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开(公告)号:CN1210178C
公开(公告)日:2005-07-13
申请号:CN97198296.1
申请日:1997-09-19
Applicant: 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B60T8/442 , B60T8/3275 , B60T8/341 , B60T8/363 , B60T8/365 , B60T8/4872 , B60T8/4881 , B60T13/168 , B60T13/565 , B60T13/686 , B60T13/72
Abstract: 一个泵(16)的输出侧经由一个辅助通路(20)连接于一个主通路(18)上,该主通路把制动总泵(14)与制动分泵(10)彼此连接,而且在主通路(18)的主通路(18)和辅助通路(20)的连接点与制动总泵(14)之间的部位上设置了一个压力调节阀(22),该压力调节阀适于当泵(16)的输出压力倾向于高于关于制动总泵液体压力的设定值时,允许工作液体从泵(16)向制动总泵(14)泄漏。在制动操作期间并且当需要在制动分泵(10)中产生比制动总泵液体压力更高的压力时,该泵(16)被启用。
-
公开(公告)号:CN114542684B
公开(公告)日:2024-08-23
申请号:CN202111323985.8
申请日:2021-11-10
Applicant: 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Inventor: 矶野宏
Abstract: 一种紧凑简单且车辆搭载性好的差动装置(D),具有:在旋转轴线(AL)上可相对旋转的第一齿轮(4)、第二齿轮(5)、与第一齿轮(4)啮合的第一偏心齿轮(6)、与第二齿轮(5)啮合的第二偏心齿轮(7)、支承第一、第二偏心齿轮(6、7)的公转运动的公转支承构件(8),具有将第一偏心齿轮(6)的公转运动转换成第一旋转轴(1)的旋转运动的第一运动转换机构(9)、将第二偏心齿轮(7)的公转运动转换成第二旋转轴(2)的旋转运动的第二运动转换机构(10),使第一齿轮与第一偏心齿轮的齿轮比和第二齿轮与第二偏心齿轮的齿轮比不同,当第一旋转轴(1)与第二旋转轴(2)差动旋转时,第一、第二旋转轴向相反方向相对旋转。
-
公开(公告)号:CN114198476B
公开(公告)日:2024-05-28
申请号:CN202111089760.0
申请日:2021-09-17
Applicant: 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Inventor: 矶野宏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紧凑、简单且向车辆的搭载性优异的差动装置。在具备能够在旋转轴线上相对旋转的第一齿轮、第二齿轮及第三齿轮、与第一齿轮啮合的第一偏心齿轮、与第二齿轮啮合的第二偏心齿轮、与第三齿轮啮合的第三偏心齿轮、以及将各偏心齿轮一体地支承为能够绕从旋转轴线偏心的偏心轴线自转且能够绕旋转轴线公转的偏心构件的差动装置中,使各齿轮和各偏心齿轮中的任一方成为内齿齿轮,使另一方成为外齿齿轮,使第一齿轮与第一偏心齿轮之间的齿轮比、第二齿轮与第二偏心齿轮之间的齿轮比、以及第三齿轮与第三偏心齿轮之间的齿轮比不同,使第一齿轮的转速及第二齿轮的转速均相对于偏心构件的转速减少。
-
公开(公告)号:CN113147387B
公开(公告)日:2023-07-04
申请号:CN202110043885.3
申请日:2021-01-13
Applicant: 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Inventor: 矶野宏
IPC: B60K26/02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用于汽车等车辆的踏板装置,具有:第一连杆(12),在一端被枢转支承并承受驾驶员的踏力;复位弹簧(18),将第一连杆朝向标准位置施力;第二连杆(14),被支承为向与第一连杆相反的方向枢转移动;以及第三连杆(16),在两个连杆之间传递力和位移,复位弹簧(18)具有分别与第一及第二连杆连结的第一端部(18A)和第二端部(18B),复位弹簧的拉伸力经由第二连杆和第三连杆使第一连杆朝向标准位置枢转移动的力矩(M2)大于复位弹簧的拉伸力经由第一端部使第一连杆向离开标准位置的方向枢转移动的力矩(M1)。
-
公开(公告)号:CN111391841B
公开(公告)日:2023-03-21
申请号:CN201911279917.9
申请日:2019-12-13
Applicant: 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车辆的驱动力控制装置,能够在打滑发生时抑制驱动扭矩、制动扭矩的急剧变动并且能够消除打滑。车辆的驱动力控制装置具备驱动装置,该驱动装置包括:差动机构,将扭矩产生机构的扭矩分割传递至右驱动轮和左驱动轮,并且将右驱动轮和左驱动轮以能够差动的方式连结;及差动限制机构,限制右驱动轮与左驱动轮的差动,在右驱动轮和左驱动轮中的打滑率小的一方的打滑率大于允许值的情况下,执行:差动限制控制,由差动限制机构将右驱动轮与左驱动轮的差动转速限制在预定值以内;及打滑控制,限制右驱动轮与左驱动轮中的打滑率小的一方的扭矩(步骤S18)。
-
公开(公告)号:CN114352685A
公开(公告)日:2022-04-15
申请号:CN202111195372.0
申请日:2021-10-14
Applicant: 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Inventor: 矶野宏
IPC: F16H1/32 , F16H57/08 , F16H57/023 , F16H57/021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结构简化且能获得较大的减速比的齿轮减速装置。齿轮减速装置(1)具备配置在旋转轴线(AL)上的第1旋转轴(10)以及第2旋转轴(11)、配置在旋转轴线上并与第2旋转轴一体地旋转的作为外齿的第1太阳轮(12)、被固定为不能旋转的作为外齿的第2太阳轮(13)、与第1太阳轮啮合的作为内齿的第1齿圈(15)、与第1齿圈一体地旋转并与第2太阳轮啮合的作为内齿的第2齿圈(16)以及将各齿圈保持为能绕偏心轴线(EL)自转且能绕旋转轴线(AL)公转的偏心齿轮架(9),使第1太阳轮与第1齿圈之间的齿数比(u1)以及第2太阳轮与第2齿圈之间的齿数比(u2)不同,使第2旋转轴的转速比第1旋转轴的转速减少。
-
公开(公告)号:CN113446375A
公开(公告)日:2021-09-28
申请号:CN202110310348.0
申请日:2021-03-23
Applicant: 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Inventor: 矶野宏
IPC: F16H48/10 , F16H48/36 , F16H57/037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谋求小型化、使向车辆的搭载变得容易、并且能够抑制控制用致动器的共转的扭矩矢量控制装置。该扭矩矢量控制装置具备:差动机构,其能够使被传递动力源的动力扭矩的第1旋转轴和第2旋转轴差动旋转;致动器,其将控制扭矩赋予差动机构以使各旋转轴进行差动旋转;以及反转机构,其使各旋转轴彼此向相反方向旋转,反转机构由分别与各旋转轴同轴配置的第1控制行星齿轮机构和第2控制行星齿轮机构构成,使第1控制行星齿轮机构的齿轮比与第2控制行星齿轮机构的齿轮比互不相同,在动力源与致动器的输出轴之间设置有将各自的齿圈相互连结而成的增速行星齿轮机构以及减速行星齿轮机构。
-
公开(公告)号:CN113386873A
公开(公告)日:2021-09-14
申请号:CN202110263318.9
申请日:2021-03-11
Applicant: 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Inventor: 矶野宏
IPC: B62D57/024
Abstract: 一种具有在前后方向排列的前轮(16)、中央轮(18)以及后轮(20)的三排车轮车辆(10)。该三排车轮车辆具有:前枢转连杆(22),在中间部以能在上下方向枢转的方式连结于车身(14);摆动臂(24),以能在前后方向摆动的方式连结于前枢转连杆的前端部且在下端部将前轮(16)支承为能旋转;后枢转连杆(26),在中间部以能在上下方向枢转的方式连结于车身且在后端部将后轮(20)支承为能旋转;力传递机构(37),被配置为将从前轮传递给摆动臂的向后方的力转换为向上的力并在比中间部靠前方侧向前枢转连杆传递该向上的力;以及连结连杆(61),枢接于前枢转连杆的后端部和后枢转连杆的前端部。
-
公开(公告)号:CN113370797A
公开(公告)日:2021-09-10
申请号:CN202110250343.3
申请日:2021-03-08
Applicant: 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IPC: B60L15/20
Abstract: 本发明的车辆控制装置执行对左右前轮和左右后轮的制驱动力进行调整来将车辆横摆角速度控制为目标横摆角速度的横摆力矩控制以及对左右前轮和左右后轮的制驱动力进行调整来将左右前轮的速度差和左右后轮的速度差控制在规定范围的速度差控制。车辆控制装置在左右前轮的速度差在规定范围的情况下,对左右前轮执行横摆力矩控制,在左右前轮的速度差不在规定范围的情况下,对左右前轮执行速度差控制。车辆控制装置在左右后轮的速度差在规定范围内的情况下,对左右后轮执行横摆力矩控制,在左右后轮的速度差不在规定范围的情况下,对左右后轮执行速度差控制。
-
公开(公告)号:CN108528270B
公开(公告)日:2021-06-11
申请号:CN201810151821.3
申请日:2018-02-14
Applicant: 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驱动力控制装置,通过适当控制被设置在每个驱动轮的多个马达和离合器,能够使行驶时的车辆整体的效率变得良好。构成为控制第一马达(2R)和第二马达(2L)以使向右前轮(11R)和左后轮(11L)传递的转矩的合计值成为对右前轮(11R)和左后轮要求的转矩的总计值Tall,求出从电源(27)输出的电力最少的第一马达(2R)的目标转矩TRout和第二马达(2L)的目标转矩TLout,作为第一马达和第二马达(2L)的输出转矩(步骤S15、S16、S20、S21),基于求出的第一马达的目标转矩TRout从第一马达(2R)输出转矩,并基于求出的第二马达的目标转矩TLout从第二马达输出转矩。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