,若相等,则自抗扰控制完成,若不相等,则计算系统功角与系统参考功角的差值并输入LADRC控制器;LADRC控制器估计状态变量及总扰动并加以补偿输出控制信号,将控制信号限幅后作用于PWM发生器,经驱动电路后控制电能接收端电路全桥逆变器的开关管。本申请实现了系统的恒流输出。控制过程无需原副边之间通信,具有动态响应快,抗干扰性能强的优势。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