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复合型新型轮胎
    11.
    发明公开

    公开(公告)号:CN105922820A

    公开(公告)日:2016-09-07

    申请号:CN201610383008.X

    申请日:2016-06-02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复合型新型轮胎,包括内胎本体、串气道、气嘴一、气嘴二和四个备用胎囊,其中气嘴一和气嘴二设于内胎本体内侧,气嘴一与内胎本体贯通连接,气嘴二与串气道贯通连接;备用胎囊设于内胎本体内部,所述备用胎囊包括胎节一、胎节二和双通气压弹簧阀,其中胎节一与串气道相通,且胎节一与胎节二之间通过双通气压弹簧阀连接,当行驶的车的内胎本体被扎破漏气后,我们将备用胎囊充上气,很好地解决了被困于途中的囧境;而且备用胎囊的分节设计和双通气压弹簧阀的设计,有效解决了扎破内胎本体的不明异物未排除或新的不明异物再次扎破备用胎囊带来的麻烦,且双通气压弹簧阀实现了备用胎囊的重复使用,节约了社会资源。

    一种汽车智能制造生产线用转运机器人

    公开(公告)号:CN114933164A

    公开(公告)日:2022-08-23

    申请号:CN202210699118.2

    申请日:2022-06-20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汽车智能制造生产线用转运机器人,该发明涉及汽车制造领域,包括:底座侧壁与所旋转底座一端固定连接,固定台位于底座的上方,底部设有第一空腔,升降机构底部固定设于底座的顶面,顶部固定设于固定台底部一端,旋转外壳滑动设于第一空腔内,第一双向螺杆转动设于旋转外壳的两端,中部设有蜗杆,两端螺纹连接两块第一夹板,第二双向螺杆转动设于旋转外壳的两端,中部设有蜗轮,蜗轮与蜗杆啮合,两端螺纹连接两块第二夹板,驱动机构一端固定设于旋转外壳侧壁上,该装置可以解决夹取不牢固和装置不能移动的问题。

    一种复合型轮胎
    13.
    发明授权

    公开(公告)号:CN105922820B

    公开(公告)日:2019-04-26

    申请号:CN201610383008.X

    申请日:2016-06-02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复合型轮胎,包括内胎本体、串气道、气嘴一、气嘴二和四个备用胎囊,其中气嘴一和气嘴二设于内胎本体内侧,气嘴一与内胎本体贯通连接,气嘴二与串气道贯通连接;备用胎囊设于内胎本体内部,所述备用胎囊包括胎节一、胎节二和双通气压弹簧阀,其中胎节一与串气道相通,且胎节一与胎节二之间通过双通气压弹簧阀连接,当行驶的车的内胎本体被扎破漏气后,我们将备用胎囊充上气,很好地解决了被困于途中的囧境;而且备用胎囊的分节设计和双通气压弹簧阀的设计,有效解决了扎破内胎本体的不明异物未排除或新的不明异物再次扎破备用胎囊带来的麻烦,且双通气压弹簧阀实现了备用胎囊的重复使用,节约了社会资源。

    一种复合型新型轮胎
    14.
    实用新型

    公开(公告)号:CN205768382U

    公开(公告)日:2016-12-07

    申请号:CN201620525539.3

    申请日:2016-06-02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复合型新型轮胎,包括内胎本体、串气道、气嘴一、气嘴二和四个备用胎囊,其中气嘴一和气嘴二设于内胎本体内侧,气嘴一与内胎本体贯通连接,气嘴二与串气道贯通连接;备用胎囊设于内胎本体内部,所述备用胎囊包括胎节一、胎节二和双通气压弹簧阀,其中胎节一与串气道相通,且胎节一与胎节二之间通过双通气压弹簧阀连接,当行驶的车的内胎本体被扎破漏气后,我们将备用胎囊充上气,很好地解决了被困于途中的囧境;而且备用胎囊的分节设计和双通气压弹簧阀的设计,有效解决了扎破内胎本体的不明异物未排除或新的不明异物再次扎破备用胎囊带来的麻烦,且双通气压弹簧阀实现了备用胎囊的重复使用,节约了社会资源。

    一种制动器
    15.
    实用新型

    公开(公告)号:CN204878452U

    公开(公告)日:2015-12-16

    申请号:CN201520565815.4

    申请日:2015-07-28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制动器,包括制动盘和与制动盘连接的轮轴,还包括第一传动机构和用于在制动时产生阻尼力且为阻尼可调的磁流变阻尼器,磁流变阻尼器通过第一传动机构与所述轮轴连接。本实用新型的制动器,利用磁流变阻尼器产生阻碍制动盘旋转的阻力,使制动盘得以减速,磁流变阻尼器与制动盘为非接触式制动,可以有效减轻摩擦片和制动盘磨损,并减小噪音,有效延长摩擦片和制动盘的使用寿命,并可以提高制动的可靠性和安全性。

    一种车辆转向操纵装置
    16.
    实用新型

    公开(公告)号:CN204077767U

    公开(公告)日:2015-01-07

    申请号:CN201420545518.9

    申请日:2014-09-22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车辆转向操纵装置,其包括方向盘、第一转向轴和第二转向轴,第一转向轴与方向盘连接且与方向盘同轴,第二转向轴与第一转向轴同轴,且通过第一轴连接机构与第一转向轴为可拆卸式连接。本实用新型的车辆转向操纵装置,将第一转向轴与第二转向轴设置成可拆卸式连接,在车辆发生碰撞事故导致方向盘卡住驾驶者时,可通过拆卸第一轴连接机构,使第一转向轴和方向盘能与第二转向轴分离,从而能够方便、快速取下方向盘,减轻方向盘对驾驶者造成的伤害,增加了逃生机会,提高了使用安全性。

    一种新型公交车车门及车门伞机构

    公开(公告)号:CN205836475U

    公开(公告)日:2016-12-28

    申请号:CN201620586998.2

    申请日:2016-06-16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新型公交车车门及车门伞机构,包括底座、圆弧门、圆弧门套、三角顶板、圆弧门驱动组件、左遮板、右遮板、遮板驱动组件和伞布展开组件,其中底座为空腔结构,底座下底板上设有圆弧形走向半圆凹槽,圆弧门驱动组件包括电机一和齿轮组;圆弧门套内装有圆弧门,三角顶板与圆弧门套固定连接;左遮板与左旋转轴固定连接,右遮板与右旋转轴固定连接,所述遮板驱动组件设于三角顶板上部;伞布展开组件包括驱动组件、滑轮滑块组件和连杆组件,本实用新型将门的开合设计成了电机均匀动作,避免了现在公交车车门开合动力不均匀,并容易对站立禁区的乘客造成伤害,同时避免了下雨天乘客下车到公交站台淋雨。

    一种用于高速公路的发电装置

    公开(公告)号:CN204267220U

    公开(公告)日:2015-04-15

    申请号:CN201420696496.6

    申请日:2014-11-19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Y02E10/725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用于高速公路的发电装置,包括蓄电池、与蓄电池连接的第一发电机和由风力驱动且将产生的动力传递至第一发电机的风力驱动组件,驱动组件具有由两个风扇同轴连接构成的风扇总成。本实用新型是用于高速公路的发电装置,利用高速公路上车辆快速通行所引起的空气层流运动的风力资源进行发电,节约环保,而且由风力驱动的风扇总成是由两个同轴的扇叶曲面对称的风扇构成,当高速公路两超车道都有车辆通过时,风扇两侧曲面扇叶都受到风力作用,使其绕同一回转轴线沿同一方向回转,从而能够最大程度收集车辆通行带动的空气层流运动和自然风力,以实现最佳发电效果。

    一种公交车车门开合机构
    19.
    实用新型

    公开(公告)号:CN205677429U

    公开(公告)日:2016-11-09

    申请号:CN201620525770.2

    申请日:2016-06-02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公交车车门开合机构,包括底座、圆弧门套、圆弧门、钢珠、电机、齿轮、局部齿轮和顶板,其中底座为空腔结构,底座的下底板上开有圆弧形走向的半圆凹槽,且电机和齿轮在空腔内;圆弧门套内装有圆弧门,圆弧门套的下端与底座的上底板接触,且与上底板上的圆弧缺口同弧线,圆弧门位于圆弧门套内部;圆弧门的顶部和底部沿圆弧形走向也开有半圆凹槽,且顶部通过半圆凹槽内的钢珠与圆弧门套连接,底部通过半圆凹槽内的钢珠与底座的下底板连接,局部齿轮焊接于圆弧门的内圆弧面的下端,本实用新型将门的开合设计成了电机的均匀动作,避免了现在公交车车门开合动力不均匀,噪音较大,并容易对站立禁区的乘客造成伤害。

    一种适于制动器的磁流变阻尼器

    公开(公告)号:CN204921776U

    公开(公告)日:2015-12-30

    申请号:CN201520558568.5

    申请日:2015-07-28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适于制动器的磁流变阻尼器,用于在制动时产生阻尼力且通过传动机构与设置于制动盘上的轮轴连接,所述磁流变阻尼器包括缸筒、活塞杆、活塞总成和阻尼调节装置,活塞总成设置于缸筒内且与活塞杆连接,阻尼调节装置包括套设于活塞杆上且位于缸筒内的隔磁罩和与隔磁罩连接且用于提供使其转动的驱动力的驱动机构。本实用新型适于制动器的磁流变阻尼器,可以产生阻碍制动盘旋转的阻力,使制动盘得以减速,磁流变阻尼器与制动盘为非接触式制动,可以有效减轻摩擦片和制动盘磨损,并减小噪音,有效延长摩擦片和制动盘的使用寿命,并可以提高制动的可靠性和安全性。

Patent Agency Rank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