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开(公告)号:CN118944305A
公开(公告)日:2024-11-12
申请号:CN202411434938.4
申请日:2024-10-15
Applicant: 国网吉林省电力有限公司长春供电公司 , 中国联合网络通信有限公司长春市分公司 , 联通(吉林)产业互联网有限公司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电网监测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基于5G通信的配电网监测系统,包括,配电网数据采集模块,用以采集配电线路数据;充电站数据采集模块,用以采集充电站功率;稳定性分析模块,对配电线路电压的状态进行分析,对分析过程进行调整;三相分析模块,对配电线路的三相不平衡指数进行分析;谐波监测模块,对谐波污染系数进行构建;充电站监测模块,构建充电站影响因子,并对充电站的运行状态进行判定;报警模块,用以根据监测周期内的配电网电压状态、三相电压不平衡指数、谐波污染系数及充电站的运行状态向用户进行报警,并优化配电网运行状态的分析过程。本发明提高了配电网的监测效率。
-
公开(公告)号:CN118367962A
公开(公告)日:2024-07-19
申请号:CN202410772246.4
申请日:2024-06-17
Applicant: 国网吉林省电力有限公司长春供电公司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的用于配电网载波通信的宽带通信数据传输时延缩短方法,涉及传输时延控制技术领域,包括如下步骤:S1:获取初始宽带通信数据,控制发送至传输链路的接收端,并建立基于初始宽带通信数据的数值变化预判模型;S2:通过数值变化预判模型预判下一时刻的预判宽带通信数据,回传至宽带通信数据的采集端;S3:获取下一时刻的实时宽带通信数据,在采集端分析实时宽带通信数据与预判宽带通信数据之间的差异情况,得到差异结果;S4:控制将差异结果发送至接收端,调整数值变化预判模型和差异结果相结合的输出结果。本发明提供的传输时延缩短方法,能够实现对在大量数据同时传输时的传输时延调控的同时,还能够保证数据在传输过程中的准确性。
-
公开(公告)号:CN117559460B
公开(公告)日:2024-07-02
申请号:CN202311531876.4
申请日:2023-11-17
Applicant: 国网吉林省电力有限公司长春供电公司
IPC: H02J3/12 , H02J3/06 , H02M7/217 , H02M7/5387 , G06Q50/06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电力系统自动化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基于融合终端的中低压云边协同电压控制方法,包括,步骤1,将任一条低电配电线路,划分若干节点;步骤2,在满足补偿变压器容量、节点电压允许偏差约束的条件下,建立综合目标函数并确定所述综合目标函数的约束条件;步骤3,选取符合所述约束条件的串联电压补偿装置,对接入所述串联电压补偿装置后的线路潮流进行优化处理,求取综合目标函数最小值时的装置优化配置数据;步骤4,选取最优配置的串联电压补偿装置,对其中的单相三电平整流器和单相全桥逆变器的反馈控制方案进行调整,使所述串联电压补偿装置达到补偿效果。本发明通过提此控制方法实现负载调压快速响应和连续调节。
-
公开(公告)号:CN118199060A
公开(公告)日:2024-06-14
申请号:CN202410612331.4
申请日:2024-05-17
Applicant: 国网吉林省电力有限公司长春供电公司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智能电网技术领域,涉及一种配电变压器低压柔性互联负荷均衡调控系统,本发明通过采集所属目标配电单元的各配电变压器各供电单元的历史电力负荷数据,分析各配电变压器各供电单元当天各单位时间点的预估电力负荷,构建各配电变压器各供电单元当天的电力负荷需求曲线,从而制定目标配电单元当天的电力负荷调控方案,在目标配电单元执行当天的电力负荷调控方案后,判断目标配电单元当天的电力负荷调控方案是否有效,若判断有效则进行有效反馈,若判断无效则自动筛查目标配电单元当天的电力负荷调控方案的无效因素并反馈其对应改进措施,确保电力负荷调控的精准性和前瞻性,更进一步实现电力负荷调控的闭合优化。
-
公开(公告)号:CN117848515A
公开(公告)日:2024-04-09
申请号:CN202410257790.5
申请日:2024-03-07
Applicant: 国网吉林省电力有限公司长春供电公司 , 长春工业大学
IPC: G01J5/00 , G01J5/03 , G01J5/48 , G06V20/52 , G06V20/60 , G06V10/44 , G06V10/52 , G06V10/80 , G06V10/82 , G06F18/27 , G06N3/0442 , G06N3/045 , G06N3/0464 , G06N7/01 , G06F123/02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开关柜温度监测方法及系统,属于电力监测技术领域。首先对开关柜内部部件进行温度测量和图像采集,得到温度数据和对应的热成像图像;其次对所述温度数据进行滤波、校准,得到各部件的标准温度数据;然后将所述热成像图像输入检测网络进行特征提取,得到识别结果;根据所述识别结果,分析部件区域的温度,得到热成像特征;最后结合所述标准温度数据和所述热成像特征建立温度反演模型,预测开关柜内部部件的未来温度状态。本发明能够实现对开关柜内部部件温度的实时、准确监控,提高了监测的精度和效率;通过预测部件的未来温度状态,可及时发现温升异常,为电力系统的安全运行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
-
公开(公告)号:CN117148035A
公开(公告)日:2023-12-01
申请号:CN202311055083.X
申请日:2023-08-21
Applicant: 国网吉林省电力有限公司长春供电公司 , 北京丹华昊博电力科技有限公司
Inventor: 李生珠 , 王泽一 , 黄逸宁 , 杨明 , 赵冰 , 葛玉林 , 樊轩鸣 , 李东有 , 许成哲 , 张超 , 郭蓓 , 王旭 , 王东林 , 蔡志伟 , 齐海星 , 毕俊杰 , 祝忠思 , 李柠齐
IPC: G01R31/08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配电线路单相接地故障离线定位策略,具体包括:首先对分布电容和分布电感进行研究分析,其次,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确定注入交流信号的大小和频率,然后在SVPWM波控制技术、PID双闭环反馈控制技术、高频开关功率变换技术的研究基础上,研制可调频的便携式调频小电流信号源,最后,通过对噪声相关性和自适应形态学滤波分析的基础上,研制信号检测器并阐述其工作原理;相比之前离线定位技术,本发明可以准确的找到故障点位。
-
公开(公告)号:CN115800357A
公开(公告)日:2023-03-14
申请号:CN202211599327.6
申请日:2022-12-14
Applicant: 国网吉林省电力有限公司长春供电公司 , 东北电力大学
Abstract: 一种低成本的柔直组网系统受端交流故障穿越方法,属于柔性直流输电技术领域。本发明的目的是充分利用换流站自身的储能潜力以及新能源机组的自身响应,在不依赖通信系统,不增设额外设备的情况下实现柔直组网系统受端交流故障穿越,降低故障穿越所需成本的低成本的柔直组网系统受端交流故障穿越方法。本发明的步骤是:充分利用换流站储能潜力的过电压抑制方法,风电场功率速降控制方法,换流站与风电场协同配合的受端交流故障穿越方法。本发明所提出的方法能够满足大多数工况下受端交流故障穿越的要求,同时该方法不依赖于远距离通信,其可靠性取决于原柔直组网统的控保系统,充分利用换流站的储能潜力和新能源机组的自身响应,能够减少故障穿越的成本。
-
公开(公告)号:CN119210898A
公开(公告)日:2024-12-27
申请号:CN202411698871.5
申请日:2024-11-26
Applicant: 国网吉林省电力有限公司长春供电公司
IPC: H04L9/40 , H04B3/54 , G06N3/0464 , G06F18/213 , G06F18/15 , G06F18/2411 , G06F18/2415
Abstract: 本申请涉及一种配电网载波通信系统接入安全性检测方法。该方法包括:通过实时监测采集环境参数数据,包括电源电压值、温度值和湿度值,并在后端引入基于人工智能和深度学习的数据处理和信号分析算法来对于该原始信号和该环境参数数据进行分析,以此来学习并捕获到原始信号中的波形语义特征和环境参数数据的多模态时序关联特征,然后利用这两者特征之间的跨模态联合语义来对原始信号波形语义进行基于环境波动的校正,从而得到更加鲁棒的设备指纹。这样,可以更加智能化的方式减少环境干扰对设备指纹识别和提取的影响,从而增强指纹提取和匹配的稳定性和准确性,以此来确保配电网载波通信系统的接入安全性,保障电力系统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
公开(公告)号:CN118199060B
公开(公告)日:2024-07-30
申请号:CN202410612331.4
申请日:2024-05-17
Applicant: 国网吉林省电力有限公司长春供电公司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智能电网技术领域,涉及一种配电变压器低压柔性互联负荷均衡调控系统,本发明通过采集所属目标配电单元的各配电变压器各供电单元的历史电力负荷数据,分析各配电变压器各供电单元当天各单位时间点的预估电力负荷,构建各配电变压器各供电单元当天的电力负荷需求曲线,从而制定目标配电单元当天的电力负荷调控方案,在目标配电单元执行当天的电力负荷调控方案后,判断目标配电单元当天的电力负荷调控方案是否有效,若判断有效则进行有效反馈,若判断无效则自动筛查目标配电单元当天的电力负荷调控方案的无效因素并反馈其对应改进措施,确保电力负荷调控的精准性和前瞻性,更进一步实现电力负荷调控的闭合优化。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