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悬架的副车架结构
    1.
    发明公开

    公开(公告)号:CN112278081A

    公开(公告)日:2021-01-29

    申请号:CN202010582882.2

    申请日:2020-06-23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即使在副车架后部不安装于车体的倾斜部的情况下,也不会导致重量增加及部件件数增加,并能在受到正面碰撞造成副车架后部脱离后,将副车架与车辆驱动装置向下方引导的前悬架的副车架结构。本发明特征在于:设有隔着安装件支撑车辆驱动装置的副车架(30),副车架(30)的后部(62)介由紧固构件(76)安装在车身(9)的下部,副车架(30)与紧固构件(76)的紧固构成为:当向车辆后方侧的碰撞荷载作用于副车架(30)时,副车架(30)后部会脱离;在副车架(30)后部一体形成有在与紧固构件(76)脱离后,会与紧固构件(76)抵接并将副车架(30)向下方引导的引导向导部(62d)。

    车体构造
    2.
    发明公开

    公开(公告)号:CN109421817A

    公开(公告)日:2019-03-05

    申请号:CN201810951404.7

    申请日:2018-08-21

    Abstract: 一种车体构造,在车辆的前面碰撞时(特别是小范围重叠碰撞时),即使前轮与铰链柱(61)碰撞而向铰链柱(61)输入了朝向车宽方向内侧的载荷,也抑制铰链柱(61)向车宽方向内侧的变形。在发动机舱隔板(13)上,以沿着车宽方向延伸的方式设置有隔板横梁(67),在铰链柱(61)的下端部设置有用于将该铰链柱(61)刚性连结到边梁(62)的铰链柱加强部件(66),在发动机舱隔板(13)设有载荷传递部(隔板加强件(68)),该载荷传递部将输入到铰链柱加强部件(66)的朝向车宽方向内侧的载荷传递到隔板横梁(67)。

    车体构造
    3.
    发明授权

    公开(公告)号:CN109421815B

    公开(公告)日:2021-05-04

    申请号:CN201810945737.9

    申请日:2018-08-20

    Abstract: 一种车体构造,抑制前侧框(11)的生产性变差,并且提高车辆的前面碰撞时前侧框(11)对冲击能量的吸收性能。在前侧框(11)的闭合截面内的与外侧侧壁部(11c)的筋条对应的车辆前后方向的位置,加强部件(51)遍及外侧侧壁部(11c)和内侧侧壁部(11d)之间设置,加强部件(51)与外侧侧壁部(11c)和内侧侧壁部(11d)接合,加强部件(51)和内侧侧壁部(11d)的车辆前后方向的接合长度,比加强部件(51)和外侧侧壁部(11c)的车辆前后方向的接合长度更长。

    车身前部结构
    4.
    发明授权

    公开(公告)号:CN102632929B

    公开(公告)日:2015-04-22

    申请号:CN201210027651.0

    申请日:2012-02-08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B62D25/088

    Abstract: 本发明的车身前部结构包括:前纵梁(31);铰链柱(1);挡板梁(30),位于比前纵梁(31)在车宽方向更外侧的位置且从铰链柱(1)向前方延伸;悬架支撑塔(9),向车宽方向内侧隆起,并且车宽方向外壁面上部接合于挡板梁(30),车宽方向内壁面下部接合于前纵梁(31);纵分支支撑件(37),从前纵梁(31)竖立设置,并且沿悬架支撑塔(9)的内表面设置而与悬架支撑塔(9)一起形成闭合剖面(38);变形抑制部件(39),将纵分支支撑件(37)与挡板梁(30)连接。由此,能够抑制在车辆正面碰撞时因挡板梁(30)向车宽方向外侧变形而导致前围板(2)侵入车室内。

    车体构造
    7.
    发明公开

    公开(公告)号:CN109421816A

    公开(公告)日:2019-03-05

    申请号:CN201810945926.6

    申请日:2018-08-20

    Abstract: 一种车体构造,在车辆的小范围重叠碰撞时,抑制动力总成向车辆前侧的移动。在搭载于车辆的前部的动力总成的车宽方向外侧沿着车辆前后方向延伸的框部件具有:前侧及后侧高强度部(41b、41c),设置在该框部件的在车辆前后方向上分离的2处;以及低强度部(41d),设置在该框部件的车辆前后方向上的前侧及后侧高强度部(41b、41c)之间,与该前侧及后侧高强度部(41b、41c)相比,向车宽方向的弯曲强度更低,作为低强度部(41d)的至少一部分的特定部(41e),相对于动力总成中的位于与该特定部(41e)大致相同高度的部分,更位于车宽方向外侧且车辆前侧。

    车身前部结构
    8.
    发明公开

    公开(公告)号:CN102632929A

    公开(公告)日:2012-08-15

    申请号:CN201210027651.0

    申请日:2012-02-08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B62D25/088

    Abstract: 本发明的车身前部结构包括:前纵梁(31);铰链柱(1);挡板梁(30),位于比前纵梁(31)在车宽方向更外侧的位置且从铰链柱(1)向前方延伸;悬架支撑塔(9),向车宽方向内侧隆起,并且车宽方向外壁面上部接合于挡板梁(30),车宽方向内壁面下部接合于前纵梁(31);纵分支支撑件(37),从前纵梁(31)竖立设置,并且沿悬架支撑塔(9)的内表面设置而与悬架支撑塔(9)一起形成闭合剖面(38);变形抑制部件(39),将纵分支支撑件(37)与挡板梁(30)连接。由此,能够抑制在车辆正面碰撞时因挡板梁(30)向车宽方向外侧变形而导致前围板(2)侵入车室内。

    车辆的前部车身结构
    9.
    发明授权

    公开(公告)号:CN114506391B

    公开(公告)日:2023-04-28

    申请号:CN202111158650.5

    申请日:2021-09-30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在小重叠碰撞时,能够有效地使车辆产生车宽方向的侧向力的车辆的前部车身结构。本发明的车辆的前部车身结构具备:悬架副车架(2)的侧架(8)、在车宽方向连结侧架的前端部的横梁(10)、前梁构件(4)、连结侧架(8)的前端部(8a)和前梁构件的连结构件(6),其中,在侧架的前端部与横梁的连结部(8b)形成有刚性高于侧架其他部分的高刚性部(8e),前梁构件(4)具有在相较于其与连结构件(6)的连结位置而言的车宽方向外侧延伸的侧端部(4b)和从侧端部向车辆后方侧突出的突出部(44),在有来自车辆前方侧的碰撞荷载输入侧端部时,突出部从车宽方向外侧与高刚性部抵接。

    车体构造
    10.
    发明授权

    公开(公告)号:CN109421817B

    公开(公告)日:2021-06-18

    申请号:CN201810951404.7

    申请日:2018-08-21

    Abstract: 一种车体构造,在车辆的前面碰撞时(特别是小范围重叠碰撞时),即使前轮与铰链柱(61)碰撞而向铰链柱(61)输入了朝向车宽方向内侧的载荷,也抑制铰链柱(61)向车宽方向内侧的变形。在发动机舱隔板(13)上,以沿着车宽方向延伸的方式设置有隔板横梁(67),在铰链柱(61)的下端部设置有用于将该铰链柱(61)刚性连结到边梁(62)的铰链柱加强部件(66),在发动机舱隔板(13)设有载荷传递部(隔板加强件(68)),该载荷传递部将输入到铰链柱加强部件(66)的朝向车宽方向内侧的载荷传递到隔板横梁(67)。

Patent Agency Rank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