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开(公告)号:CN119401029A
公开(公告)日:2025-02-07
申请号:CN202411379332.5
申请日:2024-09-30
IPC: H01M10/6552 , H01M10/613 , H01M10/6551 , H01M10/625
Abstract: 本发明提出了一种浸没式电池包热管理系统,包括:电池包箱体,电池包箱体内部充填有换热介质;多个单体电池,设置于电池包箱体内并浸没于换热介质中;冷却箱体,固定设置于电池包箱体一侧,冷却箱体上开设有进液口和出液口,进液口和出液口用于向冷却箱体内循环通入冷却介质;热管,设置有多个,热管具有蒸发段和冷凝段,多个热管的蒸发段均匀设置于电池包箱体内,且蒸发段浸没于换热介质中,冷凝段伸入至冷却箱体内并浸没于冷却介质中。通过将单体电池浸没于静态换热介质中,减少温度梯度,避免散热不均。热管蒸发段在电池包内布置,冷凝段接触动态冷却介质,可以实现对单体电池高效散热,避免了冷却介质对单体电池机械冲击,延长了电池寿命。
-
公开(公告)号:CN118943573A
公开(公告)日:2024-11-12
申请号:CN202411000147.0
申请日:2024-07-24
IPC: H01M10/613 , H01M10/6554 , H01M10/6556 , H01M10/6567 , H01M10/6568 , H01M10/625
Abstract: 本发明提出了一种换热板及电池模组,涉及电池技术领域,其包括流道板及盖板,流道板表面凹陷形成有液体腔,液体腔内固定设置有多个蜂窝状排布的扰流结构,扰流结构由中央的扰流柱和至少一圈同心环绕在扰流柱外侧的环形凸起构成,扰流柱和环形凸起均为正六边形结构,各圈环形凸起同扰流柱边缘保持边对边的平行排布,环形凸起与扰流柱之间以及多圈环形凸起之间均设置有第一流道,相邻两个扰流结构最外圈的环形凸起之间具有第二流道,每个环形凸起在水平方向的两个端点处分别开设有与第一流道及第二流道相连通的导流口。本发明不仅降低了液体进出时的压力损耗,还确保了温度场在整个换热板的液体腔中的一致性,有效提高热交换质量和系统的稳定性。
-
公开(公告)号:CN119481418A
公开(公告)日:2025-02-18
申请号:CN202411459937.5
申请日:2024-10-18
IPC: H01M10/613 , H01M10/6567 , H01M10/617 , H01M10/633 , H01M10/48 , H01M10/659 , H01M10/6556
Abstract: 本发明提出了一种浸没式电池包热管理系统及热管理方法,包括电池包箱体,其具有顶部开口的容置腔室,容置腔室内部充填有冷却介质,电池包箱体底部侧壁开设有出液口;多个单体电池,设置于容置腔室内并浸没于冷却介质中;相变工质,设置于容置腔室内且围绕在单体电池外侧;冷却箱体,固定设置于电池包箱体顶部开口处,冷却箱体底面具有与容置腔室相连通的连通口,冷却箱体上开设有进液口;本发明通过结合静态冷却、低流量动态冷却、高流量动态冷却和相变材料的多层次热管理,能够在不同温度条件下,动态调整冷却策略,确保高效散热,相变工质的使用使得电池组内部温度更加均匀,根据需要选择合适的冷却模式,避免不必要的能量消耗。
-
公开(公告)号:CN117317441A
公开(公告)日:2023-12-29
申请号:CN202311423151.3
申请日:2023-10-27
IPC: H01M10/613 , H01M10/6569 , H01M10/63 , H01M10/625 , H01M10/615 , H01M10/6551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复合相变散热层、制备方法及电池热管理系统。该复合相变散热层包括壳体,设置于所述壳体的三周期极小曲面骨架;所述三周期极小曲面骨架将所述壳体分隔为至少两个互不连通的独立空间,不同的独立空间内填充有不同的相变材料。本发明利用晶格曲面将壳体内部分隔成不同的独立空间,然后将具有不同相变温度的相变材料分别填充在不同的独立空间,可扩宽复合相变散热层的工作温度区间,使得安装该散热层的电池热管理系统可面对多变的环境温度以及复杂的工作工况条件。
-
公开(公告)号:CN114455107B
公开(公告)日:2022-10-21
申请号:CN202210196143.9
申请日:2022-03-01
Applicant: 武汉科技大学
IPC: B64G1/64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基于SMA连接件开关的非火工分离装置,用于星箭之间、卫星太阳天线、航天器之间的连接和分离。本发明以SMA连接件作为触发开关,并配以驱动弹簧、约束环、分瓣夹套等零部件构成。在锁紧状态下,分瓣夹套被约束环限制,螺纹闭合,可实现连接功能。解锁时,约束环上端连接SMA连接件,SMA连接件通电加热收缩,其收缩力和驱动弹簧的回复力将带动约束环上移,解除对分瓣夹套的限制,释放弹簧推动分瓣夹套张开解除锁紧状态并释放螺栓。待SMA连接件低于相变温度后,恢复原始状态,将约束环重新压回原位,箍紧分瓣夹套实现复位。本发明克服火工锁紧装置释放装置冲击大、污染多等缺点,具有结构简单、解锁可靠性高、节能环保、可重复使用的优势。
-
公开(公告)号:CN110883305B
公开(公告)日:2021-07-02
申请号:CN201911103106.3
申请日:2019-11-12
Applicant: 武汉科技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提出了一种加工空心电机轴的旋锻锤头,包括锤头本体,锤头本体上具有安装部和与安装部连为一体的锻造部,锻造部顶部沿锤头本体长度方向设置有多个用于锻压成型空心电机轴外轮廓的锻压面,多个锻压面沿锤头本体长度方向呈阶梯状排布,相邻锻压面之间以弧面过渡,其中各锻压面上均设置有相互连接的第一圆弧面和第二圆弧面,第二圆弧面的直径与毛坯锻件直径相等,第一圆弧面的直径与空心电机轴相应段直径相等。本发明所公开的用于加工空心电机轴的旋锻锤头可以使外部形状复杂的空心电机轴通过一道工序即可旋锻成形,还适用于各种大小变径空心轴的旋锻。在锻压成型过程中,遵循“点‑线‑面”准则,提高锻件表面的精度。
-
公开(公告)号:CN110530174B
公开(公告)日:2020-10-13
申请号:CN201910642747.X
申请日:2019-07-16
Applicant: 武汉科技大学
Abstract: 一种基于自激振荡腔室的纵列管式环流换热器,包括换热腔体以及封装在其上部和下部的顶盖和底座,换热腔体包括由内向外套装在一起的内壁、中壁、外壁,三者之间形成内腔室与外腔室,中壁底部均匀设置有内外腔室连通口;内腔室内围绕内壁设置有内腔室传热管,外腔室内围绕中壁设置有外腔室传热管;顶盖上设置有与外腔室传热管相连通的外腔室管程流体入口管,与内腔室传热管相连通的内腔室管程流体入口管,以及与内腔室相连通的壳程流体入口管,底座上设置有与外腔室传热管相连通的外腔室管程流体出口管,与内腔室传热管相连通的内腔室管程流体出口管,外壁上部设置有与外腔室相连通的壳程流体出口管;壳程流体入口管内设置有自激振荡腔室。
-
公开(公告)号:CN110530174A
公开(公告)日:2019-12-03
申请号:CN201910642747.X
申请日:2019-07-16
Applicant: 武汉科技大学
Abstract: 一种基于自激振荡腔室的纵列管式环流换热器,包括换热腔体以及封装在其上部和下部的顶盖和底座,换热腔体包括由内向外套装在一起的内壁、中壁、外壁,三者之间形成内腔室与外腔室,中壁底部均匀设置有内外腔室连通口;内腔室内围绕内壁设置有内腔室传热管,外腔室内围绕中壁设置有外腔室传热管;顶盖上设置有与外腔室传热管相连通的外腔室管程流体入口管,与内腔室传热管相连通的内腔室管程流体入口管,以及与内腔室相连通的壳程流体入口管,底座上设置有与外腔室传热管相连通的外腔室管程流体出口管,与内腔室传热管相连通的内腔室管程流体出口管,外壁上部设置有与外腔室相连通的壳程流体出口管;壳程流体入口管内设置有自激振荡腔室。
-
公开(公告)号:CN104444530B
公开(公告)日:2016-06-08
申请号:CN201410533191.8
申请日:2014-10-11
Applicant: 武汉科技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自动收纸堆码装置。其技术方案是:伺服电机(3)固定在水平架(8)前侧的靠近左边处,光电开关(10)固定在挡纸板(9)的中部,行程开关(16)固定在一根立柱的底部;在两根左侧立柱(19)和两根右侧立柱(11)上端的外侧分别对称地固定有两个左过渡链轮(24)和两个右过渡链轮(7);传动轴(32)的两端对称地由里到外分别设有第一链轮(28)和第二链轮(27),传动轴(32)中部装有升降链轮(30);前后两根左链条(2)和前后两根右链条(4)的一端与各自对应的两个左滑套(17)和两个右滑套(14)连接。收纸托板(13)上堆叠的纸张(12)的侧面设有前侧拍纸板(6)、后侧拍纸板(26)和左侧拍纸板(20)。本发明具有生产效率高、自动化程度高和收纸堆码整齐的特点。
-
公开(公告)号:CN105275702A
公开(公告)日:2016-01-27
申请号:CN201510796939.8
申请日:2015-11-18
Applicant: 武汉科技大学
IPC: F02M67/10
Abstract: 本发明提出了一种空燃比自适应调节的喷油器雾化装置,自激振荡腔是由衬套以及衬套上下两端分别通过上密封圈、下密封圈密封的自激振荡腔上喷嘴、自激振荡腔下喷嘴所围成的圆柱形空心腔,自激振荡腔的内壁即衬套侧壁上开有开孔,导流管插入开孔中与衬套固定连接,进气管与自激振荡腔上喷嘴固定连接,喷管与自激振荡腔下喷嘴固定连接;所述开孔的位置位于自激振荡腔腔体高度的1/2处。本发明自激振荡腔内的自激振荡效应,一方面可使导油管内的燃油根据空气的自激振荡频率自行调整吸入量,实现空燃比的自适应调节,弥补现有化油器式发动机在准确控制空燃比上能力的不足;另一方面可加强燃油雾化效果,弥补了现有技术中喷射油滴不均的缺陷。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