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身前部构造
    1.
    发明公开

    公开(公告)号:CN115246444A

    公开(公告)日:2022-10-28

    申请号:CN202210117692.2

    申请日:2022-02-08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车身前部构造,其在输入碰撞载荷时能够避免朝向车辆后方位移的发动机钩挂于各前侧车架的弯曲部。该车身前部构造具备配置于前侧车架(12)的车宽方向内侧的动力单元(34),在动力单元(34)中的与前侧车架(12)相对的侧面的车辆后端侧形成有以随着趋向车辆后方而成为车宽方向内侧的方式倾斜的滑动面(36),前侧车架(12)具有仰视观察以随着趋向车辆前方而位于车宽方向外侧的方式弯曲的弯曲部(50),在该弯曲部(50)的车宽方向内侧具有以随着趋向车辆后方而成为车宽方向内侧的方式倾斜的斜面(52),该滑动面(36)与斜面(52)以从车宽方向观察时至少一部分沿着车辆前后方向重叠的方式配置。

    车身前部构造
    2.
    发明授权

    公开(公告)号:CN115246445B

    公开(公告)日:2025-01-14

    申请号:CN202210117704.1

    申请日:2022-02-08

    Abstract: 本发明的课题为,能够抑制与高度不同于本车前侧车架的前端的对向车辆之间的错车碰撞,并且吸收基于前侧车架的前端部外侧的SOT碰撞产生的碰撞能量。车身前部构造(10)具有:沿前后方向延伸设置的中空形状的前侧车架(11);配置在车架(11)的内部的L字截面形状的第一加强板(21a、21b、21c);和在车架(11)的内部配置在第一加强板(21a~21c)的前方侧的第二加强板(22)。车架(11)具有沿前后方向延伸设置的棱线,第一加强板(21a~21c)以使L字截面形状的棱线与车架(11)的棱线重合的方式配置。第二加强板(22)构成为,前端侧与后端侧相比向车宽方向外侧偏离,并且后端侧与第一加强板(21a~21c)的前端侧沿前后方向排列。

    车身前部构造
    3.
    发明授权

    公开(公告)号:CN115246446B

    公开(公告)日:2024-11-15

    申请号:CN202210119103.4

    申请日:2022-02-08

    Abstract: 本发明的课题为,能够抑制与高度不同于本车前侧车架的前端的对向车辆之间的错车碰撞,并且吸收前侧车架的前端部外侧的基于SOT碰撞产生的碰撞能量。车身前部构造(10)具有:沿前后方向延伸设置的中空形状的前侧车架(11);配置在车架(11)的内部的コ字截面形状的第一加强板(21);和在车架(11)的内部配置于第一加强板(21)的前方侧的第二加强板(22)。车架(11)具有沿前后方向延伸设置的棱线,第一加强板(21)以使コ字截面形状的棱线与车架(11)的棱线重合的方式配置。第二加强板(22)构成为,前端侧与后端侧相比向车宽方向外侧偏离,并且后端侧与第一加强板(21)的前端侧沿前后方向排列。

    车身前部构造
    4.
    发明授权

    公开(公告)号:CN115246444B

    公开(公告)日:2024-08-09

    申请号:CN202210117692.2

    申请日:2022-02-08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车身前部构造,其在输入碰撞载荷时能够避免朝向车辆后方位移的发动机钩挂于各前侧车架的弯曲部。该车身前部构造具备配置于前侧车架(12)的车宽方向内侧的动力单元(34),在动力单元(34)中的与前侧车架(12)相对的侧面的车辆后端侧形成有以随着趋向车辆后方而成为车宽方向内侧的方式倾斜的滑动面(36),前侧车架(12)具有仰视观察以随着趋向车辆前方而位于车宽方向外侧的方式弯曲的弯曲部(50),在该弯曲部(50)的车宽方向内侧具有以随着趋向车辆后方而成为车宽方向内侧的方式倾斜的斜面(52),该滑动面(36)与斜面(52)以从车宽方向观察时至少一部分沿着车辆前后方向重叠的方式配置。

    车身前部构造
    5.
    发明授权

    公开(公告)号:CN115107883B

    公开(公告)日:2025-04-29

    申请号:CN202210021485.7

    申请日:2022-01-10

    Abstract: 本发明的课题为,向前侧车架有效传递荷载输入,同时使变形状况稳定。前侧车架(1)的前端部(1a)向车宽方向的外侧扩大宽度,具有:沿车宽方向延伸的平坦的上壁(3);从上壁(3)的内端向下方延伸的内壁(4);从内壁(4)的下端向外侧下方倾斜延伸的第一倾斜壁(5);和从第一倾斜壁(5)的外端向外侧延伸的平坦的下壁(6)。另外,前端部(1a)具有将上壁(3)和下壁(6)的各外端缘之间沿上下方向连结的外壁(7);和在上壁(3)与下壁(6)之间上下延伸并将前侧车架(11)的前端部(1a)的截面沿车宽方向一分为二的加强壁(9)。被一分为二的前端部(1a)的一个截面(d1)包括第一倾斜壁(5)。

    车辆后部结构
    6.
    发明公开
    车辆后部结构 审中-实审

    公开(公告)号:CN118182641A

    公开(公告)日:2024-06-14

    申请号:CN202211598413.5

    申请日:2022-12-14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车辆后部结构,具有较高刚性以确保车体安全性。车辆后部结构包括:后部底板面板,包括沿着车辆前后方向延伸的后侧车侧架;车轮罩,配置于所述后侧车侧架在车辆上下方向上的上方;以及支腿,从所述后侧车侧架向车宽方向的外侧延伸,且所述支腿构成为所述车轮罩的一部分,其中所述支腿包括在所述车辆上下方向上较所述后侧车侧架突出地向上方延伸的延伸部。

    车身前部构造
    7.
    发明公开

    公开(公告)号:CN115257942A

    公开(公告)日:2022-11-01

    申请号:CN202210021012.7

    申请日:2022-01-10

    Abstract: 本发明的课题为,抑制在以折曲部为中心向车宽方向的外侧倾斜的方向上作用的应力。仪表板下构件(28)具有从车辆前方朝向车辆后方降低的倾斜面(32),在该倾斜面(32)中,前侧车架(12)具有当侧视观察时以越趋向车辆后方越位于车辆下方的方式沿着倾斜面(32)折曲的折曲部(34),前侧车架(12)的与该折曲部(34)相比位于车辆后方的车辆后方部分沿着所述地板面水平地向车辆后方延伸,并且前侧车架(12)的车辆后方部分的车辆后端(12a)与前通道侧车架(44)的车辆后端(44a)相比更加向车辆后方延伸。

    车身前部结构
    8.
    发明授权

    公开(公告)号:CN107021136B

    公开(公告)日:2019-04-12

    申请号:CN201611110787.2

    申请日:2016-12-06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车身前部结构。车身前部结构具备配置于车身前部的前侧车架(1),前侧车架(1)具备沿前后方向延伸的前车架(2)和从前车架(2)的后端部向后下方延伸的后车架(3),在前车架(2)的后部设置有在前后方向上彼此分离的前隔板(50)及后隔板(60),和由车宽方向外侧的外侧壁向车宽方向内侧凹进而成的凹部(16),凹部(16)位于前隔板(50)与后隔板(60)之间。据此,能够在发生来自车辆前方的碰撞时使前车架的后部可靠地向车宽方向外侧折弯。

    车身前部结构
    9.
    发明授权

    公开(公告)号:CN107010121B

    公开(公告)日:2019-02-19

    申请号:CN201611080833.9

    申请日:2016-11-30

    Inventor: 中本直希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车身前部结构,其具备前侧车架(1)、横构件(3)、副车架(5)以及用于紧固副车架的后端部的副车架安装部(8),横构件(3)具备:横构件主体(30),其在底壁(30a)形成有孔部(31);以及增强部件(40),其由拉伸强度低于横构件主体的材料形成,且与横构件主体的底壁重叠而接合于横构件主体内,并且在上方配置有紧固螺母(N3),孔部具有:直径大于紧固螺母的大径孔(32);和对大径孔的端缘进行切削形成的切口部(33),增强部件(40)具有与孔部对应而向下方凹下设置而成的凹下壁部(41),该凹下壁部具有与切口部对应的排水孔(47)。据此,能够实现轻量化。

    车身前部结构
    10.
    发明公开

    公开(公告)号:CN107010121A

    公开(公告)日:2017-08-04

    申请号:CN201611080833.9

    申请日:2016-11-30

    Inventor: 中本直希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车身前部结构,其具备前侧车架(1)、横构件(3)、副车架(5)以及用于紧固副车架的后端部的副车架安装部(8),横构件(3)具备:横构件主体(30),其在底壁(30a)形成有孔部(31);以及增强部件(40),其由拉伸强度低于横构件主体的材料形成,且与横构件主体的底壁重叠而接合于横构件主体内,并且在上方配置有紧固螺母(N3),孔部具有:直径大于紧固螺母的大径孔(32);和对大径孔的端缘进行切削形成的切口部(33),增强部件(40)具有与孔部对应而向下方凹下设置而成的凹下壁部(41),该凹下壁部具有与切口部对应的排水孔(47)。据此,能够实现轻量化。

Patent Agency Rank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