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透镜阵列的曝光装置和曝光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284009C

    公开(公告)日:2006-11-08

    申请号:CN03159386.0

    申请日:2003-09-12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G03B21/208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位置对准容易、高精度的微透镜阵列的曝光装置和高精度且光效率高的微透镜阵列的曝光方法。微透镜阵列的曝光装置,包括对来自光源的光束作二次点光源化的微蝇眼透镜(2),调节二次点光源化后光的亮度的透过率分布掩膜(3),使被所述亮度调节后的光成多个平行光束、并通过预先形成的第1微透镜阵列、以及导向形成第2微透镜阵列的感光性树脂层的视准透镜(4)。从光源射出的光,透过微蝇眼透镜(2)、透过率分布掩膜(3)和视准透镜(4),在调节成所需的照度后对微透镜基板(6)的感光性树脂层进行曝光。

    薄膜晶体管基板和显示面板

    公开(公告)号:CN108701720B

    公开(公告)日:2021-09-21

    申请号:CN201780012574.2

    申请日:2017-02-17

    Abstract: 阵列基板(11b)具备:栅极配线(19);TFT(17),其具有栅极电极(17a)、沟道部(17d)、源极部(17b)及漏极部(17c),栅极电极(17a)包括栅极配线(19)的一部分,沟道部(17d)包括氧化物半导体膜(24),源极部(17b)连接到沟道部(17d)的一端侧,漏极部(17c)连接到沟道部(17d)的另一端侧,且包括与沟道部(17d)相比电阻较低的氧化物半导体膜(24);像素电极(18),其连接到漏极部(17c);像素PX,其具有TFT(17)和像素电极(18);以及第2层间绝缘膜(27),其与像素电极(18)和漏极部(17c)重叠并且在不与栅极电极(17a)重叠的位置形成有第2开口部(27a)。

    头戴式显示器用的液晶显示装置和头戴式显示器

    公开(公告)号:CN110300917A

    公开(公告)日:2019-10-01

    申请号:CN201880011976.5

    申请日:2018-02-06

    Abstract: 一种头戴式显示器用的液晶显示装置,具备第1基板、第2基板、液晶层以及多个柱状间隔物。第1基板具有设置于各像素的TFT、多个栅极总线以及多个源极总线。TFT包含氧化物半导体层。各柱状间隔物是与第1基板和第2基板这两方接触的。第2基板具有遮光层,上述遮光层包含与栅极总线或源极总线重叠的第1遮光部、以及与各柱状间隔物重叠的第2遮光部。各柱状间隔物配置于多个蓝色像素中的任意一个蓝色像素。遮光层的第2遮光部配置为使得存在第2遮光部的蓝色像素中的、由第2遮光部导致的开口率的下降为30%以下。

    显示装置
    26.
    发明公开

    公开(公告)号:CN107111179A

    公开(公告)日:2017-08-29

    申请号:CN201580069666.5

    申请日:2015-12-11

    Abstract: 本发明目的在于提高包括氧化物半导体TFT的显示装置的开口率。本发明的显示装置(100A)的第一基板(10)具有TFT(2),该TFT(2)设于各像素中,且具有氧化物半导体层。第二基板(20)具有彩色滤光片层(22)及遮光层(21)。彩色滤光片层(22)中所含的第一彩色滤光片、第二彩色滤光片及第三彩色滤光片中的至少一个为,对波长450nm以下的可见光的平均透射率为0.2%以下。遮光层在设置有对波长450nm以下的可见光的平均透射率为0.2%以下的彩色滤光片的像素中,(a)具有薄膜晶体管遮光部(21t),其沿着沟道长度方向(DL)延伸,且具有氧化物半导体层的沿着沟道宽度方向(DW)的长度以下的宽度;或者(b)具有薄膜晶体管遮光部,其沿着沟道宽度方向延伸,且具有氧化物半导体层的沿着沟道长度方向的长度以下的宽度;或者(c)不具有薄膜晶体管遮光部。

    输入系统
    27.
    发明公开

    公开(公告)号:CN103959213A

    公开(公告)日:2014-07-30

    申请号:CN201280058289.1

    申请日:2012-11-29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G06F3/042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具备全平面的坐标输入装置和发光笔的、即使手等接近或者接触装置表面也不被误识别的输入系统。本发明的一方式的输入系统(50)具备笔输入装置(40)和发光的笔(3),笔输入装置(40)具有:透明导光板(1),其能使笔(3)接触表面,且能使笔(3)的光耦合并在内部传播;以及摄像单元(10、20),其在相互不同的部位捕捉在透明导光板(1)内传播的光束的一部分光束。笔(3)的接触坐标位置基于各摄像单元拍摄的像而求得。

Patent Agency Rank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