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开(公告)号:CN119598779A
公开(公告)日:2025-03-11
申请号:CN202411452052.2
申请日:2024-10-17
Applicant: 广西电网有限责任公司电力科学研究院 , 重庆大学
IPC: G06F30/23 , G06F30/27 , G06N3/0499 , H02J50/10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磁耦合无线电能传输技术领域,具体公开了一种基于神经网络的多参数WPT系统金属异物检测方法及系统,其基于M种辨识参数的不同组合能够唯一确定WPT系统的不同工作状态的一一关系,根据N种工作状态下对应的M种辨识参数构建神经网络模型和数据集,并采用构建的数据集对神经网络模型进行训练及测试,得到的神经网络模型可针对任一组M种辨识参数输出对应的工作状态,从而确定是否含金属异物。本发明将WPT系统的多参数融合,利用神经网络模型对系统不同工况下的金属异物检测进行研究,能判断工作条件的改变以及能在一定位置识别一定尺寸的金属异物。
-
公开(公告)号:CN119543480A
公开(公告)日:2025-02-28
申请号:CN202411498995.9
申请日:2024-10-25
Applicant: 广西电网有限责任公司电力科学研究院 , 重庆大学
IPC: H02J50/70 , H02J50/12 , H02M1/12 , H02M7/5387
Abstract: 本申请提供一种WPT系统共模传导噪声的抑制方法及系统,用于解决现有WPT系统高频输入侧和输出侧的传导干扰大的技术问题。包括原边电路和副边电路,所述原边电路包括直流电源、输出电容、全桥逆变电路、原边补偿电路和原边线圈,所述副边电路包括副边线圈、副边补偿电路、整流电路、输出电容和负载,所述直流电源与输出电容之间设置有线性阻抗网络LISN,所述输出电容与全桥逆变电路之间设置有无源对消电路。本申请通过将平衡电容法与无源对消电路相结合消除了原副边谐振电容产生的共模传导噪声以及因桥口电位快速变化和谐振电容引起的共模传导干扰。
-
公开(公告)号:CN119030331A
公开(公告)日:2024-11-26
申请号:CN202411206253.4
申请日:2024-08-30
Applicant: 广西电网有限责任公司电力科学研究院 , 重庆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无线电能传输技术领域,具体公开了一种适用于多模块并联S‑S型MC‑WPT系统及其控制方法,其使用模块投切策略来提升较远工况时的系统传输效率,即当系统的开环输入输出功率增大,副边移相的占空比降低到某一值时,通过切出原边或副边的若干个全桥模块,来等效降低系统的开环输入输出功率,使MC‑WPT系统在输入电压和输出电压不变的情况下,增大副边有源桥的移相角,即提升副边有源桥的占空比,以减小开关管的开关损耗,实现系统总体效率的提升。
-
公开(公告)号:CN118920724A
公开(公告)日:2024-11-08
申请号:CN202410911249.1
申请日:2024-07-09
Applicant: 广西电网有限责任公司电力科学研究院 , 重庆大学
Abstract: 本申请提供一种具有位置检测功能的无线充电系统及其位置调整方法,用于解决复用耦合机构的线圈作为检测线圈都存在只能检测单个方向或精度不高的问题。系统包括能量传输组件和信号传输组件,能量传输组件包括功率发射线圈LP、功率接收线圈LS和磁集成谐振线圈Lf1,信号传输组件包括信号发射线圈LDP和信号接收线圈LDS;功率发射线圈LP、磁集成谐振线圈Lf1和信号发射线圈LDP依次层叠设置,功率接收线圈LS和信号接收线圈LDS层叠设置,位置检测时,磁集成谐振线圈Lf1和信号接收线圈LDS作为检测线圈分别检测X轴和Y轴的位置偏移。本申请同时实现了两个方向位置的检测,通过线圈的复用降低了系统的复杂度,提高了线圈的利用率。
-
公开(公告)号:CN118842204A
公开(公告)日:2024-10-25
申请号:CN202410877183.9
申请日:2024-07-02
Applicant: 广西电网有限责任公司电力科学研究院 , 重庆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无线电能传输技术领域,具体公开了一种基于变结构式混合拓扑实现恒流恒压输出的WPT系统,其设计了一种变结构式混合拓扑,该电路将CLC‑S型和S‑CLC型拓扑的输入端进行了串联,将CLC‑S型和S‑CLC型拓扑的输出端进行并联,这部分为前级电路,主要用以提升系统的抗偏移性能,并且在此基础上将变结构式T型补偿拓扑加入输出端,组成后级T型电路,通过改变后级T型电路的结构实现恒流/恒压切换的目的。同时为提高系统抗偏移性能,对系统补偿参数进行设计。实验验证了本发明提供的基于变结构式混合拓扑实现恒流恒压输出的WPT系统能实现恒流恒压切换,并且在恒压模式下和恒流模式下均具有较高的抗偏移性能。
-
公开(公告)号:CN117278169A
公开(公告)日:2023-12-22
申请号:CN202311197321.0
申请日:2023-09-15
Applicant: 广西电网有限责任公司电力科学研究院 , 重庆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一种用于电动汽车无线充电的能信同传方法及系统,方法包括以下步骤:S1:将原边需要发送的数据映射成对应的字符,并按照8位二进制编码的方式对每个字符进行编码,且每个字符所对应的8位二进制编码中最多不超过2位0;S2:确定切换频率,其中编码“1”对应频率f1、编码“0”对应频率f2;S3:确定频率切换时间点,然后产生对应频率的PWM方波驱动逆变器;S4:读取接收线圈上的感应信号,并对两种频率信号的上升沿进行计数;S5:解调出对应的二进制字符,并还原得到原边发送的数据。其效果是:在不改变系统结构和元器件参数的情况下,仅通过改变编码方式即可优化系统性能,有效降低信号传输过程对能量传输造成的影响。
-
公开(公告)号:CN117277612A
公开(公告)日:2023-12-22
申请号:CN202311189097.0
申请日:2023-09-14
Applicant: 广西电网有限责任公司电力科学研究院 , 重庆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无线电能传输技术领域,具体公开了一种融合红外传感和线圈阻抗检测的无线传能异物检测方法,首先通过测量检测线圈的阻抗变化快速确定是否有金属异物或生物体异物存在,当存在时通过红外传感对异物进行温升判断,若不存在温升,则可确认异物是生物体异物,若存在温升,则需要判断此种情形是只存在金属异物还是金属异物和生物体异物共存,所以,进一步根据温度分布特性来区分两种异物,生物体异物的表面温度一般低于其内部温度,呈现外冷内热,而金属异物由于涡流分布的不均匀,其温度主要是集中在表面,呈现外热内冷,从而可区分出是只存在金属异物还是两种异物共存,并且通过红外热成像还能确定各种异物的位置。
-
公开(公告)号:CN117277611A
公开(公告)日:2023-12-22
申请号:CN202311188890.9
申请日:2023-09-14
Applicant: 广西电网有限责任公司电力科学研究院 , 重庆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一种基于运放特性的金属异物检测方法及系统,检测过程包括以下步骤:S1:在检测区域铺设异物检测线圈,并通过配谐电路连接在运算放大器的输出端上;S2:在运算放大器的输入端加载输入信号,检测运算放大器的输出电压值;S3:判定运算放大器的输出电压值与参考电压值之间的压差是否超过预设阈值,如果超过,则认定存在金属异物。其效果是:电路简单,检测方便,能够快速的实现异物检测,同时方便定位,保障了无线充电过程中的安全问题。
-
公开(公告)号:CN117220425A
公开(公告)日:2023-12-12
申请号:CN202311189077.3
申请日:2023-09-14
Applicant: 广西电网有限责任公司电力科学研究院 , 重庆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用于无线充电的异物检测模块及自激振荡电路,属于无线电能传输技术领域,模块中包括激励线圈Np、反馈线圈Ns和异物检测线圈Ld,所述激励线圈Np和所述反馈线圈Ns并行设置于承载板的第一线圈层,所述异物检测线圈Ld设置于所述承载板的第二线圈层且分别与所述激励线圈Np和所述反馈线圈Ns感应耦合。其效果是:将其配合对应的自激振荡电路工作时,不需要设置特定的谐振频率,避免传统阻抗法中由于配谐电容偏差导致检测精度的下降。除此之外,无需对每一个线圈进行配谐,只需要有起振电容即可,减少了阵列化线圈的工作量。
-
公开(公告)号:CN117200474A
公开(公告)日:2023-12-08
申请号:CN202311170414.4
申请日:2023-09-11
Applicant: 广西电网有限责任公司电力科学研究院 , 重庆大学
IPC: H02J50/60 , H02J50/12 , G06V10/764 , G06V10/82 , H04N23/667 , G01V1/00 , G01J5/48 , G01J1/42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无线电能传输技术领域,具体公开了一种异物介入后的无线传能控制方法,首先对异物进行检测及识别,然后根据此时的异物类型和各类异物之间的距离设置对各种异物的期望温度,随后获取各类异物的实际温度最高值,并将其与对应的期望温度进行比对,若均小于对应的期望温度,表示此时不存在安全隐患,无需降低功率传输,反之则表示存在安全隐患,需要降低功率传输,以降低金属异物的实际温度,直至异物不存在或者各类异物的实际温度均小于期望温度,在温度调节的过程中,同时开启异物清除装置进行异物清除,在异物清除完成后调整无线传能系统的AC‑DC变换器,恢复原功率传输。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