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双驱动快速反射镜系统及其调节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17518397A

    公开(公告)日:2024-02-06

    申请号:CN202311649149.8

    申请日:2023-12-04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双驱动快速反射镜系统及其调节方法,属于快速反射镜领域,包括反射镜片、镜架、音圈电机驱动器组件、压电陶瓷驱动器组件、中心柔性铰、底座。采用音圈电机驱动器组件和压电陶瓷驱动器组件复合控制的策略来完成对光束的大角度、高精度控制。结合音圈电机驱动器驱动位移大和三点式驱动器布局调节角度大的特点,可以实现对光束的大角度调节,通过角度传感器完成角度的测量进而实现闭环控制。结合压电陶瓷驱动器精度高的特点实现对光束的高精度调节,通过角度传感器完成对其角度的测量进而实现闭环控制。该复合控制快速反射镜系统的控制角度大、控制精度高。

    一种仿生涡环调控装置及推进控制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14771794A

    公开(公告)日:2022-07-22

    申请号:CN202210462628.8

    申请日:2022-04-28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仿生涡环调控装置及推进控制方法,包括若干阵列分布的喷射腔体,每个喷射腔体中均内置有一个磁控形状记忆合金多孔套筒和驱动装置,喷射腔体阵列结构封装在安装板中,安装板的一侧固定于水下航行器上。每个喷射腔体中的驱动装置均可独立控制,带动喷射腔体活塞按照一定的方式进行喷/吸水,产生不同的射流涡环结构,解决了水中涡环结构状态实时调节的难题;通过改变驱动装置的驱动电压,实现喷射腔体阵列结构的联动控制,使得产生的涡环结构之间相互作用,解决了涡环之间相互作用方式控制的难题;通过产生并调节涡环的结构状态,利用涡环中的能量,改变涡环的推进性能,助力于提升水下航行器的静音航行性能和机动灵活性能。

    一种体相热传导结构
    3.
    发明公开

    公开(公告)号:CN110881266A

    公开(公告)日:2020-03-13

    申请号:CN201911212528.4

    申请日:2019-12-02

    Abstract: 一种体相热传导结构,包括散热基体,散热基体内部制作有导热结构,导热结构由高导热系数材料和低导热系数材料交替排列,导热结构和表面热量集中区域相接,表面热量集中区域的上方和热电转换层相接,散热基体及导热结构采用多材料一体化成型制造,散热基体底部设有热传导层,热电转换层的上方设有微沟道散热顶层;本发明能够用于热传导方向调控与定域散热,将多余热能转换为电能,抑制表面热扩散,起到热泵的作用,热电转换的带来的消耗热量效率相比于对流换热消耗热量效率有极大提升,也将极大提高整体结构的散热效率。

    一种低电压驱动的反转变焦微透镜

    公开(公告)号:CN108037550A

    公开(公告)日:2018-05-15

    申请号:CN201711195419.7

    申请日:2017-11-24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G02B3/14

    Abstract: 一种低电压驱动的反转变焦微透镜,包括底层,底层为透明导电层,作为电极;底层上面设有镶嵌有微透镜阵列的多孔结构,镶嵌有微透镜阵列的多孔结构作为中间层;多孔结构的四周连接有第一透明固体板,在多孔结构上部及第一透明固体板内部装有第一透明液体,第一透明固体板及透明液体的上部通过第二透明固体板封装,第一透明固体板、第一透明液体、第二透明固体板构成顶层,顶层为封装保护层;微透镜阵列和第一透明液体材料密度相近,表面能差大;通过在底层施加电压,微透镜能够从凸透镜到平面镜再到凹透镜的光滑连续可重复变化,本发明具有微透镜的高集成度、低成本、快响应、大范围连续无穷变焦的优点。

    一种基于柔性可变形微透镜阵列的立体制造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07720692A

    公开(公告)日:2018-02-23

    申请号:CN201710784381.0

    申请日:2017-09-04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B82B3/0061

    Abstract: 一种基于柔性可变形微透镜阵列的立体制造方法,首先将微观粒子置于纯水中搅拌均匀,再将光通过光纤及柔性可变形微透镜阵列施于微观粒子,在柔性可变形微透镜阵列出射端形成一光学势阱,实现对水溶液中微观粒子的操控;然后,对柔性可变形微透镜阵列施加外场作用力,改变其空间位姿和曲率半径,实现对不同平面微观粒子的操控;然后改变入射光功率,可以改变每次所能操控的水溶液中微观粒子的排布厚度,实现对立体制造中景深范围的控制;最后将水溶液中聚集的微观粒子进行固定成型,实现三维结构的制作;本发明具有工艺简单、可定时/域调节、大景深、高效率、可实现快速成型等优点。

    基于精密电铸三维互联金属微电极阵列及一体化成型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17383504A

    公开(公告)日:2024-01-12

    申请号:CN202311330249.4

    申请日:2023-10-16

    Abstract: 一种基于精密电铸三维互联金属微电极阵列及一体化成型方法,包括柔性膜衬底,柔性膜衬底正面制备有金属电极阵列,柔性膜衬底背面制备有金属引线,金属引线通过互联微电极结构和金属电极阵列连接;一体化成型方法是先清洗柔性膜衬底,再用提拉法对柔性膜衬底正反面匀胶,然后激光切割、加工通孔与对正标记,再用套刻技术对柔性膜衬底正反两面依次曝光,然后对柔性膜衬底正反两面进行同时显影,再进行种子层沉积、剥离工艺,最后进行精密化学电铸;本发明三维互联金属微电极一体化成型,层间电极互相良好,工艺简单。

    一种微结构增强型微混合器及其三维成型制备和应用

    公开(公告)号:CN113976013A

    公开(公告)日:2022-01-28

    申请号:CN202111285214.4

    申请日:2021-11-01

    Abstract: 一种微结构增强型微混合器及其三维成型制备和应用,微混合器包括主流道及内置微结构,主流道采用三维Tesla型流道形式,内置微结构为主流道侧面内置三角形结构;制备方法是先将磁性颗粒复合光敏树脂溶液引入树脂槽,然后构建三维结构模型,进行切片处理得到位图文件,并将其输入到数字动态掩膜板中;再将由光源发出的紫外光重新整形成与位图文件一致的光,使位于成型平台上方的磁性颗粒复合光敏树脂溶液固化,控制成型平台下降,整形‑曝光‑固化过程不断重复,微结构增强型微混合器逐层成型;结合外能量场的作用,内置微结构实现动态化;本发明实现微混合器内置微结构从静态到动态的变化,制备方法简单,可应用于不同流速下或进行多步可调控反应。

    一种基于复合侧壁微结构增强混合效率的被动式微混合器

    公开(公告)号:CN113842824A

    公开(公告)日:2021-12-28

    申请号:CN202111201329.0

    申请日:2021-10-15

    Abstract: 一种基于复合侧壁微结构增强混合效率的被动式微混合器,包括主流道,主流道内部设有复合侧壁微结构;所述复合侧壁微结构是在被动式微混合器内交错的倾斜内肋结构的基础上,在每一个内肋结构对应侧壁上分布一对梯形微结构,梯形微结构高度小于主流道宽度的四分之一,由此而形成复合的、跨尺度的侧壁微结构;本发明将微结构引入传统微混合器中,利用微结构调控局部流场状态,可以为微尺度下被动混合效果的提升,在较宽的雷诺数范围内有效提升被动式微混合器的混合效率。

    一种低电压驱动的反转变焦微透镜

    公开(公告)号:CN108037550B

    公开(公告)日:2019-07-02

    申请号:CN201711195419.7

    申请日:2017-11-24

    Abstract: 一种低电压驱动的反转变焦微透镜,包括底层,底层为透明导电层,作为电极;底层上面设有镶嵌有微透镜阵列的多孔结构,镶嵌有微透镜阵列的多孔结构作为中间层;多孔结构的四周连接有第一透明固体板,在多孔结构上部及第一透明固体板内部装有第一透明液体,第一透明固体板及透明液体的上部通过第二透明固体板封装,第一透明固体板、第一透明液体、第二透明固体板构成顶层,顶层为封装保护层;微透镜阵列和第一透明液体材料密度相近,表面能差大;通过在底层施加电压,微透镜能够从凸透镜到平面镜再到凹透镜的光滑连续可重复变化,本发明具有微透镜的高集成度、低成本、快响应、大范围连续无穷变焦的优点。

    基于模板诱导自组装的液体微阵列制备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07934911A

    公开(公告)日:2018-04-20

    申请号:CN201711123156.9

    申请日:2017-11-14

    Abstract: 一种基于模板诱导自组装的微阵列制备方法,微孔阵列模板通过氟化低表面能处理获得疏水表面,然后将微孔阵列模板完全浸入供液槽内的液体中,通过真空处理,使微孔阵列模板孔中完全填充液体;对供液槽内液体进行温度调控,控制线位移控制系统提拉微孔阵列模板的速度,实现液体对模板孔的完全填充,在粘滞力–界面张力的平衡作用下,获得具有预定矢高、表面形貌、无内部缺陷的液体微阵列。本发明将微纳米压印与液体自组装工艺相结合,能够对任意几何特征的模板腔体进行液体的自组装,实现高效率、低成本、大面积、高占空比液体微阵列的制造。

Patent Agency Rank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