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辆用支柱构造
    41.
    发明公开

    公开(公告)号:CN108657283A

    公开(公告)日:2018-10-16

    申请号:CN201810121951.2

    申请日:2018-02-07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车辆用支柱构造,该车辆用支柱构造具备:第一骨架部,沿着车辆的前挡风玻璃的车宽方向第一侧的端部延伸,构成支柱的骨架;第二骨架部,相对于所述第一骨架部在车辆后方侧且车宽方向外侧空出间隙而设置,沿着所述第一骨架部延伸,构成所述骨架;及透明部,形成为透明,架设在所述第一骨架部与所述第二骨架部之间,所述第一骨架部及所述第二骨架部在沿着长度方向观察时形成闭合截面,并且所述第一骨架部的后端拐角部及所述第二骨架部的前端拐角部中的至少一方形成为倒角状。

    车辆用外装部件以及车辆的后尾门

    公开(公告)号:CN105882363A

    公开(公告)日:2016-08-24

    申请号:CN201610082764.9

    申请日:2016-02-05

    Abstract: 一种车辆用外装部件以及车辆的后尾门,在树脂制的内板与树脂制的外板互相接合的结构中有助于变形方式的稳定化。在后尾门主体(10)中,在CFRP制的内板(20)的上部上接合有CFRP制的外上板(24),在该内板(20)的下部上接合有聚丙烯制的外下板(22)。该后尾门主体(10)的外缘部被设为上部侧通过外上板(24)而被加强的第一外缘部(10A),下部侧被设为与第一外缘部(10A)相比为低强度的第二外缘部(10B)。而且,这种具有耐力差的第一外缘部(10A)与第二外缘部(10B)的边界部(10C1、10C2)被设定为通过小车窗用开口部(28)的相邻而被弱化的部位。由此,在碰撞时等后尾门主体(10)容易在边界部(10C1、10C2)处发生变形,因此有助于变形方式的稳定化。

    车身结构
    43.
    发明授权

    公开(公告)号:CN104136310B

    公开(公告)日:2016-08-24

    申请号:CN201280071000.X

    申请日:2012-03-01

    Abstract: 一种车身结构(10),具备:树脂制的下面板(12L)和树脂制的上面板(12U),所述树脂制的下面板(12L)具有:下壁(32),其构成地板部(22)的下部;外前壁(48),其从下壁(32)的车身前方侧端部起向车身上方延伸设置;外后壁(54),其从下壁(32)的车身后方侧端部起向车身上方延伸设置,所述树脂制的上面板(12U)具有:上壁(40、44),其与下壁(32)对置而构成地板部(22)的上部;内前壁(50),其通过从上壁(40、44)的车身前方侧端部起向车身上方延伸设置并被接合在外前壁(48)上,从而在外前壁(48)的上部处,构成包括左右两端部而在车身宽度方向上延伸的封闭截面形状;内后壁(56),其通过从上壁(40、44)的车身后方侧端部起向车身上方延伸设置并被接合在外后壁(54)上,从而在外后壁(54)的上部处,构成包括左右两端部而在车身宽度方向上延伸的封闭截面形状。

    车辆用机罩结构
    48.
    发明授权

    公开(公告)号:CN102695643B

    公开(公告)日:2015-06-10

    申请号:CN200980163202.5

    申请日:2009-12-28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B62D25/105 B60R21/34 B60R2021/343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车辆用机罩结构,所述车辆用机罩结构能够同时实现碰撞物与机罩碰撞时的能量吸收性能的提高、和前碰撞时的机罩的变形性能的提高。在机罩内板(18)中构成中央区域(24)的框架形成部(26)具备,以沿机罩前后方向延伸的方式而形成的条形突起(30)以及凹部(32),并且在机罩前后方向大致中央部处形成有沿着机罩宽度方向并列设置的多个贯通孔(34)。贯通孔(34)被形成在凹部(32)的底部(32A)。此外,在机罩宽度方向两端缘部(20C、20D),于机罩前后方向上的位置与贯通孔(34)对齐的位置处形成有条形突起(22)。

    车辆用发动机盖结构
    49.
    发明授权

    公开(公告)号:CN102985297B

    公开(公告)日:2014-10-15

    申请号:CN201080067954.4

    申请日:2010-07-08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B62D25/10 B60R21/34 B60R2021/343 B62D25/105

    Abstract: 本发明得到可提高碰撞体与发动机盖碰撞的情况下的二次碰撞前的冲击吸收性能的车辆用发动机盖结构。波状部(20)的卷边(22)的前端部(22B)在发动机盖俯视时对齐。此外,比波状部(20)设置于发动机盖前方侧的前壁部(28)朝发动机盖前方向发动机盖下方侧倾斜而沿大体发动机盖宽度方向形成,并且波状部(20)和前壁部(28)由沿大体发动机盖宽度方向形成的棚部(26)连接。

    车辆用罩结构
    50.
    发明授权

    公开(公告)号:CN102164810B

    公开(公告)日:2014-02-19

    申请号:CN200980138568.7

    申请日:2009-04-21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B60R21/34 B60R2021/343 B62D25/105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能够在确保罩中锁止用撞针的附近部位的耐久性的同时,增大碰撞体与罩抵接时的变形行程的车辆用罩结构。罩锁加强件(30)通过厚度互不相同的厚板(30A)和薄板(30B)相接合而构成,在该罩锁加强件(30)中包括固定有撞针(26)的部位在内的底部(34),由厚板(30A)构成并被配置在罩内板(22)的底壁部(22C)上。另外,由于从罩锁加强件(30)的底部(34)的罩前后方向上的后端起向罩外板(20)一侧延伸设置的延伸部(36)中,罩外板(20)一侧的部位由薄板(30B)构成,因而其板厚被设定成,薄于罩锁加强件(30)的底部(34)的板厚。

Patent Agency Rank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