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辆的车身结构及其制造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02963432B

    公开(公告)日:2015-07-08

    申请号:CN201210312908.7

    申请日:2012-08-29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B62D25/2027 B62D25/02 B62D25/025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车辆的车身结构及其制造方法,该车辆的车身结构包括:一个或两个以上的车身结构部件;形成沿指定方向延伸的闭合剖面部;分隔部件,沿所述指定方向延伸且分隔所述闭合剖面部的内部;隔板,设置在所述闭合剖面部内且与所述车身结构部件接合。所述隔板在所述闭合剖面部的隔着所述分隔部件的两侧与所述车身结构部件的内面接合,并且与所述分隔部件上设置的开口部的周缘部或所述分隔部件中的所述指定方向的端部接合。由此,通过隔板能够有效地抑制所述闭合剖面部中产生的振动。

    车辆的车身结构及其制造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02963437B

    公开(公告)日:2015-07-01

    申请号:CN201210313372.0

    申请日:2012-08-29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B62D25/02 B62D25/088 B62D25/2027 Y10T29/49622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车辆的车身结构及其制造方法,该车辆的车身结构包括:一个或两个以上的车身结构部件,形成闭合剖面部;加强体,设置在所述闭合剖面部内且与所述车身结构部件接合。所述车身结构部件具有向所述闭合剖面部的内侧凹陷的级差部,所述加强体设置在所述闭合剖面部内的与所述级差部对应的位置。所述车身结构部件与所述加强体的接合部具有刚性结合部和柔性结合部,所述刚性结合部是所述车身结构部件与所述加强体在相互抵接的状态下结合的结合部,所述柔性结合部是所述车身结构部件与所述加强体在两者之间设有衰减部件的状态下结合的结合部。由此,能够提高车辆的乘坐舒适度且能够降低噪音。

    车辆的前部车身结构
    3.
    发明授权

    公开(公告)号:CN102050151B

    公开(公告)日:2014-11-26

    申请号:CN201010537546.2

    申请日:2010-10-26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B62D21/152 B60K5/1216 B62D21/11 B62D25/088

    Abstract: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车辆的前部车身结构,在车身前面碰撞的过程中,当碰撞负荷作用时,能够进一步促进前纵梁的弯折预定部处的弯折,并且能够更切实地降低施加于乘客的碰撞负荷。该前部车身结构的前纵梁(3)的一部分基于前面碰撞时的负荷会向车宽方向外侧凸折变形,其中,设置有增强前纵梁(3)的加强件(15),该加强件(15)的前部被设定在与前面碰撞时向车宽方向外侧凸折变形的前纵梁(3)的弯折预定部T1对应的位置。

    车辆用座椅的载置结构
    5.
    发明公开

    公开(公告)号:CN118306273A

    公开(公告)日:2024-07-09

    申请号:CN202310057548.9

    申请日:2023-01-19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能抑制制造成本提高及车辆重量增加,并能使地板振动衰减的车辆用座椅的载置结构。其中,座椅垫(41)由主体垫部(411)、外周缘部(412)、连结部(413)一体生成而成。外周缘部(412)在俯视时从主体垫部(411)的外周缘部分朝向地板(6)突设,下侧面与地板(6)抵接。连结部(413在与前方侧的外周缘部(412)和后方侧的外周缘部(412)分别分离开的地方朝向地板(6)突设。连结部(413)连结地板(6)和主体垫部(411)。在车辆的前后方向上,前方侧和后方侧的各外周缘部(412)与连结部(413)之间的部分为座椅垫(41)的下侧面(41b)相对于地板(6)的上侧面(6a)隔开缝隙(SP)并相对的分离部(411a)。

    车辆的悬架塔结构
    6.
    发明授权

    公开(公告)号:CN107009832B

    公开(公告)日:2020-01-14

    申请号:CN201610818209.8

    申请日:2016-09-12

    Abstract: 一种车辆的悬架塔结构,包括:悬架塔部(1),设于车身;多个紧固构件(2、3),将悬架(50)的上端部紧固固定于悬架塔部(1)。悬架塔部(1)的上面部(10)具有底座面部(11)和多个周围壁部(21),所述底座面部包含多个被所述紧固构件紧固的被紧固部(12),所述多个周围壁部以分别位于各被紧固部(12)的周围的方式从底座面部(11)竖立设置。周围壁部(21)以相对于所述紧固构件的座部(3b)的外周隔开同等距离的方式沿着该座部的外周形成。由此,能够防止在悬架塔部的被紧固部上的局部应力集中,有效地提高悬架塔部的上下方向的刚度。

    车辆的悬架塔结构
    7.
    发明授权

    公开(公告)号:CN107031732B

    公开(公告)日:2019-06-21

    申请号:CN201610818207.9

    申请日:2016-09-12

    Abstract: 一种车辆的悬架塔结构,包括:悬架塔部(1),设于车身;多个紧固构件(2、3),将悬架(50)的上端部紧固固定于悬架塔部(1)。悬架塔部(1)的上面部(10)具有底座面部(11)、顶面部(30)、纵壁部(20),所述底座面部包含多个被紧固构件(2、3)紧固的被紧固部(12),所述顶面部以在比底座面部(11)更上方且更内周侧的位置与悬架(50)的上端部相向的方式设置,所述纵壁部在上下方向上将顶面部(30)的外周缘与底座面部(11)的内周缘连接。在顶面部(30)的下表面形成有位于纵壁部(20)的内周侧的内周侧肋(33)。由此,既能抑制悬架塔部的往上方的大型化又能有效地提高悬架塔部的上下方向的刚度。

    车辆的上部车体构造
    8.
    发明授权

    公开(公告)号:CN103895711B

    公开(公告)日:2017-04-05

    申请号:CN201310717271.4

    申请日:2013-12-23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B62D25/06 B62D25/04

    Abstract: 提供一种车辆的上部车体构造,其维持车顶纵梁的截面形状且经由角撑将侧面撞击载荷沿车顶加固件的大致轴向传递,从而能够抑制车顶侧部附近的车顶加固件的压弯。其特征在于,具备左右一对车顶纵梁(4)、配设在车顶纵梁(4、4)之间的车顶面板(5)、在车顶面板(5)下侧沿车宽方向延伸的车顶加固件(14)、中柱(6)、以及结合至车顶加固件(14)的车宽方向端部的角撑(30),在与上述车顶加固件(14)沿前后方向和上下方向重叠的位置的上述车顶纵梁(4)内,配设有节点部件(42)。

    车辆侧部车身结构
    9.
    发明公开

    公开(公告)号:CN103661635A

    公开(公告)日:2014-03-26

    申请号:CN201310356492.3

    申请日:2013-08-15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B62D21/157 B62D25/2036

    Abstract: 本发明的车辆侧部车身结构包括:侧板,构成后车门开口部后方的车身侧面;后轮室部,以向车宽方向内侧隆起的方式形成在侧板上;底板,设置在左右一对侧板之间;其中,在侧板的车宽方向内侧设置有负荷传递部件,该负荷传递部件具有从底板立起的立起面部和与侧板中的处于后车门开口部的后缘部与后轮室部之间的部位相向的相向面部,而且该负荷传递部件的车辆前后方向的宽度小于上下方向的宽度,该负荷传递部件直接或经由支架而固定在后轮室部的前部。由此,能够不损害后排座椅处的上下车便利性地设置负荷传递部件,并且在碰撞负荷从车辆侧方输入后车门时能够使负荷传递部件有效地发挥负荷传递功能,从而能够有效地抑制后车门进入车室内。

    汽车的前部车身结构
    10.
    发明公开

    公开(公告)号:CN101450685A

    公开(公告)日:2009-06-10

    申请号:CN200810181900.5

    申请日:2008-11-21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B62D25/082 B62D21/152 B62D25/081 B62D25/088

    Abstract: 本发明的汽车的前部车身结构中,在前纵梁(5)上设有当来自车身前方的冲击负荷作用时使该前纵梁(5)向车辆宽度方向外侧折曲的折曲预定部(T3),该折曲预定部(T3)设置在当前纵梁(5)向车辆宽度方向外侧折曲时该前纵梁(5)能够从前方与悬架(30)的减振器(35)相抵接的位置上。由此,可抑制当来自车身前方的冲击负荷作用于前纵梁(5)时该前纵梁(5)的后端的移动。

Patent Agency Rank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