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固碳条带采充系统及其使用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17189111A

    公开(公告)日:2023-12-08

    申请号:CN202311310816.X

    申请日:2023-10-11

    Abstract: 本发明提出了一种固碳条带采充系统及其使用方法,主要由连采机、连续运输系统、超前支护、搬运机械手和膏体负碳充填体搅拌系统组成,连采机通过连续运输机与皮带机衔接,超前支护安装在采煤作业煤巷处并位于连续运输机与皮带机之间;机架固定在履带上,马达设置在机架上并可沿机架移动,马达的输出端可与连续运输机尾部的传动单节相连,搬运机械手设置于连续运输机的尾部;膏体负碳充填体搅拌系统包括材料罐、二氧化碳气罐、搅拌机和输送泵,材料罐、二氧化碳气罐分别与搅拌机的进口连接,搅拌机的出口通过输送泵与充填管路连接。本发明的优点是可以实现在巷道中连续输送煤炭,操作更加快捷,实现短壁充填开采,大大的节省了开采费用。

    水溶液浸泡后煤岩抗压强度的水岩耦合模型的建立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12924331B

    公开(公告)日:2022-10-04

    申请号:CN202110038321.0

    申请日:2021-01-12

    Abstract: 水溶液浸泡后煤岩抗压强度的水岩耦合模型及建立方法,包括:选取若干煤岩试样,对其进行不同pH值的水溶液浸泡试验,浸泡若干天后取出岩样烘干称重,并进行声发射断铅试验、单轴压缩试验。通过浸泡试验获得煤岩质量及溶液中钙离子浓度的变化规律,通过断铅试验及单轴压缩试验分别得到浸泡后煤岩中的声速及浸泡后岩样的抗压强度。基于灰色关联度理论分析煤岩单轴抗压强度与5种影响因素的相关性,选取三种较显著因素,基于响应面法建立煤岩抗压强度关于浸泡后煤岩质量、声速、钙离子浓度的多元回归模型。对于水溶液浸泡后的煤岩试样,利用该回归模型结合三个显著参数可以不做煤岩的压缩破坏性试验即可较好地预测煤岩的抗压强度。

    水溶液浸泡后煤岩抗压强度的水岩耦合模型的建立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12924331A

    公开(公告)日:2021-06-08

    申请号:CN202110038321.0

    申请日:2021-01-12

    Abstract: 水溶液浸泡后煤岩抗压强度的水岩耦合模型及建立方法,包括:选取若干煤岩试样,对其进行不同pH值的水溶液浸泡试验,浸泡若干天后取出岩样烘干称重,并进行声发射断铅试验、单轴压缩试验。通过浸泡试验获得煤岩质量及溶液中钙离子浓度的变化规律,通过断铅试验及单轴压缩试验分别得到浸泡后煤岩中的声速及浸泡后岩样的抗压强度。基于灰色关联度理论分析煤岩单轴抗压强度与5种影响因素的相关性,选取三种较显著因素,基于响应面法建立煤岩抗压强度关于浸泡后煤岩质量、声速、钙离子浓度的多元回归模型。对于水溶液浸泡后的煤岩试样,利用该回归模型结合三个显著参数可以不做煤岩的压缩破坏性试验即可较好地预测煤岩的抗压强度。

    一种大倾角掘进支护液压防滑装置

    公开(公告)号:CN215718877U

    公开(公告)日:2022-02-01

    申请号:CN202120996050.5

    申请日:2021-05-11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大倾角掘进支护液压防滑装置,包括防滑组件和液压系统;防滑组件设置在掘进机主体的尾侧,包括后挂罩、第一支板、滚链轮和第二支板;后挂罩通过掘进机主体上的液压系统活动设置;第一支板、滚链轮和第二支板均设置在后挂罩的下方,液压组件带动第一支板、滚链轮和第二支板活动移动使其与地面接触;滚链轮位于第一支板与第二支板之间,并通过液压缸带动自转;液压组件和液压缸均与液压系统连接,并通过液压系统进行液压回路控制。本一种大倾角掘进支护液压防滑装置,结构简单,有效防止掘进机大倾角上坡工作的打滑现象,提高掘进机工况的适应性和工作效率。

    一种基于优化广义回归神经网络预测工件表面质量的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14139772A

    公开(公告)日:2022-03-04

    申请号:CN202111338364.7

    申请日:2021-11-12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基于优化广义回归神经网络预测工件表面质量的方法,包括:搭建铣削力、铣削振动、工件表面纹理及粗糙度采集系统,获取铣削过程中的力和振动的时域信号及工件表面粗糙度值和纹理图像;从三向铣削力和三向铣削振动加速度的时域信号中提取出降维铣削力均方根和降维铣削振动加速度均方根作为特征值,利用灰色共生矩阵获得工件表面纹理特征值:能量、对比度、相关性、同质性和熵;基于试验数据和粒子群优化广义回归神经网络建立以一维特征及二维特征值为输入参数,粗糙度为输出结果的多维特征预测模型。本发明的方法可预测铣削过程中的工件表面粗糙度,拓展了科学检测铣削过程中工件表面粗糙度的方式。

    一种水-岩作用下煤样质量变化率的时变模型建立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12836861A

    公开(公告)日:2021-05-25

    申请号:CN202110038773.9

    申请日:2021-01-12

    Abstract: 一种水‑岩作用下煤样质量变化率的时变模型建立方法,包括:第一步、测量煤样的尺寸及质量,计算质量密度;第二步、利用超声波测速仪测定煤岩声速;第三步、按设定摩尔浓度配制水溶液,测定溶液中初始钙镁离子浓度,选取一组试样,浸泡于给定摩尔浓度及不同pH值的水溶液,每天测得煤样质量、溶液pH值、钙与镁离子浓度;第四步、计算质量变化率与各影响因素的灰色相对关联度,得到最显著性参数,构建煤样质量变化率关于浸泡天数、溶液的即时pH、溶液即时钙、镁离子浓度的GM(0,N)多元灰色预测模型。通过该模型,利用水溶液中现有的pH值和离子浓度,设定浸泡天数即可对煤样质量变化率及水溶液的侵蚀能力做出预测。

    不同磨损刀具的车削热与多元影响因子的相关性分析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12757052A

    公开(公告)日:2021-05-07

    申请号:CN202011425978.4

    申请日:2020-12-09

    Abstract: 不同磨损刀具的车削热与多元影响因子的相关性分析方法,主要是基于灰色关联度理论及粒子群优化算法对不同磨损刀具的车削热与多元影响因子之间相关性进行分析,包括:制定车削试验方案;搭建试验系统;对不同磨损状态的刀具进行车削试验,得到相应车削参数下刀尖附近的车削温度和三向车削振动加速度数据,提取车削热特征值及车削振动特征值,即车削热功率密度均值及三向车削振动加速度自功率谱密度最大值。基于灰色相关系数,分析不同磨损状态刀具的车削参数及车削振动对刀具车削热的影响,找出对车削热影响显著的因子。基于最小二乘法建模和粒子群算法优化,从能量视角建立车削热关于车削振动及车削参数的粒子群算法预测模型。

    一种刀具车削温升均值的预测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07066775B

    公开(公告)日:2020-03-31

    申请号:CN201610370106.X

    申请日:2016-05-30

    Abstract: 本发明给出了一种刀具温度升高均值的预测方法;将信号采集系统采集到的信号经过处理后获得各次车削试验中的三向加速度均值、温升均值,基于最小二乘法得到刀具温升均值关于车削三向振动加速度及车削参数的多元回归模型,用以预测不同车削参数下、不同车削振动下刀具的平均温度升高值。该方法综合车削振动及车削参数来预测车削温度升高,采用温升值(相对温度)分析车削热,能消除不同环境温度的差异对车削热的影响;还能为理论及数值模拟计算车削热力耦合特性提供一个必要的本构方程,同时一定程度上可以缓解实时测量车削温度的困难。

    铣削噪声与铣削振动的监测及其相关性分析系统及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10091216A

    公开(公告)日:2019-08-06

    申请号:CN201910392532.7

    申请日:2019-05-13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铣削噪声与铣削振动的监测及其相关性分析系统,包括数控机床及工件系统、声学与振动测量系统以及声学与振动相关性分析系统,所述数控机床及工件系统主要由数控铣床、铣削刀具和被加工工件组成;所述声学与振动测量系统主要由声音校准器、声级计、加速度传感器、电荷放大器和高速数据采集仪组成;所述声学与振动相关性分析系统主要由计算机组成。本发明能够同时测量工件在铣削加工过程中产生的噪声和振动,实时监测加工时噪声与振动状态,并分析噪声信号和振动信号的相关性,建立噪声声压级的预测模型,为铣削加工的降噪减振提供理论指导。

    一种金属材料拉伸-扭转组合变形强度条件的建立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08444842A

    公开(公告)日:2018-08-24

    申请号:CN201810193426.1

    申请日:2018-03-09

    Inventor: 喻秋 李顺才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金属材料拉伸-扭转组合变形强度条件的建立方法,该方法先对试件进行声发射断铅试验得到各试件的声速值,再按照设定的拉转加载方案对标记声速值的试件进行拉扭加载试验并采集力学信号,利用信号得到拉扭破坏应力,然后建立拉扭破坏应力关于声速值、拉伸与扭转加载速率的关系模型,根据关系模型及测定的声速值预测材料的拉扭破坏应力,建立试件的拉扭强度条件。本发明建立了金属拉扭破坏应力关于材料声速值、拉伸位移加载速率、扭转加载速率的多元回归模型,基于对金属材料预先测定的声速值及拉扭加载速率,由该模型预测不同试件、不同加载速率下的破坏应力,建立相应材料的拉扭强度条件。

Patent Agency Rank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