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开(公告)号:CN110949539B
公开(公告)日:2022-08-23
申请号:CN201910905519.7
申请日:2019-09-24
Applicant: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Abstract: 提供了一种车身前部结构,所述车身前部结构包括设置在车身(3)的前部中的前罩(7)以及安装到所述车身并位于所述前罩的下方的端口装置(30)。所述前罩包括外板(7A)和附接到所述外板的背侧的内板(7B),所述外板和所述内板限定了面向所述端口装置并沿所述外板和所述内板的厚度方向穿过所述外板和所述内板的端口开口(21),并且所述外板和所述内板沿着所述端口开口的周缘(22)彼此焊接,并且在所述外板的围绕所述端口开口的周边部分的外表面上设置有装饰件(23),并且在所述车身上设置有用于选择性地关闭所述端口开口的盖(58)。
-
公开(公告)号:CN110949515A
公开(公告)日:2020-04-03
申请号:CN201910881365.2
申请日:2019-09-18
Applicant: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车体后部结构,后方碰撞时的载荷难以施加于在后副车架的后部配置的驱动源。车体后部结构(1)具有:左右的后侧车架(71);后副车架(72),其安装于左右的后侧车架;后轮(74),其经由悬架(73)而支承于后副车架;以及驱动源(75),其安装于后副车架的上侧,驱动源配置成其重心(G)位于比后轮的旋转轴(O)靠后方的位置,后副车架具有:左右一对后副车架纵梁(91),其前后延伸;以及后副车架横梁(93),其左右延伸,并与左右的后副车架纵梁结合,后副车架横梁在左右方向的中央部具有向后方突出的突出部(93L),突出部的后端位于比驱动源的后端靠后方的位置。
-
公开(公告)号:CN110949512A
公开(公告)日:2020-04-03
申请号:CN201910880538.9
申请日:2019-09-18
Applicant: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车体后部结构,在后方碰撞的载荷大时使载荷传递至后副车架。车体后部结构(1)具有:左右一对后侧车架(71),其在车辆(2)的后部前后延伸;后副车架(72),其安装于左右的后侧车架;以及左右一对冲击吸收结构(130),其设置于后侧车架各自的后端,向后方延伸,后副车架具有:左右一对后副车架纵梁(91),其前后延伸;以及后副车架横梁(93),其左右延伸,并与左右的后副车架纵梁结合,后副车架横梁在左右方向的中央部具有向后方突出的突出部(93L),突出部的后端位于比后侧车架的后端靠后方的位置,且位于比冲击吸收结构的后端靠前方的位置。
-
公开(公告)号:CN103228526A
公开(公告)日:2013-07-31
申请号:CN201180056200.3
申请日:2011-11-08
Applicant: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IPC: B62D25/04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B62D25/04 , B60J5/0447 , B60J5/0458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在中柱(13)的闭合截面内设置有隔板(15)的车辆的侧部构造(10)。隔板(15)以相对于下车门横梁(27)的重叠部(27a)在车宽方向上重叠的方式配置,且具有能够支承重叠部(27a)的移动限制部(61)。当下车门横梁(27)因从车辆侧方输入到下车门横梁(27)上的载荷而发生移动时,移动限制部(61)支撑下车门横梁(27)的重叠部(27a),而限制重叠部(27a)向上下方向移动。
-
公开(公告)号:CN110949515B
公开(公告)日:2022-04-19
申请号:CN201910881365.2
申请日:2019-09-18
Applicant: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车体后部结构,后方碰撞时的载荷难以施加于在后副车架的后部配置的驱动源。车体后部结构(1)具有:左右的后侧车架(71);后副车架(72),其安装于左右的后侧车架;后轮(74),其经由悬架(73)而支承于后副车架;以及驱动源(75),其安装于后副车架的上侧,驱动源配置成其重心(G)位于比后轮的旋转轴(O)靠后方的位置,后副车架具有:左右一对后副车架纵梁(91),其前后延伸;以及后副车架横梁(93),其左右延伸,并与左右的后副车架纵梁结合,后副车架横梁在左右方向的中央部具有向后方突出的突出部(93L),突出部的后端位于比驱动源的后端靠后方的位置。
-
公开(公告)号:CN110949539A
公开(公告)日:2020-04-03
申请号:CN201910905519.7
申请日:2019-09-24
Applicant: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Abstract: 提供了一种车身前部结构,所述车身前部结构包括设置在车身(3)的前部中的前罩(7)以及安装到所述车身并位于所述前罩的下方的端口装置(30)。所述前罩包括外板(7A)和附接到所述外板的背侧的内板(7B),所述外板和所述内板限定了面向所述端口装置并沿所述外板和所述内板的厚度方向穿过所述外板和所述内板的端口开口(21),并且所述外板和所述内板沿着所述端口开口的周缘(22)彼此焊接,并且在所述外板的围绕所述端口开口的周边部分的外表面上设置有装饰件(23),并且在所述车身上设置有用于选择性地关闭所述端口开口的盖(58)。
-
公开(公告)号:CN103228526B
公开(公告)日:2016-01-06
申请号:CN201180056200.3
申请日:2011-11-08
Applicant: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IPC: B62D25/04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B62D25/04 , B60J5/0447 , B60J5/0458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在中柱(13)的闭合截面内设置有隔板(15)的车辆的侧部构造(10)。隔板(15)以相对于下车门横梁(27)的重叠部(27a)在车宽方向上重叠的方式配置,且具有能够支承重叠部(27a)的移动限制部(61)。当下车门横梁(27)因从车辆侧方输入到下车门横梁(27)上的载荷而发生移动时,移动限制部(61)支撑下车门横梁(27)的重叠部(27a),而限制重叠部(27a)向上下方向移动。
-
公开(公告)号:CN116890936A
公开(公告)日:2023-10-17
申请号:CN202310240349.1
申请日:2023-03-14
Applicant: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IPC: B62D25/20
Abstract: 本发明的课题为,当向车辆输入侧碰撞荷载时抑制对下纵梁作用的力矩而提高侧碰撞荷载的吸收效率。下纵梁构造(10)具有在地板面板(11)的车宽方向外侧沿车辆前后方向延伸、并通过车内侧的下纵梁内构件(2a1)与车外侧的下纵梁外构件(2a2)的组合而构成闭合截面的下纵梁(12a),下纵梁(12a)在闭合截面内具有多个分隔部件(21)、和沿着下纵梁(12a)的长边方向将该多个分隔部件(21)连结的加强件(22)。加强件(22)构成为,沿着由下纵梁内构件(2a1)的车内侧的内侧壁(1b)和上壁(1a)形成的角落部(1c)配设。
-
公开(公告)号:CN116353707A
公开(公告)日:2023-06-30
申请号:CN202211319814.2
申请日:2022-10-26
Applicant: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IPC: B62D25/04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车身侧部构造,其为了提高交通的安全性而抑制侧碰撞时立柱向车内侧的变形量,同时能够吸收足够的侧碰撞载荷。本发明的车身侧部构造中,从具有中空截面的下纵梁(12)向上方延伸的中柱(48)(立柱)通过立柱内构件(48b)和与该立柱内构件(48b)的车宽方向外侧接合的加强件(48a)而形成闭合截面,所述加强件(48a)呈向车宽方向外侧突出的凸形状,所述车身侧部构造的特征在于,所述加强件(48a)具有向所述下纵梁(12)的截面内插入的插入部(38),并且与所述下纵梁(38)相比在上方具有脆弱部(37)。
-
公开(公告)号:CN110949512B
公开(公告)日:2022-09-16
申请号:CN201910880538.9
申请日:2019-09-18
Applicant: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车体后部结构,在后方碰撞的载荷大时使载荷传递至后副车架。车体后部结构(1)具有:左右一对后侧车架(71),其在车辆(2)的后部前后延伸;后副车架(72),其安装于左右的后侧车架;以及左右一对冲击吸收结构(130),其设置于后侧车架各自的后端,向后方延伸,后副车架具有:左右一对后副车架纵梁(91),其前后延伸;以及后副车架横梁(93),其左右延伸,并与左右的后副车架纵梁结合,后副车架横梁在左右方向的中央部具有向后方突出的突出部(93L),突出部的后端位于比后侧车架的后端靠后方的位置,且位于比冲击吸收结构的后端靠前方的位置。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