副车架结构
    1.
    发明公开

    公开(公告)号:CN106184368A

    公开(公告)日:2016-12-07

    申请号:CN201510474748.X

    申请日:2015-08-05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B62D21/11 B60K5/1208 B60K5/1216 B60K5/1283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副车架结构,其降低从路面对副车架输入的振动,且利用已存的副车架结构而进一步提高防振效果。副车架结构体(10)具备:配置于前横梁(20)而对动力装置(P)进行浮动支承的第一防振装置(100a)及第一弹性体而对动力装置(P)进行浮动支承的第二防振装置(100b)及圆筒状衬套(86)。另外,在接地面上接地的车轮(W)由配置在副车架结构体(10)的下部侧的悬架下臂(15)弹性地支承。(64);以及配置于后横梁(18)的安装托架(32)

    副架构造
    2.
    发明公开

    公开(公告)号:CN105599811A

    公开(公告)日:2016-05-25

    申请号:CN201510684502.5

    申请日:2015-10-20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B62D21/11 B60K5/12 B60K5/1216 F16F7/00 B62D21/09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副架构造,与以往相比更进一步提高防振效果。副架构造体(10)具备:安装托架(32),其设置于第二防振装置(100b)与后横梁(18)之间,且将第二防振装置(100b)安装在后横梁(18)上;以及四个弹性套筒(54),其在四个支承点(SP)将安装托架(32)支承为能够相对于后横梁(18)浮动,从发动机(E)向第二防振装置(100b)输入负荷的负荷输入点(IP)在俯视时位于被四个支承点(SP)包围的区(G)内。

    副车架的安装结构
    3.
    发明公开

    公开(公告)号:CN102069848A

    公开(公告)日:2011-05-25

    申请号:CN201010534341.9

    申请日:2010-11-02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B62D21/11 F16F1/3849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经由弹性组件(43)将配置在车身(21)下方的副车架(11)安装于所述车身的结构。弹性组件(43)包括:位于车身的下方且位于副车架的上方的第一安装部件(51);离开第一安装部件(51)而位于该第一安装部件(51)的正上方的第二安装部件(52);夹在第一安装部件(51)与第二安装部件(52)之间的弹性体(53)。第一安装部件(51)安装于车身。第二安装部件(52)安装于副车架(11)。

    车辆用动力单元的支承装置

    公开(公告)号:CN101070048B

    公开(公告)日:2010-05-26

    申请号:CN200710096116.X

    申请日:2007-04-13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B60K5/1208 B60K5/04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车辆用动力单元的支承装置,能够提高车辆的操作稳定性、改善乘坐舒适性。其中,将动力源(51)和减速器(52)在车宽方向排列相互结合结构的横置式动力单元(50)容纳于动力单元的容纳室内,至少通过配置在车宽方向两侧的动力源侧支架(64)及减速器侧支架(65)将动力单元的支承在车身上。左右侧支架(64、65)位于动力单元重心(Gc)上方。从正面看车辆(10)时,动力源侧支架(64)的弹簧轴线(Vr1)和减速器侧支架(65)的弹簧轴线(Vr2)按照在动力单元重心(Gc)位置上方交叉的方式分别倾斜。动力单元的支承装置(60)的整体弹性中心(Ed)位于重心下方。

    车辆用动力单元的支承装置

    公开(公告)号:CN101070048A

    公开(公告)日:2007-11-14

    申请号:CN200710096116.X

    申请日:2007-04-13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B60K5/1208 B60K5/04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车辆用动力单元的支承装置,能够提高车辆的操作稳定性、改善乘坐舒适性。其中,将动力源(51)和减速器(52)在车宽方向排列相互结合结构的横置式动力单元(50)容纳于动力单元的容纳室内,至少通过配置在车宽方向两侧的动力源侧支架(64)及减速器侧支架(65)将动力单元的支承在车身上。左右侧支架(64、65)位于动力单元重心(Gc)上方。从正面看车辆(10)时,动力源侧支架(64)的弹簧轴线(Vr1)和减速器侧支架(65)的弹簧轴线(Vr2)按照在动力单元重心(Gc)位置上方交叉的方式分别倾斜。动力单元的支承装置(60)的整体弹性中心(Ed)位于重心下方。

    摩擦搅拌接合方法
    6.
    发明授权

    公开(公告)号:CN103658969B

    公开(公告)日:2017-08-08

    申请号:CN201310424559.2

    申请日:2013-09-17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即便在对施加了镀敷或涂装的被接合件进行接合的情况下,也可得到坚实的接合、尤其是在接合起点处得到坚实的接合的接合方法。图6(b)所示的供试件(B)通过使接合工具(24)从接合起点(22)插入(插入工序),后退至折返点(19)(后退工序),在折返点(19)处转换为前进(折返工序),接着前进至接合终点(21)(前进工序),并在接合终点(21)处上升(拔出工序)而得到。使接合工具在接合起点和折返点之间往返,该折返点与该接合起点相比而设定在接合终点的相反侧。通过使以高速旋转的销部往返,由此在往路中积留于界面的镀敷层等在返路中被卷起而向熔融金属内分散化,其结果是,消除了在界面处的断裂。

    摩擦搅拌接合部件
    7.
    发明授权

    公开(公告)号:CN103028837B

    公开(公告)日:2016-05-11

    申请号:CN201210202474.5

    申请日:2012-06-15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以更少的工时数就能够防止产生腐蚀的摩擦搅拌接合部件。部件(20A)设有向工具(50)侧突出的凸部(30),凸部的高度(H1)比工具的销(51)的长度(h1)高。在凸部设有接合终端部(40),在接合终端部拔出销。在接合结束时在接合终端部拔出销而产生的凹陷部(61)的深度(h2)比凸部的高度小,在部件(10A)中留下从高度减去深度所得到的壁厚(t1)。由于留下壁厚的作业仅仅是从接合终端部拔出销,而不需要其他作业,因此能够减少作业工时数。由于壁厚使得面(82)不会向外部露出,即使部件被置于湿润环境中,且部件(10A)为低电位金属,部件(20A)为高电位金属,也能够防止部件(10A)发生腐蚀。

    车辆用副车架
    8.
    发明公开

    公开(公告)号:CN104507784A

    公开(公告)日:2015-04-08

    申请号:CN201380039905.3

    申请日:2013-07-02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B62D29/008 B62D21/02 B62D21/11 B62D21/00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顺利地引导熔融金属而良好地保持流动性的车辆用副车架。车辆用副车架(14)具备后部副车架(22)。后部副车架(22)的后横梁(32)、左侧梁(23)的后部(24)以及右侧梁(26)的后上部(27)通过铝合金一体地成形为俯视下大致U字形。后横梁(32)具有呈放射状地延伸出的放射肋组(41)和与放射肋组(41)交叉的平行肋组(51)。放射肋组(41)设定为越向车宽方向外侧设置而倾斜角越大。

    车辆动力设备支撑结构
    10.
    发明授权

    公开(公告)号:CN100594141C

    公开(公告)日:2010-03-17

    申请号:CN200580015666.3

    申请日:2005-12-27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B60K5/04 B60K5/1208 B60K5/1216

    Abstract: 本发明的车辆动力设备支撑结构(60)支撑横置型动力设备,所述横置型动力设备具有在车辆的宽度方向上并列地彼此连接的动力源(51)和变速器(52)。动力设备支撑结构包括设置在动力源的端部上的动力源支架(64),和布置在变速器的端部上的变速器支架(65)。如从车辆的前方所观察,动力源支架和变速器支架的各弹簧轴线(Sp1,Sp2)倾斜以在高于动力设备的重心(Gc)的点(Pv)处彼此相交。

Patent Agency Rank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