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开(公告)号:CN100502035C
公开(公告)日:2009-06-17
申请号:CN200410064033.9
申请日:2004-05-28
Applicant: 松下电器产业株式会社
IPC: H01L29/772 , H01L21/335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H01L29/66901 , H01L29/1095 , H01L29/808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半导体器件及其制造方法。为了提高J-FET的浪涌电阻,在P++导电衬底1上形成P型外延层2和N型外延层3;在N型外延层3中形成N+导电源极扩散层4和漏极扩散层5、以及P+导电栅极扩散层6;形成相反导电类型扩散层的防短路层8使其与源极扩散层4和漏极扩散层5的侧壁相邻。利用此构造,可以在器件的表面区域防止由浪涌电压引起的击穿,及改善其浪涌电阻。经形成在器件表面上的保护绝缘膜9中的孔,与源极扩散层4相连的源极电极10和与漏极扩散层5相连的漏极电极11形成在器件的表面一侧。栅极电极12形成在衬底1的背面,且经形成在器件中的接触扩散层7与栅极扩散层6相连。
-
公开(公告)号:CN100502036C
公开(公告)日:2009-06-17
申请号:CN200480038581.2
申请日:2004-06-08
Applicant: 松下电器产业株式会社
IPC: H01L29/78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H01L29/7813 , H01L21/823487 , H01L29/0696 , H01L29/0865 , H01L29/1095 , H01L29/41766 , H01L29/7808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纵型栅极半导体装置及其制造方法。作为晶体管发挥作用的第一区域11,具有:漏极区域111;本体区域112,形成在漏极区域111的上侧;源极区域113A,形成在本体区域112的上侧;以及沟渠,形成在本体区域112且埋人有栅极电极120。在延伸于第二区域12的本体区域112的上侧形成有源极区域113B。
-
公开(公告)号:CN1898801A
公开(公告)日:2007-01-17
申请号:CN200480038581.2
申请日:2004-06-08
Applicant: 松下电器产业株式会社
IPC: H01L29/78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H01L29/7813 , H01L21/823487 , H01L29/0696 , H01L29/0865 , H01L29/1095 , H01L29/41766 , H01L29/7808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纵型栅极半导体装置及其制造方法。作为晶体管发挥作用的第一区域11,具有:漏极区域111;本体区域112,形成在漏极区域111的上侧;源极区域113A,形成在本体区域112的上侧;以及沟渠,形成在本体区域112且埋入有栅极电极120。在延伸于第二区域12的本体区域112的上侧形成有源极区域113B。
-
公开(公告)号:CN1574389A
公开(公告)日:2005-02-02
申请号:CN200410064033.9
申请日:2004-05-28
Applicant: 松下电器产业株式会社
IPC: H01L29/772 , H01L21/335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H01L29/66901 , H01L29/1095 , H01L29/808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半导体器件及其制造方法。为了提高J-FET的浪涌电阻,在P++导电衬底1上形成P型外延层2和N型外延层3;在N型外延层3中形成N+导电源极扩散层4和漏极扩散层5以及P+导电栅极扩散层6;形成相反导电类型扩散层的防短路层8使其与源极扩散层4和漏极扩散层5的侧壁相邻。利用此构造,可以在器件的表面区域防止由浪涌电压引起的击穿,及改善其浪涌电阻。经形成在器件表面上的保护绝缘膜9中的孔,与源极扩散层4相连的源极电极10和与漏极扩散层5相连的漏极电极11形成在器件的表面一侧。栅极电极12形成在衬底1的背面,且经形成在器件中的接触扩散层7与栅极扩散层6相连。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