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开(公告)号:CN115169265B
公开(公告)日:2023-09-05
申请号:CN202210900076.4
申请日:2022-07-28
Applicant: 中国核动力研究设计院
IPC: G06F30/28 , G06F30/22 , G06F111/10 , G06F113/08 , G06F119/08 , G06F119/14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基于数值分析的搅混系数分析方法、系统、设备和介质,方法包括:获取带格架棒束的燃料组件三维模型;采用CFD分析方法,对所述燃料组件三维模型进行数值分析,得到基于CFD的冷热通道温差结果;采用子通道分析方法,在相同公开下进行建模计算,得到基于子通道的冷热通道温差结果;比较基于CFD的冷热通道温差结果和基于子通道的冷热通道温差结果,确定当前工况下的搅混系数。相较于现有通过实验获得搅混系数的方式,本发明利用数值模拟分析方法,能够快速且准确的获得燃料组件的搅混系数。
-
公开(公告)号:CN113674882A
公开(公告)日:2021-11-19
申请号:CN202110800944.7
申请日:2021-07-15
Applicant: 中国核动力研究设计院
Abstract: 本发明属于反应堆安全系统设计领域,具体公开了一种铅铋堆沉浸式非能动余热排出系统及方法,该一种铅铋堆沉浸式非能动余热排出系统包括:反应堆容器、堆芯、蒸汽发生器、热池、冷池、独立余热排出热交换器和空气冷却器;堆芯、蒸汽发生器、热池、冷池和独立余热排出热交换器均位于反应堆容器内,空气冷却器位于反应堆容器的上方,独立余热排出热交换器的一次侧进出口与热池连接,独立余热排出热交换器的二次侧进出口通过连接管路与空气冷却器连接。本发明实现铅铋堆在事故工况下的一回路自然循环、中间回路自然循环,通过空气冷却带走堆芯余热,可靠性高,余热排出能力强,并将反应堆带至安全稳定状态。
-
公开(公告)号:CN119397735A
公开(公告)日:2025-02-07
申请号:CN202411336086.5
申请日:2024-09-24
Applicant: 中国核动力研究设计院
IPC: G06F30/20 , G06F17/13 , G06F119/08
Abstract: 本公开提供了一种用于压水堆导向管吸收体内三维温场分析的计算方法,涉及核电厂热工水利设计领域,包括:首先根据预设导向管冷却剂计算公式和导向管信息计算导向管内冷却剂温度;其次获取吸收体材料的组成结构,并基于吸收体材料的组成结构建立一维圆筒径向导热模型以及关于组成结构的模型边界条件;然后获取吸收体材料的组成结构的参数信息,并根据参数信息以及导向管内冷却剂温度,基于一维圆筒径向导热模型计算吸收体的温度场信息;最后判断吸收体的温度场信息是否符合预设温度限值要求,并基于判断结果得到导向管对吸收体的冷却效果。本实施例能够准确获得导向管吸收体内部结构的温度分布,从而为导向管内吸收体的热工水力设计提供数据支持。
-
公开(公告)号:CN116259429A
公开(公告)日:2023-06-13
申请号:CN202211695573.1
申请日:2022-12-28
Applicant: 中国核动力研究设计院
IPC: G21C17/112 , G21C17/10 , G21C17/12 , G21D3/04
Abstract: 本申请属于核反应堆工程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偏离泡核沸腾比在线保护整定值确定方法及装置;该方法,包括:将在线DNBR计算所需的主要参数的不确定性,采用统计学方法进行处理,建立在线DNBR安全限值;结合事故分析确定的DNBR提前保护量和在线DNBR安全限值,确定DNBR在线保护整定值。该方法能够更适时、准确地描述堆芯的运行状况及发出停堆信号,提高机组经济性和安全性。
-
公开(公告)号:CN115169265A
公开(公告)日:2022-10-11
申请号:CN202210900076.4
申请日:2022-07-28
Applicant: 中国核动力研究设计院
IPC: G06F30/28 , G06F30/22 , G06F111/10 , G06F113/08 , G06F119/08 , G06F119/14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基于数值分析的搅混系数分析方法、系统、设备和介质,方法包括:获取带格架棒束的燃料组件三维模型;采用CFD分析方法,对所述燃料组件三维模型进行数值分析,得到基于CFD的冷热通道温差结果;采用子通道分析方法,在相同公开下进行建模计算,得到基于子通道的冷热通道温差结果;比较基于CFD的冷热通道温差结果和基于子通道的冷热通道温差结果,确定当前工况下的搅混系数。相较于现有通过实验获得搅混系数的方式,本发明利用数值模拟分析方法,能够快速且准确的获得燃料组件的搅混系数。
-
公开(公告)号:CN111916231B
公开(公告)日:2022-04-01
申请号:CN202010812102.9
申请日:2020-08-13
Applicant: 中国核动力研究设计院
Inventor: 李松蔚 , 刘卢果 , 刘余 , 杜思佳 , 邓坚 , 黄代顺 , 李喆 , 沈才芬 , 邱志方 , 黄慧剑 , 张勇 , 周铃岚 , 陈曦 , 王啸宇 , 辛素芳 , 刘伟 , 王玮 , 李浩 , 李燕
IPC: G21C15/12
Abstract: 本方案公开了一种可均匀堆芯流量分配的压水堆,包括压力容器及设置在压力容器上的入口接管,所述入口接管用于向压力容器内导入一回路冷却剂,还包括设置在压力容器内的吊篮组件,还包括固定于吊篮组件外壁上的导流块,所述导流块上设置有第一导流面,所述入口接管的出口端局部朝向所述第一导流面,且第一导流面的上端与下端两者中,上端位于下端外侧的倾斜面。采用本方案提供的压水堆结构设计,可有效均匀以上下降段内冷却剂周向分布的均匀性,达到利于优化反应堆热工水力性能的目的,同时该结构的运用并不影响压力容器本身。
-
公开(公告)号:CN111916231A
公开(公告)日:2020-11-10
申请号:CN202010812102.9
申请日:2020-08-13
Applicant: 中国核动力研究设计院
Inventor: 李松蔚 , 刘卢果 , 刘余 , 杜思佳 , 邓坚 , 黄代顺 , 李喆 , 沈才芬 , 邱志方 , 黄慧剑 , 张勇 , 周铃岚 , 陈曦 , 王啸宇 , 辛素芳 , 刘伟 , 王玮 , 李浩 , 李燕
IPC: G21C15/12
Abstract: 本方案公开了一种可均匀堆芯流量分配的压水堆,包括压力容器及设置在压力容器上的入口接管,所述入口接管用于向压力容器内导入一回路冷却剂,还包括设置在压力容器内的吊篮组件,还包括固定于吊篮组件外壁上的导流块,所述导流块上设置有第一导流面,所述入口接管的出口端局部朝向所述第一导流面,且第一导流面的上端与下端两者中,上端位于下端外侧的倾斜面。采用本方案提供的压水堆结构设计,可有效均匀以上下降段内冷却剂周向分布的均匀性,达到利于优化反应堆热工水力性能的目的,同时该结构的运用并不影响压力容器本身。
-
公开(公告)号:CN119315497A
公开(公告)日:2025-01-14
申请号:CN202411201351.9
申请日:2024-08-29
Applicant: 中国核动力研究设计院
Inventor: 辛素芳 , 黄代顺 , 卢毅力 , 陈仕龙 , 崔怀明 , 喻娜 , 任春明 , 陈伟 , 张渝 , 徐良剑 , 邓坚 , 李峰 , 李翔宇 , 丁雪友 , 张明 , 王啸宇 , 方红宇 , 罗双
Abstract: 本公开提供了一种核电厂DNBR在线保护事故分析方法、装置、介质及设备,包括:根据事故初始状态和进程确定DNBR事故类型;对于DNBR在线保护事故,依据预设方法确定整定值,通过事故分析模型确定DNBR数值,对比整定值和DNBR数值得出在线保护事故分析结果;若最小DNBR值低于设计基准,则调整整定值重新计算直至满足设计标准;对于DNBR在线监测有效事故,确定监测整定值,调整事故状态至目标功率分布,基于调整后的状态进行瞬态计算得到在线监测有效事故分析结果;若最小DNBR值低于设计基准,则调整整定值并调整功率分布进行分析直至满足设计标准。本公开提高了在线保护核电站反应堆保护系统的运行灵活性。
-
公开(公告)号:CN114121309B
公开(公告)日:2024-08-20
申请号:CN202111425692.0
申请日:2021-11-26
Applicant: 中国核动力研究设计院
Abstract: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基于全陶瓷弥散微封装燃料和碳化硅包壳的反应堆,以消除堆芯熔化导致的大规模放射性释放风险,实现固有安全,包括:压力容器;堆芯活性区,设于压力容器内;堆芯,设于堆芯活性区,设有若干个全陶瓷弥散微封装燃料元件棒;反射区,设于压力容器内的堆芯活性区外;全金属反射层,填充于反射区,用于反射泄漏的堆芯中子;以及旋转鼓,设于全金属反射层。本发明实施例通过采用全陶瓷弥散微封装燃料元件棒组成堆芯,其熔点高且具有多重有效屏障,裂变产物包容能力极强;通过旋转鼓进行反应性控制,消除了堆芯熔化导致的大规模放射性释放风险,实现了反应堆的固有安全。
-
公开(公告)号:CN115994497A
公开(公告)日:2023-04-21
申请号:CN202211590101.X
申请日:2022-12-12
Applicant: 中国核动力研究设计院
IPC: G06F30/28 , G06T17/20 , G06F119/08 , G06F111/10
Abstract: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反应堆热工流体系统的跨尺度耦合方法和系统,包括:将商业CFD程序与不同于所述商业CFD程序的尺度的热工水力程序切分成多个流程子模块;根据跨尺度耦合需求确定各个流程子模块的相互调用和数据传递逻辑;将各个流程子模块的通过对应数据格式转换处理的待输入输出数据与各个流程子模块所需的第三方库编译以实现跨尺度热工水力耦合;其中,所述数据格式转换处理包括:实现所述待输入输出数据的数据格式与基于大容量非均匀数据格式库的通用大容量数据格式的相互转换。本发明实施例解决了现有技术中商用CFD程序与其它专业程序耦合存在局限性导致对于复杂大规模非均匀离散结构的数据支持力度不够影响后期开展精细化模拟的技术问题。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