燃料电池隔离件用表面处理钛材及其制造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16670868A

    公开(公告)日:2023-08-29

    申请号:CN202180079497.9

    申请日:2021-11-19

    Abstract: 提供韧性良好、即使是在严酷的条件下实施了加压成型的情况、表面层与基材的密接性也优异、并且能够长期间维持导电性的燃料电池隔离件用表面处理钛材及其制造方法。燃料电池隔离件用表面处理钛材具备在表面具有钝态皮膜的钛基材和形成在钛基材之上的表面层,表面层包含氧化钛层和碳粒子,碳粒子分散在氧化钛层的内部。氧化钛层与钝态皮膜的合计的膜厚为25nm以上,对将表面层和钝态皮膜合在一起的拉曼光谱进行峰分离的情况下的表示Ti2O3的峰高度与表示TiO2的峰高度的比(Ti2O3/TiO2比率)为0.08以上1.45以下,并且,存在于氧化钛层与钛基材的界面处的空隙比率为0.30以下。

    燃料电池的制造方法
    2.
    发明公开

    公开(公告)号:CN120033268A

    公开(公告)日:2025-05-23

    申请号:CN202411643434.3

    申请日:2024-11-18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燃料电池的制造方法,即便在采用了感压式的粘接剂的情况下也会抑制在粘接层中形成气泡。燃料电池的制造方法具备:在支承膜电极复合体的支承框架的表面沿着既定的密封线涂覆感压式的粘接剂来形成粘接层的工序;使隔膜向支承框架的表面接近直到与被涂覆于支承框架的粘接层接触为止的工序;以及对通过粘接层而接触的支承框架以及隔膜施加压缩力来将支承框架与隔膜相互粘接的工序。在接近的工序中,在与密封线的长度方向垂直的剖面中,粘接层的表面和与该表面对置的隔膜的表面之间的距离在特定的一个位置最小并且随着从该一个位置向上述密封线的宽度方向离开而单调增加。

    燃料电池单电池的制造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05514461B

    公开(公告)日:2018-04-10

    申请号:CN201510645478.4

    申请日:2015-10-08

    Abstract: 具备在电解质膜(5e)两侧分别形成电极催化剂层(5a、5c)的膜电极接合体(5)、配置在膜电极接合体一侧面(51)上的第一气体扩散层(3a)、配置在膜电极接合体另一侧面(52)上的第二气体扩散层(3c)及在膜电极接合体的外周支承膜电极接合体的支承框(2)的燃料电池单电池(1)的制造方法包括:在一侧面上配置有第一气体扩散层的膜电极接合体的另一侧面的外周缘部(E)上形成具有紫外线固化性及热固化性的粘接剂层(10)的工序;在粘接剂层的外侧部分上配置支承框的内周缘部(22)且在粘接剂层的内侧部分上配置第二气体扩散层的外周缘部的工序;使粘接剂层固化而使膜电极接合体、第二气体扩散层及支承框一体化的工序。

    燃料电池系统
    4.
    发明授权

    公开(公告)号:CN104285326B

    公开(公告)日:2016-08-31

    申请号:CN201280072898.2

    申请日:2012-05-01

    Abstract: 本发明的燃料电池系统具备通过使燃料电池的输出电压下降至规定电压来实施催化剂层的性能恢复处理的控制装置。控制装置在判断为燃料电池的发电中形成于催化剂层的氧化皮膜除了包含第一氧化皮膜之外还包含第二氧化皮膜的情况下,推定第二氧化皮膜的量,在判断为该推定量超过规定量(A)时以第二皮膜除去电压以下的设定电压来实施性能恢复处理,其中,所述第一氧化皮膜是通过使燃料电池的输出电压下降至第一皮膜除去电压能够除去的氧化皮膜,所述第二氧化皮膜是如果不下降至比第一皮膜除去电压低的第二皮膜除去电压则无法除去的氧化皮膜。

    燃料电池单电池以及燃料电池单电池的制造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05938911B

    公开(公告)日:2018-11-23

    申请号:CN201610121777.2

    申请日:2016-03-03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燃料电池单电池以及燃料电池单电池的制造方法。在将支承框架从气体扩散层分离的结构中,避免支承框架主体恶化。燃料电池单电池(1)具备:膜电极接合体(5)、以在膜电极接合体的一侧面上残留外周缘部(52e)的方式分别配置在膜电极接合体的两侧面上的气体扩散层(3c、3a)、形成为覆盖外周缘部的粘合剂层(10)、固定在粘合剂层上的支承框架(2)。支承框架包括:树脂制的支承框架主体(20)、形成为分别包覆支承框架主体的两侧面的包覆层(21、22)。支承框架以从膜电极接合体的一侧面上的气体扩散层分离的方式固定在粘合剂层上,还具备形成为覆盖支承框架主体的内侧部分的端部的保护层(33)。

Patent Agency Rank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