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开(公告)号:CN103101426A
公开(公告)日:2013-05-15
申请号:CN201210441613.X
申请日:2012-11-07
Applicant: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IPC: B60K1/04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在将电装单元和驱动电动机沿上下方向接近配置的状态下,能够抑制从前方施加冲击载荷时的电动机室内部件与电装单元的干涉的电动机动车的前部车身结构。在一对侧框架(5)的根部侧架设副车架(6),在比弯曲部分(5a)靠前方区域架设前梁(7)。驱动电动机(3)的前部侧支承于前梁(7),后部侧支承于副车架(6)。电装单元(11)经由单元框架(12)而支承于侧框架(5)。电装单元(11)设置在前梁(7)和驱动电动机(3)的上方侧。在前梁(7)的上表面设置水加热器(14)。在电装单元(11)的单元壳体(10)的底面中的水加热器(14)的上方位置以切除前缘侧的方式设置凹部(23)。
-
公开(公告)号:CN107026012B
公开(公告)日:2019-03-08
申请号:CN201611060625.2
申请日:2016-11-25
Applicant: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电容器单元,在电容器单元中,即便万一在收容有电容器元件的外壳与放热片之间产生结露,也能够防止在正极与负极之间产生短路。长条的外壳(14)在一端部具有由正极端子台(26)以及第一负极端子台(28)构成的第一端子台(22),在另一端部具有由第二负极端子台(30)构成的第二端子台(24)。在外壳的底面中,在正极端子台与第一负极端子台之间形成有缺口槽(52)。另外,外壳的底面的大部分被放热片(16)覆盖。该放热片伴随着形成分割隙(62)而被分割为第一片体(64)和第二片体(66)。分割隙例如从外壳内的电容器元件(12)的并列方向中央偏向第一端子台侧。
-
公开(公告)号:CN103930300B
公开(公告)日:2016-04-20
申请号:CN201280054914.5
申请日:2012-10-17
Applicant: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B60L11/1818 , B60K26/02 , B60L3/0061 , B60L11/1803 , B60L11/1809 , B60L11/185 , B60L11/1877 , B60L2210/30 , B60Y2400/61 , Y02T10/7005 , Y02T10/705 , Y02T10/7072 , Y02T10/7241 , Y02T90/121 , Y02T90/127 , Y02T90/128 , Y02T90/14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在形成于车辆前部的电动机室内配置有动力控制单元的电动机动车,其中,在车辆前部侧面设有充电口或者供电口,在所述充电口或者所述供电口安装有用于与充电用电源或者外部装置连接的充电连接器或者供电连接器,所述充电连接器或者所述供电连接器配置为,以其前端位于比前轮的前端更靠后方的位置,其后端位于比对所述电动机室和车室进行分隔的前围板更靠前方的位置,所述充电连接器或者所述供电连接器与所述动力控制单元通过线缆来连接,所述动力控制单元的与所述线缆连接的连接部设置在比所述充电连接器或者所述供电连接器更靠前方的位置。
-
公开(公告)号:CN103373241A
公开(公告)日:2013-10-30
申请号:CN201310098952.7
申请日:2013-03-26
Applicant: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IPC: B60L15/00
Abstract: 一种在将抑制噪声的噪声除去装置设在动力控制单元内时也可实现小型化的动力控制单元。动力控制单元(30)具备一体形成有电容器收容部(124a)和铁芯收容部(124b)的壳体,电容器收容部(124a)对缓冲电容器模块(100)进行收容,铁芯收容部(124b)以使长度方向与缓冲电容器模块(100)的长度方向平行的方式对共用铁芯(102)进行收容,电容器收容部(124a)在长度方向的面中与电力转换模块(40)对置的面上设有用于供缓冲电容器模块(100)插入的第一开口部(130),铁芯收容部(124b)在上表面设有用于供共用铁芯(102)插入的第二开口部(134),从第一开口部(130)及第二开口部(134)投入树脂构件(132、136)而将缓冲电容器模块(100)及共用铁芯(102)固定。
-
公开(公告)号:CN103298635A
公开(公告)日:2013-09-11
申请号:CN201280004065.2
申请日:2012-10-09
Applicant: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B60K1/02 , B60K1/00 , B60K11/02 , B60K11/04 , B60K2001/003 , B60K2001/005 , B60K2001/006 , B60K2015/053 , B60L3/0007 , B60L3/003 , B60L3/0069 , B60L3/0084 , B60L2240/525
Abstract: 电动机动车具备动力控制单元(10),该动力控制单元(10)具有多个电气设备及箱体,所述动力控制单元配置在电动机室内,所述箱体具备上壳体(23)、下壳体(24)、吸热箱体(22),所述吸热箱体具备吸热部(36),在所述吸热箱体(22)的上侧及下侧配设电气设备,所述电气设备由所述上壳体及所述下壳体覆盖,在所述下壳体(24)形成有凹部(60),将在所述箱体的外部配设的电气设备与由所述上壳体覆盖的所述电气设备之间连接的线缆(50、51)通过所述凹部,并从所述吸热箱体(22)的下表面进入所述上壳体(23)的内部,所述线缆与由所述上壳体覆盖的所述电气设备连接。
-
公开(公告)号:CN103201936A
公开(公告)日:2013-07-10
申请号:CN201180054433.X
申请日:2011-10-24
Applicant: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B60L11/1812 , B60L1/003 , B60L3/003 , B60L11/1803 , B60L11/1816 , B60L11/1818 , B60L11/185 , B60L11/1868 , B60L2210/12 , B60L2210/30 , B60L2240/36 , B60L2240/525 , H02M7/003 , Y02T10/7005 , Y02T10/7066 , Y02T10/7072 , Y02T10/7233 , Y02T10/7241 , Y02T90/121 , Y02T90/127 , Y02T90/128 , Y02T90/14
Abstract: 电动车辆(10)用的动力控制单元(12)具备:在行驶时使用,且由冷却部(40)的第一面(90)冷却的第一电力转换器(30);在从车辆(10)外部的电源(70、72)的充电时使用,且由冷却部(40)的第二面(92)冷却的第二电力转换器(34)。第一电力转换器(30)和第二电力转换器(34)配设在从第一面(90)向第二面(92)的方向观察时的重叠的位置。
-
公开(公告)号:CN103129361A
公开(公告)日:2013-06-05
申请号:CN201210482911.3
申请日:2012-11-23
Applicant: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IPC: B60K1/04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Y02T10/7005 , Y02T90/16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动力控制单元,其在组装时能够防止异物向收纳逆变器等电力转换模块的电力转换室的混入,且防止螺栓从收纳三相端子的三相端子室向电力转换室滚落的情况。动力控制单元(30)具有电力转换室(76)和三相端子室(78),电力转换室(76)具有第三开口部(76a),三相端子室(78)具有第四开口部(78a),三相端子(64a、64b、64c)的一端与电力转换室(76)内的电力转换模块(60)连接,而另一端通过使电力转换室(76)与三相端子室(78)连通的连通孔(162)而位于三相端子室(78)中,托架(160)在三相端子(64a、64b、64c)插入到插入孔(168a、168b、168c)中的状态下固定于三相端子室(78)的内壁。
-
公开(公告)号:CN103101425A
公开(公告)日:2013-05-15
申请号:CN201210438724.5
申请日:2012-11-06
Applicant: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IPC: B60K1/04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B60K1/00 , B60K2001/001 , B60Y2306/01 , B60Y2400/61 , B62D21/152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即使从前方施加冲击载荷时,也能够防止电装单元的固定部位的背离的电动机动车的前部车身结构。对电装单元(11)进行保持的单元框架(12)构成为,具备:固定于电装单元的侧部的侧部框架部(12a、12b);从各侧部框架部向下方延伸出的前部侧支承腿部(12e、12f);在电装单元的后方侧,且在比电装单元高的位置向车宽方向延伸出的后部框架部(12c);从后部框架部的两端部向下方延伸出的后部侧支承腿部(12g、12h);在各后部侧支承腿部上与所述侧部框架部分支连接的分支部(12m)。在后部框架部的中央区域设有折弯引发托架(20),该折弯引发托架(20)向车辆后方侧突出,在从前方施加冲击载荷时,其突出端侧与前围板(21)抵接。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