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开(公告)号:CN118722306A
公开(公告)日:2024-10-01
申请号:CN202410739498.7
申请日:2024-06-07
Applicant: 长城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Abstract: 本申请提供了一种识别车辆充电兼容性的方法、系统和存储介质,属于车辆充电技术领域,本申请实施例通过确定至少两种车型下的车辆在至少一个充电站的充电结果,能够针对至少两种车型中的任一车型,基于车型下的至少一个车辆在至少一个充电站的充电结果,确定车型对应的充电成功库和充电失败库,进而针对至少一个充电站中的任一充电站,基于充电站在至少两种车型的充电成功库和充电失败库的分布情况,确定至少两种车型和充电站之间的充电兼容性结果。本申请实施例通能够在远程识别各种车型与各个充电站是否存在充电兼容性问题,在提高识别效率的同时可有效降低人力成本。
-
公开(公告)号:CN118658147A
公开(公告)日:2024-09-17
申请号:CN202410838433.8
申请日:2024-06-26
Applicant: 长城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IPC: G06V20/59 , G06V20/60 , G06V40/10 , G06V10/22 , G06V10/25 , G06V10/764 , G06V10/82 , B60W40/08 , B60W50/14 , B60R1/29
Abstract: 本申请提供识别手持物品的方法、装置、车辆及存储介质。该方法在车辆行驶且驾驶位存在驾驶员时,获取驾驶员的驾驶图像;对该驾驶图像进行区域检测,从驾驶图像中确定出该驾驶员的手部所处的图像区域,即手部图像。基于手部图像对手部所持有的物品进行识别,以能够在物品为危险物品时进行语音警示。该方法通过先从驾驶图像中确定手部图像,再对手部图像进行处理,采用先检测后分类的构思,仅关注驾驶员的手部图像区域,这能够减少识别手持物品时驾驶图像中的背景图像区域对识别效率的影响。此外,该方法能够避免在驾驶位不存在驾驶员时,仍对手持物品进行识别而可能导致的错误警示等。
-
公开(公告)号:CN116572966A
公开(公告)日:2023-08-11
申请号:CN202310741760.7
申请日:2023-06-21
Applicant: 长城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IPC: B60W40/06 , B60W40/064
Abstract: 本申请公开了一种路面类型确定方法、装置和车辆,属于车辆技术领域。包括:获取目标车辆的当前行驶路面的图像、目标车辆的当前行驶参数以及目标车辆所处环境的环境参数;基于目标车辆的当前行驶参数,确定当前行驶路面的路面极限附着系数;基于图像、路面极限附着系数以及环境参数,确定当前行驶路面的路面类型。由于路面极限附着系数可以指示目标车辆的轮胎与地面之间的最大摩擦力,该图像和目标车辆所处环境的环境参数可以指示目标车辆所处环境的环境信息。如此,后续通过结合多方面的特征确定当前行驶路面,从而可以更准确的确定出当前行驶路面的路面类型,保证了车辆的行驶参数可以得到及时调整,进而保证驾驶的安全性。
-
公开(公告)号:CN111400817B
公开(公告)日:2023-04-04
申请号:CN201811645873.2
申请日:2018-12-30
Applicant: 长城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模块化结构的汽车车架连接点确定方法,用以确定为模块化结构的汽车车架上的车架车身连接点位置,且该确定方法包括建立车架结构三维模型;将建立三维模型导入有限元处理软件进行有限元网格化处理并输出网格文件;将网格文件导入仿真软件中,定义仿真频率区间,并仿真各阶频率下的车架模态图;以及统计各阶车架模态图中的车架模态值,以不同阶模态图中各区域内低模态重合度最大的位置作为连接点的位置。本发明还提供了由以上确定方法确定连接点的非承载式汽车车架和汽车。本发明的确定方法所确定的连接点位置能够实现车架和车身之间的大刚性连接,车架与车身可作为整体承载受力,而有利于实现整车减重设计。
-
公开(公告)号:CN112622911A
公开(公告)日:2021-04-09
申请号:CN202011510712.X
申请日:2020-12-18
Applicant: 长城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IPC: B60W30/182 , B60W50/08 , B60W50/14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车辆控制技术领域,提供一种行车控制方法及车载中控单元。所述方法应用于车载中控单元,且包括:获取驾驶员实时选择的行车模式,其中行车模式包括预配置的专家模式,且专家模式被配置为使得车辆的多个动力系统以驾驶员选择的动力性能级别来组合控制行车;在专家模式下,调取预设的操作界面并进行显示,其中操作界面被配置为能够向驾驶员提供关于多个动力系统的动力性能级别的选择功能;以及响应于驾驶员在操作界面中选择的动力系统的动力性能级别,向对应的动力系统的ECU发送请求指令,以使得ECU执行请求指令以实现对行车的组合控制。本发明基于专业越野玩家定位而提供了针对车辆动力性及通过性的深度组合开发方式。
-
公开(公告)号:CN103195922B
公开(公告)日:2015-07-01
申请号:CN201310104581.9
申请日:2013-03-28
Applicant: 长城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IPC: F16H63/34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车辆的上坡控制方法,其包括如下步骤:在所述车辆处于上坡状态时,检测所述车辆的油门深度;在所述油门深度小于等于第一阈值时,检测所述车辆的档位信号、车轮输出转速信号和制动踏板信号;在所述车辆处于前进档或空档、所述车轮输出转速为负且未检测到所述制动踏板信号时,所述车辆的自动变速器控制器控制所述车辆的电子驻车系统将所述车辆的驻车棘轮卡死以使所述车辆处于驻车状态。该上坡控制方法能够避免车辆的刹车片的过度磨损,减缓驾驶员的操纵压力,提高了驾驶的安全性,还有效地降低燃油使用。本发明还公开了一种车辆的上坡控制装置和一种具有该上坡控制装置的车辆。
-
公开(公告)号:CN118444053A
公开(公告)日:2024-08-06
申请号:CN202410575140.5
申请日:2024-05-10
Applicant: 长城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Abstract: 本申请提供了一种识别充电站充电失败的方法、系统和存储介质,属于车辆技术领域,本申请实施例通过获取车辆的充电过程信息,能够识别得到车辆的至少一个充电循环,并将充电循环划分为充电失败循环和充电成功循环,进而针对任一充电失败循环,在确定任一充电失败循环之后不存在充电成功循环的情况下,或者,在任一充电失败循环之后存在充电成功循环且充电成功循环满足失效条件的情况下,确定车辆在目标充电站充电失败。本申请实施例能够实现对充电循环的准确识别和划分,并针对任一充电失败循环,结合充电失败循环之后的充电成功循环进行综合判断,能够有效避免误判,进而高效准确地识别车辆是否在充电站充电失败。
-
公开(公告)号:CN111400817A
公开(公告)日:2020-07-10
申请号:CN201811645873.2
申请日:2018-12-30
Applicant: 长城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模块化结构的汽车车架连接点确定方法,用以确定为模块化结构的汽车车架上的车架车身连接点位置,且该确定方法包括建立车架结构三维模型;将建立三维模型导入有限元处理软件进行有限元网格化处理并输出网格文件;将网格文件导入仿真软件中,定义仿真频率区间,并仿真各阶频率下的车架模态图;以及统计各阶车架模态图中的车架模态值,以不同阶模态图中各区域内低模态重合度最大的位置作为连接点的位置。本发明还提供了由以上确定方法确定连接点的非承载式汽车车架和汽车。本发明的确定方法所确定的连接点位置能够实现车架和车身之间的大刚性连接,车架与车身可作为整体承载受力,而有利于实现整车减重设计。
-
公开(公告)号:CN103529395B
公开(公告)日:2016-03-30
申请号:CN201310511516.8
申请日:2013-10-25
Applicant: 长城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IPC: G01R31/36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动力电池组的冷启动功率评估方法,包括以下步骤:S1,在室温下对动力电池进行充电,并进行放电;S2,将动力电池在第二预设温度的环境下静置20h;S3,控制动力电池以预设放电规律进行脉冲放电预设次,并判断是否满足预设放电功率要求;S4,将满足预设放电功率要求的动力电池重复执行步骤S1;S5,将满足预设放电功率要求的动力电池在第三预设温度的环境下静置20h,并重复执行步骤S3;S6,采集动力电池的工作参数,并计算累积放电时间以生成累积放电时间曲线,以及根据累积放电时间曲线判断动力电池组是否满足冷启动功率需求。该动力电池组的冷启动功率评估方法能够评估动力电池组在不同温度下的冷启动性能。
-
公开(公告)号:CN103439665A
公开(公告)日:2013-12-11
申请号:CN201310389331.4
申请日:2013-08-30
Applicant: 长城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IPC: G01R31/36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动力电池梯次利用的分析方法,包括以下步骤:S1,将待分析的动力电池进行评估以获得有梯次利用价值的动力电池;S2,测试所述有梯次利用价值的动力电池的静态特性参数和动态特性参数,并根据所述静态特性参数和动态特性参数分别从容量和功率角度对所述有梯次利用价值的动力电池进行梯次筛选;S3,对梯次筛选后的动力电池分级使用。本发明的动力电池梯次利用的分析方法无需采用大型设备和精密仪器对电池内部进行探测就能实现对动力电池的梯次利用分析,不仅可以让动力电池性能得到充分的发挥,提高动力电池的利用效率,并且大大降低了分析成本。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