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开(公告)号:CN106120574A
公开(公告)日:2016-11-16
申请号:CN201610532685.3
申请日:2016-07-07
Applicant: 西安公路研究院
IPC: E01D22/00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E01D22/00 , E01D2101/285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混凝土箱梁的无粘结预应力与钢混组合加固设计方法,包括步骤:一、组合加固构造确定:对所加固箱梁的无粘结预应力与钢板‑混凝土组合加固构造进行确定;该组合加固构造包括由底钢板、两个纵向侧钢板和两个端部封堵钢板组成的钢套箱,钢套箱内设置有多根无粘结预应力钢筋;二、加固前箱梁结构参数确定;三、组合加固构造结构参数确定,过程如下:参数初始化、加固钢板理论最大厚度计算、加固钢板厚度与混凝土厚度确定和纵向侧钢板高度与底钢板宽度确定。本发明方法步骤简单、设计合理且实现方便、使用效果好,能简便、快速确定桥梁组合加固结构的结构参数,所设计桥梁组合加固结构经济实用且加固效果好。
-
公开(公告)号:CN106120574B
公开(公告)日:2018-06-12
申请号:CN201610532685.3
申请日:2016-07-07
IPC: E01D22/00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混凝土箱梁的无粘结预应力与钢混组合加固设计方法,包括步骤:一、组合加固构造确定:对所加固箱梁的无粘结预应力与钢板‑混凝土组合加固构造进行确定;该组合加固构造包括由底钢板、两个纵向侧钢板和两个端部封堵钢板组成的钢套箱,钢套箱内设置有多根无粘结预应力钢筋;二、加固前箱梁结构参数确定;三、组合加固构造结构参数确定,过程如下:参数初始化、加固钢板理论最大厚度计算、加固钢板厚度与混凝土厚度确定和纵向侧钢板高度与底钢板宽度确定。本发明方法步骤简单、设计合理且实现方便、使用效果好,能简便、快速确定桥梁组合加固结构的结构参数,所设计桥梁组合加固结构经济实用且加固效果好。
-
公开(公告)号:CN216864695U
公开(公告)日:2022-07-01
申请号:CN202123010585.X
申请日:2021-12-02
Applicant: 西安公路研究院有限公司 , 陕西省渭南公路管理局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桥头台背施工技术领域,更具体地说,特别涉及一种新型路基桥头台背结构,包括设置在桥体上的安装板、设置在安装板上的长板、缓冲组件和稳固组件;所述长板通过连接组件与安装板转动连接,所述安装板的顶端通过缓冲组件与长板上表面连接,安装板的底端通过稳固组件与长板下表面连接;在回填过程中长板受到压力会通过转动来防止长板结构变形而影响结构稳定性,同时长板会在稳固组件的牵制和缓冲组件的支撑下使得长板的转动能够恢复的同时吸收来自长板的压力,保证了长板的结构稳定性,从而提高长板的使用寿命。
-
公开(公告)号:CN216006575U
公开(公告)日:2022-03-11
申请号:CN202121964353.5
申请日:2021-08-20
Applicant: 西安公路研究院有限公司 , 陕西省渭南公路管理局
IPC: E01D2/04 , E01D101/28 , E01D101/30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适用于箱梁底板的体外预应力转向装置,包括底板锚固钢板、连接钢板、支撑杆、顶板锚固钢板和转向钢板,转向钢板与底板锚固钢板和连接钢板连接,并通过加劲钢板进行加劲,转向钢板上开设有多个供体外预应力钢束穿过的穿孔。本实用新型通过底板锚固钢板和连接钢板共同作用锚固多个转向钢板,顶板锚固钢板锚固于顶板内壁,再利用多个支撑杆将底板锚固钢板、连接钢板和多个转向钢板组成的转向装置固定在箱梁内,保证转向装置稳定性,通过多个加劲钢板在转向钢板下部加劲转向钢板,满足转向钢板在工作过程中稳定性的同时减轻自重,实现底板位置的体外预应力钢束从下向上转向,解决钢制预应力转向装置刚度小、预应力损失大的问题。
-
公开(公告)号:CN206015536U
公开(公告)日:2017-03-15
申请号:CN201621016252.4
申请日:2016-08-30
Applicant: 西安公路研究院
IPC: E01D22/00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体外预应力钢束转向装置,包括安装在主梁底部的横向钢板、安装在横向钢板上侧且位于主梁两侧面的第一限位钢板和安装在横向钢板下侧且用于改变体外预应力钢束转向的转向轴,横向钢板的两端设置有用于限制体外预应力钢束水平位移的第二限位钢板,横向钢板的两端上侧设置有对第一限位钢板进行加固的加劲钢板,转向轴安装在横向钢板下方,横向钢板和转向轴均为水平布设,第二限位钢板为竖直布设,转向轴位于第二限位钢板内侧的中部。本实用新型能增大预应力钢束偏心距,提升体外预应力加固效果,并有效解决现有体外预应力钢束转向装置存在的偏心距较小、拼装组合不方便、成本较高、受力性能较差等问题,实用性很强。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