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开(公告)号:CN110949512B
公开(公告)日:2022-09-16
申请号:CN201910880538.9
申请日:2019-09-18
Applicant: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车体后部结构,在后方碰撞的载荷大时使载荷传递至后副车架。车体后部结构(1)具有:左右一对后侧车架(71),其在车辆(2)的后部前后延伸;后副车架(72),其安装于左右的后侧车架;以及左右一对冲击吸收结构(130),其设置于后侧车架各自的后端,向后方延伸,后副车架具有:左右一对后副车架纵梁(91),其前后延伸;以及后副车架横梁(93),其左右延伸,并与左右的后副车架纵梁结合,后副车架横梁在左右方向的中央部具有向后方突出的突出部(93L),突出部的后端位于比后侧车架的后端靠后方的位置,且位于比冲击吸收结构的后端靠前方的位置。
-
公开(公告)号:CN110949520B
公开(公告)日:2022-03-18
申请号:CN201910884554.5
申请日:2019-09-18
Applicant: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Inventor: 野口悟
Abstract: 一种抑制纵梁与横梁的连结部的应力集中,从而提高连结部的刚性、强度的副车架结构。后副车架(10)具有在车辆前后方向上延伸的左右一对纵梁(18、18)和在左右一对纵梁(18、18)之间沿着车宽方向延伸的前横梁(20),具备将各纵梁(18)与前横梁(20)连结的左右一对角撑板(23、23),各角撑板(23)具有在纵梁(18)与前横梁(20)之间呈倾斜状延伸的倾斜面部(60),前横梁(20)具有与角撑板(23)的倾斜面部(60)连续的倾斜面部(56)。
-
公开(公告)号:CN112789213A
公开(公告)日:2021-05-11
申请号:CN201880097931.4
申请日:2018-09-27
Applicant: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IPC: B62D21/00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副车架构造,其包括:左右一对的车身侧部车架(12、12),其配置于车身侧部;左右一对的纵构件(20、20),其在从各车身侧部车架向车宽中央侧分离规定距离的位置以沿着各车身侧部车架的方式延伸;以及后横梁(24),其在左右一对的纵构件的车辆后方部位(20e)之间沿车宽方向延伸,后横梁具有第1安装部(26)、延长部(28)、及第2安装部(30),第1安装部安装于各所述纵构件,延长部以从第1安装部朝向车宽方向外侧且朝向上方侧延伸的方式设置,第2安装部在延长部的车宽方向外侧端部安装于车身侧部车架。
-
公开(公告)号:CN112752701A
公开(公告)日:2021-05-04
申请号:CN201880097937.1
申请日:2018-09-27
Applicant: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IPC: B62D21/00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副车架构造。其包括:左右一对的车身侧部车架(12、12),其具有弯曲部(15);车身横梁(14),其在左右一对的车身侧部车架之间沿车宽方向延伸;载荷传递部件(17),其连结各车身侧部车架的从弯曲部朝向车辆前方侧的部位和车身横梁的比车宽方向外侧端部靠车宽方向中央侧的部位;左右一对纵构件(20、20),其以沿着各车身侧部车架的方式延伸;以及前横梁(22),其在左右一对纵构件之间沿车宽方向延伸,前横梁具有:第1安装部(26),其安装于各纵构件;延长部(28),其从第1安装部沿车宽方向延伸;以及第2安装部(30),其在延长部的车宽方向外侧端部安装于载荷传递部件。
-
公开(公告)号:CN110949517B
公开(公告)日:2021-06-25
申请号:CN201910884411.4
申请日:2019-09-18
Applicant: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Inventor: 野口悟
Abstract: 提高前横梁与后横梁之间的区域的刚性、强度的后副车架结构。其具备:左右一对纵梁(18、18),它们在车辆前后方向上延伸;以及前横梁(20)及后横梁(22),它们在纵梁之间沿着车宽方向延伸,并且沿着车辆前后方向彼此分开规定间隔地配置,各纵梁(18)在前横梁(20)与后横梁(22)之间的区域具有朝向相对于纵梁(18)的长度方向交叉的下方向鼓出的凸部(26),该凸部(26)的车宽方向的尺寸(H2)比纵梁(18)的车宽方向的尺寸(H1)小(H1>H2)。
-
公开(公告)号:CN110949525B
公开(公告)日:2021-03-16
申请号:CN201910897775.6
申请日:2019-09-20
Applicant: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Inventor: 野口悟
Abstract: 一种即便是设置有上弯部的情况下,也避免刚性、强度的降低的后副车架结构。其具备:左右一对纵梁(18、18);前横梁(20)及后横梁(22),它们在左右一对侧梁(18、18)之间沿着车宽方向延伸,并且沿着车辆前后方向彼此分开规定间隔地配置;左右一对上弯部(24、24),它们在各纵梁(18)中的前横梁(20)与后横梁(22)之间的区域,通过将各纵梁(18)上弯而设置;以及左右一对拉条(27、27),它们从各上弯部(24)的上弯开始的立起部(25)的附近朝向车辆后方侧延伸,并且连结于后横梁(22)。
-
公开(公告)号:CN111032493A
公开(公告)日:2020-04-17
申请号:CN201780093891.1
申请日:2017-08-29
Applicant: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Abstract: 本发明的车辆后部构造(S)的特征在于,包括分别配置在车身后部两侧的后侧车架(2)和配置在所述后侧车架(2)的下方的后副车架(4),所述后副车架(4)的后端在前后方向上配置在与所述后侧车架(2)的后端相同的位置或比所述后侧车架(2)的后端靠后方的位置。本发明提供一种与以往相比车辆后碰撞时的碰撞载荷的传递性能优异且能够使碰撞能的吸收性能进一步提高的车辆后部构造(S)。
-
公开(公告)号:CN110949522A
公开(公告)日:2020-04-03
申请号:CN201910885087.8
申请日:2019-09-18
Applicant: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Inventor: 野口悟
Abstract: 在抑制车身整体的重量增加、成本增加的同时,提高动力单元的支承刚性的副车架结构。后副车架(10)具备:左右一对纵梁(18、18),它们在车辆前后方向上延伸;以及前横梁(20),它们在左右一对纵梁(18、18)之间沿着车宽方向延伸,其中,该后副车架(10)具备:装配部(24),其支承于前横梁(20);以及托架(28),其设置于装配部(24)与前横梁(20)之间,在托架(28)与前横梁(20)之间设置有第一套管构件(38)。而且,在前横梁(20)的闭合截面部(26)内,与第一套管构件(38)呈同轴状地配置有第二套管构件(46)。
-
公开(公告)号:CN110949512A
公开(公告)日:2020-04-03
申请号:CN201910880538.9
申请日:2019-09-18
Applicant: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车体后部结构,在后方碰撞的载荷大时使载荷传递至后副车架。车体后部结构(1)具有:左右一对后侧车架(71),其在车辆(2)的后部前后延伸;后副车架(72),其安装于左右的后侧车架;以及左右一对冲击吸收结构(130),其设置于后侧车架各自的后端,向后方延伸,后副车架具有:左右一对后副车架纵梁(91),其前后延伸;以及后副车架横梁(93),其左右延伸,并与左右的后副车架纵梁结合,后副车架横梁在左右方向的中央部具有向后方突出的突出部(93L),突出部的后端位于比后侧车架的后端靠后方的位置,且位于比冲击吸收结构的后端靠前方的位置。
-
公开(公告)号:CN112752701B
公开(公告)日:2023-01-24
申请号:CN201880097937.1
申请日:2018-09-27
Applicant: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IPC: B62D21/00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车身后部构造。其包括:左右一对的车身侧部车架(12、12),其具有弯曲部(15);车身横梁(14),其在左右一对的车身侧部车架之间沿车宽方向延伸;载荷传递部件(17),其连结各车身侧部车架的从弯曲部朝向车辆前方侧的部位和车身横梁的比车宽方向外侧端部靠车宽方向中央侧的部位;左右一对纵构件(20、20),其以沿着各车身侧部车架的方式延伸;以及前横梁(22),其在左右一对纵构件之间沿车宽方向延伸,前横梁具有:第1安装部(26),其安装于各纵构件;延长部(28),其从第1安装部沿车宽方向延伸;以及第2安装部(30),其在延长部的车宽方向外侧端部安装于载荷传递部件。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