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间介质式气化器
    1.
    发明授权

    公开(公告)号:CN111902672B

    公开(公告)日:2022-03-11

    申请号:CN201980023994.X

    申请日:2019-03-20

    Abstract: 中间介质式气化器(10)具备:中间介质蒸发部(E1),借助加温介质与中间介质之间的热交换,使中间介质蒸发;以及热交换部(14),由层叠有第1流路层和第2流路层的结构的层叠型热交换器构成。第1流路层具有中间介质流路部和加温介质流路部,在中间介质蒸发部(E1)蒸发的中间介质流入所述中间介质流路部,加温介质流入所述加温介质流路部。第2流路层具有液化气流路部和气体加温流路部,所述液化气流路部构成为液化气流入,并且液化气在所述液化气流路部中被在中间介质流路部中流动的中间介质加热而液化气的至少一部分蒸发,在液化气流路部蒸发的气体在所述气体加温流路部中被在加温介质流路部中流动的加温介质加温。

    热能回收系统及搭载该热能回收系统的船舶

    公开(公告)号:CN109113819B

    公开(公告)日:2021-03-16

    申请号:CN201810650516.9

    申请日:2018-06-22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能够提高热回收效率的热能回收系统。一种热能回收系统,具备发动机(10)、增压器(20)、空气冷却装置(30)、冷却器(40)、第1循环流路(50)、第2循环流路(60)、第1热交换部(71)、第2热交换部(72)、膨胀机(73)、动力回收机(74)和控制部(90),所述控制部在第2温度比第1温度大时,调整工作介质向第1热交换部的流入量,以使在第2热交换部与膨胀机之间的部位处流动的工作介质的过热度成为规定范围,并且在第2温度是第1温度以下时,使第2热交换部中的热交换停止,并调整工作介质向第1热交换部的流入量,以使在第1热交换部与第2热交换部之间的部位处流动的工作介质的过热度成为规定范围。

    中间介质式气化器
    3.
    发明公开

    公开(公告)号:CN111902672A

    公开(公告)日:2020-11-06

    申请号:CN201980023994.X

    申请日:2019-03-20

    Abstract: 中间介质式气化器(10)具备:中间介质蒸发部(E1),借助加温介质与中间介质之间的热交换,使中间介质蒸发;以及热交换部(14),由层叠有第1流路层和第2流路层的结构的层叠型热交换器构成。第1流路层具有中间介质流路部和加温介质流路部,在中间介质蒸发部(E1)蒸发的中间介质流入所述中间介质流路部,加温介质流入所述加温介质流路部。第2流路层具有液化气流路部和气体加温流路部,所述液化气流路部构成为液化气流入,并且液化气在所述液化气流路部中被在中间介质流路部中流动的中间介质加热而液化气的至少一部分蒸发,在液化气流路部蒸发的气体在所述气体加温流路部中被在加温介质流路部中流动的加温介质加温。

    热能回收系统及搭载该热能回收系统的船舶

    公开(公告)号:CN109113819A

    公开(公告)日:2019-01-01

    申请号:CN201810650516.9

    申请日:2018-06-22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能够提高热回收效率的热能回收系统。一种热能回收系统,具备发动机(10)、增压器(20)、空气冷却装置(30)、冷却器(40)、第1循环流路(50)、第2循环流路(60)、第1热交换部(71)、第2热交换部(72)、膨胀机(73)、动力回收机(74)和控制部(90),所述控制部在第2温度比第1温度大时,调整工作介质向第1热交换部的流入量,以使在第2热交换部与膨胀机之间的部位处流动的工作介质的过热度成为规定范围,并且在第2温度是第1温度以下时,使第2热交换部中的热交换停止,并调整工作介质向第1热交换部的流入量,以使在第1热交换部与第2热交换部之间的部位处流动的工作介质的过热度成为规定范围。

    蓄热装置
    8.
    发明授权

    公开(公告)号:CN102575910B

    公开(公告)日:2013-07-17

    申请号:CN201080046064.5

    申请日:2010-10-13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F28D20/025 F28D2020/0086 Y02E60/145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蓄热装置,其具备收容蓄热材料,且在下部形成有由该蓄热材料构成的蓄热材料层的蓄热容器;用于将比重小于蓄热材料的热媒介油从蓄热容器的外部向蓄热材料层内供给的供给管;用于将供给向蓄热材料层内的热媒介油排出向蓄热容器外部的排出管。另外,蓄热装置具备在所述蓄热材料层内沿垂直方向配置的多个金属板(蓄热材料层内部件)。进而,金属板被配置成:金属板的上端位于蓄热材料层的上表面水平L附近以上的高度。根据这种蓄热装置,相比于现有技术更能够防止蓄热材料向蓄热容器外部流出。

    蓄热装置
    9.
    发明公开

    公开(公告)号:CN102575910A

    公开(公告)日:2012-07-11

    申请号:CN201080046064.5

    申请日:2010-10-13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F28D20/025 F28D2020/0086 Y02E60/145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蓄热装置,其具备收容蓄热材料,且在下部形成有由该蓄热材料构成的蓄热材料层的蓄热容器;用于将比重小于蓄热材料的热媒介油从蓄热容器的外部向蓄热材料层内供给的供给管;用于将供给向蓄热材料层内的热媒介油排出向蓄热容器外部的排出管。另外,蓄热装置具备在所述蓄热材料层内沿垂直方向配置的多个金属板(蓄热材料层内部件)。进而,金属板被配置成:金属板的上端位于蓄热材料层的上表面水平L附近以上的高度。根据这种蓄热装置,相比于现有技术更能够防止蓄热材料向蓄热容器外部流出。

Patent Agency Rank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