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存在互耦条件下基于多普勒频移的直接定位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12180327B

    公开(公告)日:2024-04-09

    申请号:CN202010919481.1

    申请日:2020-09-04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存在互耦条件下基于多普勒频移的直接定位方法,通过利用一个运动单站在沿L型轨迹运动时,在K个时隙内阵列天线接收数据直接估计目标信源的位置坐标。首先,建立存在互耦条件下基于多普勒频移信息的运动单站多时隙阵列信号模型;然后,使用基于秩损法和阵列互耦矩阵结构的算法,初步估计目标信源的位置坐标;使用初步估计出的目标信源位置,估计出阵列互耦系数;估计出阵列的互耦系数后,使用MUSIC算法估计出更准确的目标信源的位置。相比于现有运动多站定位方法,本发明方法可以解决存在互耦条件下的直接定位问题,显著提高对目标的定位精度,尤其是可以提高阵列的自由度;在超自由度的直接定位问题中,该定位方法精度优势更加明显。

    一种两单元全金属Vivaldi圆极化天线

    公开(公告)号:CN114243304B

    公开(公告)日:2023-07-07

    申请号:CN202111463833.8

    申请日:2021-12-03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两单元全金属Vivaldi圆极化天线,为两个十字交叉放置的Vivaldi天线单元和两个同轴馈电,两个Vivaldi天线单元中轴线上两侧为一个弧形开口,在纵向中轴线的底部设有连接体,在连接体和弧形开口之间设有Γ形槽线,Γ形槽线横向槽线的末端,设有一个矩形反射腔,同轴馈电的内导体与Vivaldi天线单元上的Γ形槽线的横向槽线的上表面相连,外导体与Vivaldi天线单元的底面相连。本发明在对Vivaldi天线单元底部连接部分结构进行改变后,实现两个单元的Vivaldi圆极化天线,实现高功率输入,解决了两个全金属Vivaldi天线单元难以实现圆极化辐射的难题,同时也解决了介质型Vivaldi天线难以承受高功率输入的难题。

    一种基于超表面结构的低剖面双圆极化宽带天线

    公开(公告)号:CN114243302B

    公开(公告)日:2023-06-30

    申请号:CN202111450129.9

    申请日:2021-12-01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基于超表面结构的低剖面双圆极化宽带天线,超表面单元放置于上层介质基板的上表面,地板放置于上层介质基板的下表面,地板位于下层介质基板的上方,即地板在上层介质基板与下层介质基板之间,3/4环形微带馈线放置于下层介质基板的下方。本发明能够实现双圆极化辐射,从而实现频谱复用。当给1端口馈电时实现左旋圆极化辐射,给2端口馈电时实现右旋圆极化辐射,采用具有缝隙结构的超表面单元,可以增加谐振,缩小尺寸,拓展带宽。本发明结构简单,制造方便,平面结构可通过快速印刷方式制造。

    基于动态网格多目标粒子群优化法的阵列方向图综合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09933895A

    公开(公告)日:2019-06-25

    申请号:CN201910184745.0

    申请日:2019-03-12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基于动态网格多目标粒子群优化法的阵列方向图综合方法,给定阵列模型和需要优化的阵列参数,确定需要优化的目标函数;然后初始化参数,评估粒子优劣;将表示非支配向量的粒子的位置存储在外部存储库REP中,寻找每个粒子的个体最佳位置RBESTS,更新粒子速度和位置,重新评估种群中的粒子;更新外部存储库和粒子的个体最优位置;达到迭代次数后根据所有非支配解来画出帕累托前端,从中随机选取两个解,分别画出两者的方向图。本发明,可以选出多个优化目标权衡下的所需最优解,在多目标阵列方向图综合中具有很大的优势,在阵列方向图综合领域适用范围广泛。

    一种基于变换域的咬尾Turbo编译码通信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12187291B

    公开(公告)日:2024-03-29

    申请号:CN202011149927.3

    申请日:2020-10-24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基于变换域的咬尾Turbo编译码通信方法,对目标用户的符号信息进行咬尾Turbo编码,得到数据块,生成一个变换域集,同步生成相同的伪随机码,完成有限次域的变换,在目标发射端,根据完成调制后,将调制完成后的信号送入信道中传输,接收端将接受到的信号按照伪随机码的逆序依次执行逆变换域集中相对应的逆变换,完成解调过程,经最大后验概率检测与解调得到符号序列,进行咬尾译码操作获得对发送端可靠的估计结果。本发明通过收发端的伪随机码控制域之间的变换顺序,实现时变,高移动,低截获通信;基于咬尾Turbo编译码技术,利用咬尾的性质,能够突破码长的限制完成数据信息的可靠传输。

Patent Agency Rank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