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开(公告)号:CN108651281A
公开(公告)日:2018-10-16
申请号:CN201810346594.X
申请日:2018-04-17
Applicant: 湖北省农业科学院粮食作物研究所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花培用水稻幼穗远程运输方法,涉及农业技术领域中幼苗运输的方法。本方法包括:①幼穗的采集;②幼穗的包裹;③幼穗的装箱;④幼穗的运输;⑤幼穗的拆箱,到达目的地后,赶紧拆箱,将包好的稻穗放入8℃冰箱,备用;低温处理时间8天后开始按正常程序接种和培养。本发明保证了水稻幼穗的生理状态,使经过远程运输后的水稻幼穗花药培养效率接近或达到本地取样后培养的效率水平;有利于加快科研进程,缩短水稻相关基础科研和育种周期;提供反季或异地的水稻花培苗;进一步在特定方面提高我国水稻科研的影响力和地位。
-
公开(公告)号:CN106234208B
公开(公告)日:2018-03-16
申请号:CN201610638010.7
申请日:2016-08-05
Applicant: 湖北省农业科学院粮食作物研究所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香型高档优质水稻的快速培育方法,步骤为:首先选择细长粒有香味的品种A与低垩白高透明度的品种B杂交,得到单交F1,以之为父本与高千粒重的品种C复交得到复交F1。对复交F1单株在苗期进行香味基因分子标记辅助选择和农艺性状筛选,筛选出具有香味基因和农艺性状优良的单株进行花药培养,获得H0代花培群体,筛选出二倍体株系;在H1代进行品质性状筛选,另外进行产量和抗性考察,最后筛选出有香味、千粒重25g以上、米粒长7mm以上、长宽比3.5以上、直链淀粉13‑18%、垩白粒率不高于10%、垩白度不高于1%、透明度1级、整精米率45%以上的香型高档优质水稻新品种。
-
公开(公告)号:CN105925575A
公开(公告)日:2016-09-07
申请号:CN201610519850.1
申请日:2016-07-05
Applicant: 湖北省农业科学院粮食作物研究所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C12Q1/6895 , C12Q2600/13 , C12Q2600/156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水稻抗稻瘟病基因Pi35内特异SNP共显性分子标记引物,属于植物分子育种领域。本标记引物其序列分别为:Pi35‑PF:GCGTACAGCGTTCGCTCTATA;Pi35‑PR:CTTCAAAAGCTCACAACCA;Pi35‑NR:CTGCAAAACAAAGGAAACGTG;Pi35‑NF:CCGTCCTCCCTCCAGCATATATGTATAAGG。本发明利用该引物对水稻DNA进行PCR扩增,可快速判断待测水稻Pi35的基因型,方法简便快速、成本低廉,可广泛应用于分子标记辅助选择育种或者水稻种质资源Pi35基因型鉴定。
-
公开(公告)号:CN105838721A
公开(公告)日:2016-08-10
申请号:CN201610227151.X
申请日:2016-04-13
Applicant: 湖北省农业科学院粮食作物研究所
IPC: C12N15/12 , C07K14/435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C07K14/43563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褐飞虱基因NlABCB及其编码产物与应用,该基因NlABCB具有SEQIDNo.1的DNA序列。该序列由1468个核苷酸碱基组成,包含一个由459个核苷酸构成的完整的编码框,编码153个氨基酸残基的小分子量蛋白。研究发现该基因与褐飞虱的消化取食、存活有关。构建L4440?NlABCB的dsRNA载体,转化E.coli HT115后,经IPTG诱导,形成NlABCB?dsRNA,喂养褐飞虱取食含NlABCB?dsRNA人工饲料,发现褐飞虱的存活率明显降低。本发明将在作物育种,生物农药和转基因动物培养中得到广泛应用。
-
公开(公告)号:CN104611332A
公开(公告)日:2015-05-13
申请号:CN201510039800.9
申请日:2015-01-27
Applicant: 湖北省农业科学院粮食作物研究所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水稻抗稻瘟病基因Piz-t特异性SNP分子标记引物及应用。申请人通过将不同等位基因测序及序列比对鉴定到一个Piz-t特异性SNP位点并开发了一套鉴定该SNP的分子标记引物,分别为:AF:TTGCTGAGCCATTGTTAAACA;AR:ATGGCAAATGAACTAAAGG;GF:GGTCCTCTGCATGGTATG;GR:AGGAGAGATAGAACATTGTTGTAAC。利用该引物对水稻DNA进行PCR扩增,可快速判断待测水稻Piz-t的基因型。方法简便快速、成本低廉,可广泛应用于分子标记辅助选择育种或者水稻种质资源Piz-t基因型鉴定。
-
公开(公告)号:CN101889544B
公开(公告)日:2012-07-25
申请号:CN201010237988.5
申请日:2010-07-28
Applicant: 湖北省农业科学院粮食作物研究所
Abstract: 一种优质多抗水稻光温敏核不育系的快速培育方法,该方法先以一号隐性光温敏核不育系为母本和一号显性可育优良常规稻杂交,收获和种植杂种一代种子;以它们为父本与二号隐性光温敏核不育系复交;收获和种植复交一代,从中选出可育株系,在抽穗开花前的花粉单核靠边期取花药,进行花药培养得到稳定的花培株系;通过育性观察,挑选出光温敏核不育花培株系;最后进行育性转化温度鉴定与性状筛选以得到所需的水稻光温敏核不育系。本发明将杂交、复交、花药培养(小孢子培养)、性状筛选等技术进行有机集成,不仅为获得优异的后代材料增加了遗传背景,提高了获得光温敏核不育系的几率,而且周期短、成本低,非常适合于我国水稻育种的实践需要。
-
公开(公告)号:CN101999302A
公开(公告)日:2011-04-06
申请号:CN201010511463.6
申请日:2010-10-19
Applicant: 湖北省农业科学院粮食作物研究所
Abstract: 一种粳型光温敏核不育系的繁殖方法,该方法依次包括单株选择工艺、长光低温鉴定不育性工艺、短光高温鉴定可育性工艺、核心种子生产工艺与原原种、原种生产工艺,所述长光低温鉴定不育性工艺中的日光照时间大于14.5小时,日均温为24℃,昼夜变幅为20–28℃,短光高温鉴定可育性工艺中的日光照时间小于13小时,日均温为28℃,昼夜变幅为25–30℃,核心种子生产工艺包括核心稻蔸海南保存法或长江中下游地区温室保存法,繁殖方法中涉及的割蔸高度为20厘米。本发明不仅能够消除粳型光温敏核不育系繁殖中存在的基因漂移现象,且同时克服了粳型光温敏核不育系繁殖时产量低、风险性大、操作性难的问题。
-
公开(公告)号:CN101889544A
公开(公告)日:2010-11-24
申请号:CN201010237988.5
申请日:2010-07-28
Applicant: 湖北省农业科学院粮食作物研究所
Abstract: 一种优质多抗水稻光温敏核不育系的快速培育方法,该方法先以一号隐性光温敏核不育系为母本和一号显性可育优良常规稻杂交,收获和种植杂种一代种子;以它们为父本与二号隐性光温敏核不育系复交;收获和种植复交一代,从中选出可育株系,在抽穗开花前的花粉单核靠边期取花药,进行花药培养得到稳定的花培株系;通过育性观察,挑选出光温敏核不育花培株系;最后进行育性转化温度鉴定与性状筛选以得到所需的水稻光温敏核不育系。本发明将杂交、复交、花药培养(小孢子培养)、性状筛选等技术进行有机集成,不仅为获得优异的后代材料增加了遗传背景,提高了获得光温敏核不育系的几率,而且周期短、成本低,非常适合于我国水稻育种的实践需要。
-
公开(公告)号:CN120005906A
公开(公告)日:2025-05-16
申请号:CN202510336577.8
申请日:2025-03-21
Applicant: 湖北省农业科学院粮食作物研究所
Abstract: 本公开提供了一种水稻粒型基因的应用,属于生物技术领域。所述应用包括:敲除所述水稻粒型基因用于改良水稻籽粒的粒型,所述水稻粒型基因为基因OsGL1,所述基因OsGL1的序列如序列表中SEQ ID NO:1所示。本公开提供了利用CRISPR/Cas9系统对OsGL1基因进行编辑的方法,以及通过该基因改良的水稻品种,敲除OsGL1基因后水稻籽粒的粒长增加、颖壳外表皮细胞增大以及颖壳外表皮细胞的长度增加。
-
公开(公告)号:CN119193591A
公开(公告)日:2024-12-27
申请号:CN202411382842.8
申请日:2024-09-30
Applicant: 湖北省农业科学院粮食作物研究所 , 广西壮族自治区农业科学院
Inventor: 李昌焱 , 马增凤 , 王建宇 , 游艾青 , 周雷 , 闸雯俊 , 李三和 , 吴边 , 吴艳 , 王卉颖 , 陈俊孝 , 石少阶 , 李培德 , 刘凯 , 徐华山 , 陈志军 , 杨国才
IPC: C12N15/113 , C12N15/82 , C12N15/54 , A01H6/46 , A01H5/00
Abstract: 本发明属于植物基因工程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两个具有诱导型表达特性的启动子和含该启动子的植物表达载体,本发明筛选得到两个具有诱导型表达特性的启动子P1和P2。将该两个基因启动子分别连接GUS基因和经密码子优化后的水稻褐飞虱抗性基因OsLecRK1*,经过农杆菌介导的方法转化水稻,获得转基因植物。本发明实施例表明,上述启动子能够有效驱动抗虫基因OsLecRK1*的表达,并提高转基因植株对褐飞虱的抗性。
-
-
-
-
-
-
-
-
-