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开(公告)号:CN107689706A
公开(公告)日:2018-02-13
申请号:CN201710651812.6
申请日:2017-08-02
Applicant: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 株式会社高木精工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母线单元,其能够实现低成本化或品质的稳定化,并且使组装后的耐久性提高。母线单元具备:多个母线,它们将旋转电机的各相的线圈和外部电源分别电连接;多个盖部,它们分别覆盖多个母线的一部分,并分别保持多个母线;以及外侧保持部,其由绝缘材料形成,并且对多个盖部进行集中覆盖,从而在使多个母线彼此电绝缘的状态下被成形。
-
公开(公告)号:CN107689706B
公开(公告)日:2020-06-30
申请号:CN201710651812.6
申请日:2017-08-02
Applicant: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 株式会社高木精工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母线单元,其能够实现低成本化或品质的稳定化,并且使组装后的耐久性提高。母线单元具备:多个母线,它们将旋转电机的各相的线圈和外部电源分别电连接;多个盖部,它们分别覆盖多个母线的一部分,并分别保持多个母线;以及外侧保持部,其由绝缘材料形成,并且对多个盖部进行集中覆盖,从而在使多个母线彼此电绝缘的状态下被成形。
-
公开(公告)号:CN108367660A
公开(公告)日:2018-08-03
申请号:CN201680072665.0
申请日:2016-08-24
Applicant: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IPC: B60K1/04
Abstract: 通过使包含电池的高电压控制设备单元的配置最优化,实现车厢内的空间的有效利用。高电压控制设备单元(20)是包含如下部分的单元:2个电池(50-1、50-2),它们沿车辆(1)的车宽方向排列设置;高电压电装部件(56),其用于控制电池(50-1、50-2)的电力供给和接受;以及壳体(30),其构成为将电池(50-1、50-2)和高电压电装部件(56)收纳为一体,2个电池(50-1、50-2)搭载于前排座椅(5-1、5-2)的下侧,高电压电装部件(56)被搭载于车宽方向上的2个电池(50-1、50-2)之间的位置,在壳体(30)的底面(33)上形成有凹部(32),在该凹部(32)中配置沿车辆(1)的前后方向延伸的传动轴(4)。
-
公开(公告)号:CN104157804B
公开(公告)日:2016-09-07
申请号:CN201410152025.3
申请日:2014-04-15
Applicant: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Y02T10/7005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在车辆受到后面碰撞时,防止高电压构件的损伤的车辆用蓄电装置。搭载于在车辆的车身后部形成的凹部内的电池封装体具备电池模块、将电池模块从前后夹着而保持的前部保持构件及后部保持构件、支承于前部保持构件的前表面的接线板。当前部保持构件被在后面碰撞的碰撞载荷的作用下前进的电池模块的框架按压而前进时,支承在前部保持构件的前表面上的接线板可能被夹在前部保持构件的前表面与凹部的前壁之间而发生损伤,但由于具备设置在前部保持构件的前表面上且与凹部的前壁对置的压入构件,且压入构件的前后方向尺寸比接线板的前后方向尺寸大,因此能够使接线板位于通过压入构件与凹部的前壁抵接并撑顶而形成的空间内来防止损伤。
-
公开(公告)号:CN108367660B
公开(公告)日:2020-12-29
申请号:CN201680072665.0
申请日:2016-08-24
Applicant: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IPC: B60K1/04
Abstract: 通过使包含电池的高电压控制设备单元的配置最优化,实现车厢内的空间的有效利用。高电压控制设备单元(20)是包含如下部分的单元:2个电池(50‑1、50‑2),它们沿车辆(1)的车宽方向排列设置;高电压电装部件(56),其用于控制电池(50‑1、50‑2)的电力供给和接受;以及壳体(30),其构成为将电池(50‑1、50‑2)和高电压电装部件(56)收纳为一体,2个电池(50‑1、50‑2)搭载于前排座椅(5‑1、5‑2)的下侧,高电压电装部件(56)被搭载于车宽方向上的2个电池(50‑1、50‑2)之间的位置,在壳体(30)的底面(33)上形成有凹部(32),在该凹部(32)中配置沿车辆(1)的前后方向延伸的传动轴(4)。
-
公开(公告)号:CN104157804A
公开(公告)日:2014-11-19
申请号:CN201410152025.3
申请日:2014-04-15
Applicant: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Y02T10/7005 , H01M2/1077 , B60L11/18 , H01M2220/20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在车辆受到后面碰撞时,防止高电压构件的损伤的车辆用蓄电装置。搭载于在车辆的车身后部形成的凹部内的电池封装体具备电池模块、将电池模块从前后夹着而保持的前部保持构件及后部保持构件、支承于前部保持构件的前表面的接线板。当前部保持构件被在后面碰撞的碰撞载荷的作用下前进的电池模块的框架按压而前进时,支承在前部保持构件的前表面上的接线板可能被夹在前部保持构件的前表面与凹部的前壁之间而发生损伤,但由于具备设置在前部保持构件的前表面上且与凹部的前壁对置的压入构件,且压入构件的前后方向尺寸比接线板的前后方向尺寸大,因此能够使接线板位于通过压入构件与凹部的前壁抵接并撑顶而形成的空间内来防止损伤。
-
公开(公告)号:CN107776390B
公开(公告)日:2020-05-05
申请号:CN201710709809.5
申请日:2017-08-17
Applicant: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能够实现低地板化且将电力设备的防水管路维持在较高位置的车辆。车辆(1)具备:电力设备单元(20);底板(9),其具有收纳电力设备单元(20)的凹状的电力设备单元收纳部(10);及框架构件(33),其悬挂保持电力设备单元(20)。框架构件(33)以电力设备单元(20)的一部分比底板(9)更突出的方式通过保持构件(70)而固定于底板(9)。保持构件(70)具有上端面(71)、下端面(72)及竖壁部(73),在保持构件(70)的上端面(71)紧固框架构件(33),在保持构件(70)的下端面(72)紧固底板(9)。
-
公开(公告)号:CN107776390A
公开(公告)日:2018-03-09
申请号:CN201710709809.5
申请日:2017-08-17
Applicant: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IPC: B60K1/04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能够实现低地板化且将电力设备的防水管路维持在较高位置的车辆。车辆(1)具备:电力设备单元(20);底板(9),其具有收纳电力设备单元(20)的凹状的电力设备单元收纳部(10);及框架构件(33),其悬挂保持电力设备单元(20)。框架构件(33)以电力设备单元(20)的一部分比底板(9)更突出的方式通过保持构件(70)而固定于底板(9)。保持构件(70)具有上端面(71)、下端面(72)及竖壁部(73),在保持构件(70)的上端面(71)紧固框架构件(33),在保持构件(70)的下端面(72)紧固底板(9)。
-
公开(公告)号:CN102820439B
公开(公告)日:2015-04-01
申请号:CN201210093067.5
申请日:2012-03-31
Applicant: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IPC: H01M2/10 , H01M10/6554 , H01M10/6556 , H01M10/6563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H01M2/1077 , H01M2/1083 , H01M10/625 , H01M10/647 , H01M10/6554 , H01M10/6556 , H01M10/6561 , H01M10/6563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车辆用电源装置,其使支承并冷却电池模块的支承板的刚性及冷却性并存。对电池模块进行支承的支承板11具备:上板(15),其与电池模块的底面热抵接;下板(14),其与上板(15)之间划分出冷却介质流动的冷却空间。在下板的上表面形成向冷却空间内突出并沿冷却介质的流动方向延伸的第一加强突起(14c、14d),在上板(15)的上表面形成沿与冷却介质的流动方向交叉的方向延伸的第二加强突起(15d),因此通过第一、第二加强突起能够确保相对于二个方向的弯曲的刚性,并且向冷却空间内突出的第一加强突起沿冷却介质的流动方向延伸,且第二加强突起(15d)向冷却空间外突出,因此不会妨碍冷却介质的流动,从而能够确保冷却性能。
-
公开(公告)号:CN102820439A
公开(公告)日:2012-12-12
申请号:CN201210093067.5
申请日:2012-03-31
Applicant: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H01M2/1077 , H01M2/1083 , H01M10/625 , H01M10/647 , H01M10/6554 , H01M10/6556 , H01M10/6561 , H01M10/6563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车辆用电源装置,其使支承并冷却电池模块的支承板的刚性及冷却性并存。对电池模块进行支承的支承板11具备:上板(15),其与电池模块的底面热抵接;下板(14),其与上板(15)之间划分出冷却介质流动的冷却空间。在下板的上表面形成向冷却空间内突出并沿冷却介质的流动方向延伸的第一加强突起(14c、14d),在上板(15)的上表面形成沿与冷却介质的流动方向交叉的方向延伸的第二加强突起(15d),因此通过第一、第二加强突起能够确保相对于二个方向的弯曲的刚性,并且向冷却空间内突出的第一加强突起沿冷却介质的流动方向延伸,且第二加强突起(15d)向冷却空间外突出,因此不会妨碍冷却介质的流动,从而能够确保冷却性能。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