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于油底壳的放油塞结构

    公开(公告)号:CN111742119A

    公开(公告)日:2020-10-02

    申请号:CN201880077538.9

    申请日:2018-11-20

    Abstract: 本发明所解决的问题在于提供一种在松开操作期间不会施加过大的剪切摩擦力的放油塞结构,并且即使在反复连接和拆卸放油塞时,也能稳定地实现防松功能。放油塞结构包括:被插入到排油孔(4)中并旋转以防止抽出的柱状止动部分(6);被安装到其外围的O形环;用于上述旋转操作的工具孔(8),其被形成在柱状止动部分(6)的外部暴露端部(6a)上;多个悬臂式弓形臂部分(15),其被形成为从柱状止动部分(6)的外部暴露端部(6a)径向向外凸起,并且还被沿着周向方向接连地布置;以及被形成在每个弓形臂部分(15)的尖端部分上的接合凸起(16),和被形成在排油孔(4)的开口边缘部分上,并且通过凹凸接合与接合凸起(16)安装在一起的接合凹槽(17)。

    密封结构
    2.
    发明公开

    公开(公告)号:CN112627935A

    公开(公告)日:2021-04-09

    申请号:CN202011072926.3

    申请日:2020-10-09

    Abstract: 密封结构包括:主体;固定至该主体的阴螺纹部分,通过该主体沿正常旋转方向旋转,阴螺纹部分被旋拧到放油塞紧固部分的放油孔中;及可弹性变形的臂部分。凹部分形成在放油塞紧固部分中,爪部分形成在臂部分中。当主体沿正常旋转方向旋转时,臂部分弹性变形,同时臂部分的一部分在放油塞紧固部分的顶表面上滑动,直到主体旋转到预定旋转位置,此时,爪部分配合在凹部分中,且释放臂部分的弹性变形,由此防止主体从预定旋转位置旋转。当主体从预定旋转位置沿反向旋转方向旋转时,爪部分在凹部分的第一壁部分上滑动并爬过,同时臂部分弹性变形,由此解除阻止主体从预定旋转位置旋转。

    内燃机的密封构造
    3.
    发明授权

    公开(公告)号:CN107299866B

    公开(公告)日:2021-04-06

    申请号:CN201710242711.3

    申请日:2017-04-14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内燃机的密封构造,能够充分确保在发动机主体部和链条壳体及气缸盖罩这三者的接合部的密封面压。在发动机主体部(1)和链条壳体(3)之间插装壳体侧衬垫(2)。在壳体侧衬垫(2)的上端部形成极粗形状的连接块部(13),将该连接块部(13)嵌合保持于链条壳体(3)侧的收容凹部(10)。连接块部(13)的上表面成为平坦的对接面(13a),将相对于发动机主体部(1)及链条壳体(3)接合的气缸盖罩侧的罩侧衬垫在对接面(13a)对接,将双方的衬垫彼此连接,确保与罩侧衬垫的密封线Q的连续性。

    内燃机的油分离装置
    4.
    发明公开

    公开(公告)号:CN103133083A

    公开(公告)日:2013-06-05

    申请号:CN201210460970.0

    申请日:2012-11-15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F01M13/0416 F01M2013/0433 F01M2013/045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内燃机的油分离装置,其能够高水准地兼顾油分离装置的捕捉效率与压力损失。该内燃机的油分离装置设置在内燃机的汽缸盖罩内,在窜漏气入口与窜漏气出口之间设有贯穿了多个通道孔的间隔壁,通过使在通道孔处形成高速气流的窜漏气撞击到邻接的冲撞板来分离油雾。通道孔为三角形的孔,相邻的两个通道孔,以向上的三角形和向下的三角形交替配置。在圆形孔的情况下,窜漏气的气流仅流经圆形孔的中心附近,通道截面积实质上被缩窄,与此对比,在三角形孔的情况下,高流速区域能够扩展至三角形的两侧,压力损失降低,同时油雾的捕捉效率也比圆形孔高。

    用于油底壳的放油塞结构

    公开(公告)号:CN111742119B

    公开(公告)日:2022-02-11

    申请号:CN201880077538.9

    申请日:2018-11-20

    Abstract: 本发明所解决的问题在于提供一种在松开操作期间不会施加过大的剪切摩擦力的放油塞结构,并且即使在反复连接和拆卸放油塞时,也能稳定地实现防松功能。放油塞结构包括:被插入到排油孔(4)中并旋转以防止抽出的柱状止动部分(6);被安装到其外围的O形环;用于上述旋转操作的工具孔(8),其被形成在柱状止动部分(6)的外部暴露端部(6a)上;多个悬臂式弓形臂部分(15),其被形成为从柱状止动部分(6)的外部暴露端部(6a)径向向外凸起,并且还被沿着周向方向接连地布置;以及被形成在每个弓形臂部分(15)的尖端部分上的接合凸起(16),和被形成在排油孔(4)的开口边缘部分上,并且通过凹凸接合与接合凸起(16)安装在一起的接合凹槽(17)。

    内燃机的油分离器的入口构造

    公开(公告)号:CN105715404B

    公开(公告)日:2019-10-25

    申请号:CN201510952453.9

    申请日:2015-12-17

    Inventor: 林京吾 野中敦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内燃机的油分离器的入口构造,用于阻止通过凸轮轴卷起的油进入挡板开口部。在作为油分离器的入口的挡板开口部(4)的下方设有从下方覆盖开口部的内燃机前后方向(X)的至少中央部分的倒V字状遮蔽板(11)。遮蔽板在与开口部的纵开口缘部(8、8)之间形成有朝向内燃机前方以及内燃机后方分别开口的两个流入口(16、16)。在开口部的内燃机前后方向(X)的中央部设有沿内燃机宽度方向(Y)横切开口部并且在遮蔽板(11)上沿与挡板(2)正交的面延伸的纵肋(9)。向前后方向斜飞溅并从两个流入口(16、16)进入的油与纵肋的内燃机前方侧以及内燃机后方侧的面(9c、9d)碰撞。由此,阻止油进入开口部。

    盖罩的注油构造
    7.
    发明公开

    公开(公告)号:CN103883423A

    公开(公告)日:2014-06-25

    申请号:CN201310703594.8

    申请日:2013-12-19

    Inventor: 野中敦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盖罩的注油构造,能够防止油料从注入口(22)泄漏,同时能够实现盖罩(10)的简单化/小型化。在以下面周缘部(13)固定于发动机的上部的盖罩(10)上,设置向上开口的注油口(22)。将该注油口(22)配置于与盖罩(10)相比的外侧。通过从盖罩(10)的侧壁(25)向外侧延伸的注油路(26),使注油口(22)与盖罩(10)的内部连通。将注油路(26)上下分割构成,将其下侧部分(28)一体形成于盖罩(10),同时,在构成其上侧部分的上侧分割体(29)上形成注油口(22)。

    合成树脂制罩的排放螺母安装构造

    公开(公告)号:CN108131177B

    公开(公告)日:2021-06-22

    申请号:CN201710951366.0

    申请日:2017-10-13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一种合成树脂制罩的排放螺母安装构造,能从合成树脂制油底壳(10)的外侧面侧简单地组装排放螺母(11)。解决倒勾问题,降低油底壳的制造成本。排放螺母具有:形成有紧固排放塞(12)的内螺纹部(13)的六边形的螺母部(15)、圆筒部(14)和两者间的大径部(16)。在油底壳(10)的外侧面具备螺母部(15)所嵌合的非圆形的螺母嵌合部(31)。在开口形成于螺母嵌合部(31)的底面的台阶部(32)和大径部(16)之间插装O形环(34)。圆筒部(14)嵌合于由排列设置于油底壳(10)的内侧面的多个片部(37)构成的圆筒嵌合部(38)的内部。使多个片部(37)的前端卡止于设置在圆筒部(14)的前端的颚部(21),由此在轴向上固定排放螺母。

    内燃机的油分离装置
    10.
    发明授权

    公开(公告)号:CN103133083B

    公开(公告)日:2016-10-05

    申请号:CN201210460970.0

    申请日:2012-11-15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F01M13/0416 F01M2013/0433 F01M2013/045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内燃机的油分离装置,其能够高水准地兼顾油分离装置的捕捉效率与压力损失。该内燃机的油分离装置设置在内燃机的汽缸盖罩内,在窜漏气入口与窜漏气出口之间设有贯穿了多个通道孔的间隔壁,通过使在通道孔处形成高速气流的窜漏气撞击到邻接的冲撞板来分离油雾。通道孔为三角形的孔,相邻的两个通道孔,以向上的三角形和向下的三角形交替配置。在圆形孔的情况下,窜漏气的气流仅流经圆形孔的中心附近,通道截面积实质上被缩窄,与此对比,在三角形孔的情况下,高流速区域能够扩展至三角形的两侧,压力损失降低,同时油雾的捕捉效率也比圆形孔高。

Patent Agency Rank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