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导体装置
    1.
    发明授权

    公开(公告)号:CN113035865B

    公开(公告)日:2021-10-08

    申请号:CN202110225613.5

    申请日:2019-01-17

    Abstract: 半导体装置(1)具有:半导体层(40),具有主面(40a及40b);金属层(31),具有主面(31a及31b),主面(31a)与主面(40b)接触,比半导体层(40)厚,由第1金属材料构成;金属层(30),具有主面(30a及30b),主面(30a)与主面(31b)接触,由杨氏模量比第1金属材料大的金属材料构成;以及晶体管(10及20);晶体管(10)在半导体层(40)的主面(40a)侧具有源极电极(11)及栅极电极(19);晶体管(20)在半导体层(40)的主面(40a)侧具有源极电极(21)及栅极电极(29),将从源极电极(11)经由金属层(31)到源极电极(21)的双向路径作为主电流路径。

    半导体装置及安装基板
    4.
    发明公开

    公开(公告)号:CN119895574A

    公开(公告)日:2025-04-25

    申请号:CN202380065910.5

    申请日:2023-09-11

    Abstract: 能够面朝上安装的芯片尺寸封装型的半导体装置(1)具备:半导体层(40);垂直型MOS晶体管(10),形成在半导体层(40)内;保护膜(35);第一布线电极(12),与垂直型MOS晶体管(10)的源极电极(13)连接;以及第二布线电极(52),与垂直型MOS晶体管(10)的栅极电极(19)连接,在半导体层(40)的平面图中的第一布线电极(12)的外周部分,形成由源极电极(13)、保护膜(35)以及第一布线电极(12)的依次层叠而成的、向半导体装置(1)的上方突出的第一外周构造(101),在半导体层(40)的平面图中的第二布线电极(52)的外周部分,形成由栅极电极(19)、保护膜(35)以及第二布线电极(52)的依次层叠而成的、向半导体装置(1)的上方突出的第二外周构造(102)。

    半导体装置
    6.
    发明公开

    公开(公告)号:CN113035865A

    公开(公告)日:2021-06-25

    申请号:CN202110225613.5

    申请日:2019-01-17

    Abstract: 半导体装置(1)具有:半导体层(40),具有主面(40a及40b);金属层(31),具有主面(31a及31b),主面(31a)与主面(40b)接触,比半导体层(40)厚,由第1金属材料构成;金属层(30),具有主面(30a及30b),主面(30a)与主面(31b)接触,由杨氏模量比第1金属材料大的金属材料构成;以及晶体管(10及20);晶体管(10)在半导体层(40)的主面(40a)侧具有源极电极(11)及栅极电极(19);晶体管(20)在半导体层(40)的主面(40a)侧具有源极电极(21)及栅极电极(29),将从源极电极(11)经由金属层(31)到源极电极(21)的双向路径作为主电流路径。

    半导体装置
    7.
    发明授权

    公开(公告)号:CN112368845B

    公开(公告)日:2025-01-10

    申请号:CN201980040521.0

    申请日:2019-01-17

    Abstract: 半导体装置(1)具有:半导体层(40),具有主面(40a及40b);金属层(31),具有主面(31a及31b),主面(31a)与主面(40b)接触,比半导体层(40)厚,由第1金属材料构成;金属层(30),具有主面(30a及30b),主面(30a)与主面(31b)接触,比半导体层(40)厚,由杨氏模量比第1金属材料大的金属材料构成;以及晶体管(10及20);晶体管(10)在半导体层(40)的主面(40a)侧具有源极电极(11)及栅极电极(19);晶体管(20)在半导体层(40)的主面(40a)侧具有源极电极(21)及栅极电极(29),将从源极电极(11)经由金属层(31)到源极电极(21)的双向路径作为主电流路径。

    半导体装置
    9.
    发明公开

    公开(公告)号:CN112368845A

    公开(公告)日:2021-02-12

    申请号:CN201980040521.0

    申请日:2019-01-17

    Abstract: 半导体装置(1)具有:半导体层(40),具有主面(40a及40b);金属层(31),具有主面(31a及31b),主面(31a)与主面(40b)接触,比半导体层(40)厚,由第1金属材料构成;金属层(30),具有主面(30a及30b),主面(30a)与主面(31b)接触,比半导体层(40)厚,由杨氏模量比第1金属材料大的金属材料构成;以及晶体管(10及20);晶体管(10)在半导体层(40)的主面(40a)侧具有源极电极(11)及栅极电极(19);晶体管(20)在半导体层(40)的主面(40a)侧具有源极电极(21)及栅极电极(29),将从源极电极(11)经由金属层(31)到源极电极(21)的双向路径作为主电流路径。

Patent Agency Rank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