乘客门蒙皮翻边工装
    1.
    发明授权

    公开(公告)号:CN106345874B

    公开(公告)日:2018-10-30

    申请号:CN201610754278.7

    申请日:2016-08-29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乘客门蒙皮翻边工装。包括工装主体、设置在工装主体上的加力梯形丝杠组件以及压紧把手,工装主体包括连接梁总成及夹具体,夹具体包括对称设置的左夹具与右夹具,左夹具与右夹具之间夹持有乘客门,且乘客门上放置有凹模,凹模的上方设有与之相配合的凸模,压紧把手用于将工装主体、凹模、待翻边的乘客门蒙皮以及乘客门连接牢固,加力梯形丝杠组件驱动凸模下压,将待翻边的乘客门蒙皮向凹模内挤压,以完成翻边工作。由上述技术方案可知,本发明通过压紧把手将工装主体、凹模、待翻边的乘客门蒙皮以及乘客门连接牢固,再通过加力梯形丝杠组件对放置在凹模上方的凸模施力,带动凸模向下运动,压弯乘客门蒙皮边沿完成翻边。

    一种用于客车前挡玻璃检验和蒙皮定位的工装的制作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06670731B

    公开(公告)日:2018-07-31

    申请号:CN201610554190.0

    申请日:2016-07-14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种用于客车前挡玻璃检验和蒙皮定位的工装的制作方法,通过制作前围主模型、制作前围蒙皮定位工装、制作前挡玻璃检验工装以及组装前围蒙皮定位工装和前挡玻璃检验工装几个步骤完成对该工装的制作,其中前围蒙皮定位工装和前挡玻璃检验工装的框架均采用矩形管加工制成,止口模体均采用角钢冷作成型。包括。本发明采用前围主模型采用数控加工后精度好,由此作为标准制作前围蒙皮定位工装及前挡玻璃检验工装,能够有效的提升整车造型效果;采用车间常见物料制得,结构简单,便于制作,节约了成本;制作方法简便,便于实施,有利于提高制作效率。

    用于客车前围骨架吊装转运的斜撑工装

    公开(公告)号:CN104310200B

    公开(公告)日:2017-02-01

    申请号:CN201410506999.7

    申请日:2014-09-28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用于客车前围骨架吊装转运的斜撑工装。包括与前围骨架上、下方的矩形管相固定的第一、第二夹具,所述的第一、第二夹具之间设有连接两者的连接梁,所述连接梁的长度可调节。由上述技术方案可知,本发明通过第一、第二夹具来夹持前围骨架上、下方的矩形管,在吊装转运过程中可保证前围骨架不会产生变形,同时通过连接梁来调整第一、第二夹具之间的距离,以此来适应不同的骨架尺寸。

    乘客门蒙皮翻边工装
    4.
    发明公开

    公开(公告)号:CN106345874A

    公开(公告)日:2017-01-25

    申请号:CN201610754278.7

    申请日:2016-08-29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B21D19/08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乘客门蒙皮翻边工装。包括工装主体、设置在工装主体上的加力梯形丝杠组件以及压紧把手,工装主体包括连接梁总成及夹具体,夹具体包括对称设置的左夹具与右夹具,左夹具与右夹具之间夹持有乘客门,且乘客门上放置有凹模,凹模的上方设有与之相配合的凸模,压紧把手用于将工装主体、凹模、待翻边的乘客门蒙皮以及乘客门连接牢固,加力梯形丝杠组件驱动凸模下压,将待翻边的乘客门蒙皮向凹模内挤压,以完成翻边工作。由上述技术方案可知,本发明通过压紧把手将工装主体、凹模、待翻边的乘客门蒙皮以及乘客门连接牢固,再通过加力梯形丝杠组件对放置在凹模上方的凸模施力,带动凸模向下运动,压弯乘客门蒙皮边沿完成翻边。

    新型客车车身转运吊具
    5.
    发明公开

    公开(公告)号:CN105110166A

    公开(公告)日:2015-12-02

    申请号:CN201510610725.7

    申请日:2015-09-23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新型客车车身转运吊具,包括吊具本体和吊耳装置,所述吊具本体包括主框架和通过吊链与主框架连接的吊环;所述主框架上设置四个起吊点,所述吊耳装置包括分别在每个起吊点上设置的起吊爪;所述起吊点上还设置有吊点吊带,所述吊点吊带与一U型托起装置通过连接环连接。本发明避开了对客车车身上部侧窗结构的全部依赖,减小了上部侧窗的结构强度压力,且适用于侧窗有弯弧的车身,以及敞篷及半敞篷式观光车,基本满足所有结构客车车身起吊的要求。同时,U型托起装置的设置加强了托起车身时的稳定性且避免了吊带与车身蒙皮的摩擦。此外,起吊过程中避免了人工手动搬动,大大提高了劳动效率,减少了安全隐患。

    双头螺栓用安装工装
    6.
    发明公开

    公开(公告)号:CN104816274A

    公开(公告)日:2015-08-05

    申请号:CN201510261362.0

    申请日:2015-05-21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B25B23/0057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双头螺栓用安装工装。包括用来联接双头螺栓及风动扳手的接头,所述的接头包括与双头螺栓联接的旋转接头以及与风动扳手枪头联接的过渡接头,所述的旋转接头及过渡接头通过螺纹联接,且旋转接头与过渡接头之间设有沿径向连接两者的定位销。由上述技术方案可知,本发明将双头螺栓的一端拧入旋转接头,通过正转风动扳手实现双头螺栓的安装,安装完成后反转风动扳手,定位销使得过渡接头与旋转接头一起反转,可以有效减少风动扳手反转对双头螺栓拧紧力矩的影响,保证了双头螺栓安装时的拧紧力矩。

    一种用于客车前后围淋雨试验的工装体总成

    公开(公告)号:CN106370356B

    公开(公告)日:2019-04-19

    申请号:CN201611073430.1

    申请日:2016-11-29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用于客车前后围淋雨试验的工装体总成,包括底架,底架下表面安装有固定座和抗震支架,固定座一侧安装有固定支撑;底架上表面相对设置固定有四个立柱,该立柱垂直于底架上表面;两个立柱之间并排固定有固定条;固定条一表面架设有水管;水管上安装有喷嘴;四个立柱之间固定有顶架和风机安装架;风机安装架包括两个相平行的横梁和并排固定在两个横梁之间的纵梁,纵梁上安装有轴流风机。本发明通过调整轴流风机的风力,模拟客车在不同时速的淋雨效果;通过推动该工装,从而调节轴流风机与客车前后围的距离和角度,以模拟客车在不同角度和不同风力作用下的真实淋雨环境,从而有利于提高客车前后围密封防水的检测水平。

    一种电车电池支架焊接定位工装

    公开(公告)号:CN106216922B

    公开(公告)日:2018-03-30

    申请号:CN201610798596.3

    申请日:2016-08-31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电车电池支架焊接定位工装,包括矩形框架,矩形框架两端连接有两个相对的定位卡;矩形框架中部设有一根中心纵梁和若干根边纵梁,边纵梁位于中心纵梁的两侧;中心纵梁中部设有主体定位销;边纵梁中部设有夹紧装置;矩形框架和边纵梁上设有若干定位板,定位板上设有电池支架定位销。本发明通过定位卡对工装垂直方向上进行定位固定,通过主体定位销对工装水平方向上进行定位固定,通过夹紧装对工装竖直方向上进行定位固定,工装与电动客车底盘连接牢固可靠,不会产生晃动现象;通过设置定位板和电池支架定位销对电池支架进行定位固定,完成电池支架焊接,结构简单,使用方便,大大提高了电池支架安装的效率。

    新型客车车身转运吊具
    9.
    发明授权

    公开(公告)号:CN105110166B

    公开(公告)日:2017-07-07

    申请号:CN201510610725.7

    申请日:2015-09-23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新型客车车身转运吊具,包括吊具本体和吊耳装置,所述吊具本体包括主框架和通过吊链与主框架连接的吊环;所述主框架上设置四个起吊点,所述吊耳装置包括分别在每个起吊点上设置的起吊爪;所述起吊点上还设置有吊点吊带,所述吊点吊带与一U型托起装置通过连接环连接。本发明避开了对客车车身上部侧窗结构的全部依赖,减小了上部侧窗的结构强度压力,且适用于侧窗有弯弧的车身,以及敞篷及半敞篷式观光车,基本满足所有结构客车车身起吊的要求。同时,U型托起装置的设置加强了托起车身时的稳定性且避免了吊带与车身蒙皮的摩擦。此外,起吊过程中避免了人工手动搬动,大大提高了劳动效率,减少了安全隐患。

    客车气囊安装设备
    10.
    发明公开

    公开(公告)号:CN104816282A

    公开(公告)日:2015-08-05

    申请号:CN201510261621.X

    申请日:2015-05-21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B25B27/026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客车气囊安装设备。包括机座,机座内设有呈上下方向平行布置的第一、第二平板,所述第一平板的下板面固定有气囊,第二平板的上板面固定有气囊座,所述的第一、第二平板之间设有贯穿两者且起导向作用的导杆,第一、第二平板分别由动力装置驱动其沿导杆限定的方向上下运动,所述的气囊通过充气管路与气源相连。由上述技术方案可知,本发明将气囊与气囊座放置在第一、第二平板上,通过控制第一、第二平板的运动使气囊下方的凹槽与气囊座接触后,再给气囊充气,在气囊保持充气状态下,继续控制第一、第二平板运动,直至达到气囊与气囊座设计的安装深度,整个过程气囊会保持形态几乎不变形,整个安装过程省时省力,且安全性高。

Patent Agency Rank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