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开(公告)号:CN104136310A
公开(公告)日:2014-11-05
申请号:CN201280071000.X
申请日:2012-03-01
Applicant: 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B62D21/155 , B62D21/15 , B62D23/00 , B62D25/20 , B62D25/2009 , B62D25/2018 , B62D25/2027 , B62D29/041 , B62D29/046
Abstract: 一种车身结构(10),具备:树脂制的下面板(12L)和树脂制的上面板(12U),所述树脂制的下面板(12L)具有:下壁(32),其构成地板部(22)的下部;外前壁(48),其从下壁(32)的车身前方侧端部起向车身上方延伸设置;外后壁(54),其从下壁(32)的车身后方侧端部起向车身上方延伸设置,所述树脂制的上面板(12U)具有:上壁(40、44),其与下壁(32)对置而构成地板部(22)的上部;内前壁(50),其通过从上壁(40、44)的车身前方侧端部起向车身上方延伸设置并被接合在外前壁(48)上,从而在外前壁(48)的上部处,构成包括左右两端部而在车身宽度方向上延伸的封闭截面形状;内后壁(56),其通过从上壁(40、44)的车身后方侧端部起向车身上方延伸设置并被接合在外后壁(54)上,从而在外后壁(54)的上部处,构成包括左右两端部而在车身宽度方向上延伸的封闭截面形状。
-
公开(公告)号:CN103906675A
公开(公告)日:2014-07-02
申请号:CN201180074624.2
申请日:2011-11-07
Applicant: 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IPC: B62D25/20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B62D25/20 , B62D29/041
Abstract: 在上部地板(20)的车辆宽度方向两端部及车辆宽度方向中央部处,沿着车辆前后方向而分别延伸有作为框架部的门槛部(34)及通道部(40)。另一方面,在下部地板(22)的前端部及后端部处,分别直立设置有车厢前壁(16A)或后板(18A)。在此,在门槛部(34)及通道部(40)的前端部处,分别设置有碰触部(42)、(48),且碰触部(42)、(48)与车厢前壁(16A)的内表面面接触。另外,在门槛部(34)及通道部(40)的后端部处,分别设置有碰触部(44)、(50),碰触部(44)、(50)与后板(18A)的内表面面接触。
-
公开(公告)号:CN104136310B
公开(公告)日:2016-08-24
申请号:CN201280071000.X
申请日:2012-03-01
Applicant: 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B62D21/155 , B62D21/15 , B62D23/00 , B62D25/20 , B62D25/2009 , B62D25/2018 , B62D25/2027 , B62D29/041 , B62D29/046
Abstract: 一种车身结构(10),具备:树脂制的下面板(12L)和树脂制的上面板(12U),所述树脂制的下面板(12L)具有:下壁(32),其构成地板部(22)的下部;外前壁(48),其从下壁(32)的车身前方侧端部起向车身上方延伸设置;外后壁(54),其从下壁(32)的车身后方侧端部起向车身上方延伸设置,所述树脂制的上面板(12U)具有:上壁(40、44),其与下壁(32)对置而构成地板部(22)的上部;内前壁(50),其通过从上壁(40、44)的车身前方侧端部起向车身上方延伸设置并被接合在外前壁(48)上,从而在外前壁(48)的上部处,构成包括左右两端部而在车身宽度方向上延伸的封闭截面形状;内后壁(56),其通过从上壁(40、44)的车身后方侧端部起向车身上方延伸设置并被接合在外后壁(54)上,从而在外后壁(54)的上部处,构成包括左右两端部而在车身宽度方向上延伸的封闭截面形状。
-
公开(公告)号:CN103906675B
公开(公告)日:2016-03-16
申请号:CN201180074624.2
申请日:2011-11-07
Applicant: 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IPC: B62D25/20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B62D25/20 , B62D29/041
Abstract: 在上部地板(20)的车辆宽度方向两端部及车辆宽度方向中央部处,沿着车辆前后方向而分别延伸有作为框架部的门槛部(34)及通道部(40)。另一方面,在下部地板(22)的前端部及后端部处,分别直立设置有车厢前壁(16A)或后板(18A)。在此,在门槛部(34)及通道部(40)的前端部处,分别设置有碰触部(42)、(48),且碰触部(42)、(48)与车厢前壁(16A)的内表面接触。另外,在门槛部(34)及通道部(40)的后端部处,分别设置有碰触部(44)、(50),碰触部(44)、(50)与后板(18A)的内表面接触。
-
公开(公告)号:CN103079937B
公开(公告)日:2014-12-03
申请号:CN201080068831.2
申请日:2010-08-30
Applicant: 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B62D21/15 , B62D21/152 , B62D25/14 , B62D25/20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能够有效地将包括偏移碰撞和斜向碰撞在内的前面碰撞或后面碰撞的载荷吸收、分散并传递到车身底部的车身下部结构。所述车身下部结构具备:车身底部(12),其上直立设置有车厢前壁下部(24)、下后部(26),所述车厢前壁下部(24)和所述下后部(26)从地板部(22)中的车辆前后方向上的两端起直立设置;悬架梁(50),其以车辆宽度方向为长度方向,且以面接触于车厢前壁下部(24)的前表面的状态而被结合在车身底部(12)上;前EA部件(16),其以车辆宽度方向为长度方向,且被结合在悬架梁(50)的前壁(50F)上。
-
公开(公告)号:CN103079937A
公开(公告)日:2013-05-01
申请号:CN201080068831.2
申请日:2010-08-30
Applicant: 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B62D21/15 , B62D21/152 , B62D25/14 , B62D25/20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能够有效地将包括偏移碰撞和斜向碰撞在内的前面碰撞或后面碰撞的载荷吸收、分散并传递到车身底部的车身下部结构。所述车身下部结构具备:车身底部(12),其上直立设置有车厢前壁下部(24)、下后部(26),所述车厢前壁下部(24)和所述下后部(26)从地板部(22)中的车辆前后方向上的两端起直立设置;悬架梁(50),其以车辆宽度方向为长度方向,且以面接触于车厢前壁下部(24)的前表面的状态而被结合在车身底部(12)上;前EA部件(16),其以车辆宽度方向为长度方向,且被结合在悬架梁(50)的前壁(50F)上。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